1911年,湖南革命军的征兵处走来了一个挑着扁担的年轻人,不久这年轻人就和征兵处的人吵了起来。
这时候恰好有个人路过征兵处,注意到了正在据理力争的年轻人。
异姓三兄弟之间的故事就此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这三兄弟不仅天各一方,还职业都不尽相同,一个成了农民,一个成了铁匠,还有一个,成为了国家主席。
这三兄弟分别都是谁呢?
三兄弟同甘共苦,军中结义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军中的湖南新军顺势宣布起义,成为了革命军。
革命爆发后,湖南老百姓参与革命的热情高涨,每日到革命军去报名参军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就有一个挑着扁担的18岁年轻小伙。
“你好,我要参军?”
“叫什么名字?”负责登记的士兵问他。
“毛润之。”年轻人答道。
“有担保人吗?”
“啥?还要担保人?”年轻人惊了。
“没有担保人不收。”征兵处的士兵准备赶人了。原来,由于当时报名参军的人太多,而且也为了防止清廷的奸细混进来,湖南革命军就实行了“担保入伍”的方式。
这可愁坏了年轻的毛润之,自己是偷偷跑出来参军的,如果现在敢回去,别说找担保人了,老爹还不得把自己腿给打折了?而且,参加革命还需要担保人这也太不合理了吧,没听说过上战场还要托关系,找门路的。
年轻气盛的毛润之决定给征兵处的这些大头兵们上一课,于是,没过五分钟,征兵处就响起来了争吵声。
这时候,一个人正好要出军营,路过征兵处,听见征兵处那里乱哄哄的,就拐过去问问发生了什么事,结果一进征兵处就看见一个年轻小伙在那里“舌战群兵”,脚边还放着一根扁担两个筐,筐里满满都是书。
这个人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一直很敬佩读书人,意识到这个人可能是个读书人之后,他就找征兵处的问问怎么回事。
得知这个年轻人是因为没有担保人没办法入伍后,这个人就起了帮这个“读书人”做担保的心思,但是,他为了保险,还是走到年轻人面前问了一句:“你为什么参军?”
“当然是为了报国。”毛润之的话铿锵有力。
这个人心中也涌起一股豪情,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可以相信,可以为他担保。
但是由于他职级不够,无法一个人做担保,于是赶紧回到军营,找来了自己的好兄弟一起作担保。
就这样,年轻的毛润之顺利加入了革命军,成为了一个新兵,而征兵处给给他安排的作战单位,就是给他担保那两个人所在的班级。
这两个人一个叫彭友胜,一个叫朱其升。都是苦出身。
彭友胜是班里副班长,能力强,作战勇猛,但是为人老实巴交,当上副班长好几年了,中间也立过好几次功劳,但就是升不上去。
朱其升更惨,在参军之前做过铁匠学徒,差点被老板活活打死。当时朱其升十几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更何况朱其升还要天天打铁,做的都是重体力活,所以真要敞开吃的话,当时朱其升一个人的饭量可以顶上三四个成年人的饭量。
但是朱其升的老板抠啊,经常给朱其升一个人的饭量都不够,朱其升天天吃不饱。一天,饿急眼了的朱其升偷了老板的精良大米煮来吃,被老板发现了,差点没把他打死,幸亏朱其升跑得快。
但是跑出来之后,虽然不用挨打了,但是铁匠铺也回不去了,朱其升只能四处游荡,游荡到军营门口,朱其升想着:被抢打死也比被活活饿死好,于是,心一横,就报名参了军。
彭友胜和朱其升虽然自己的遭遇很惨,但是初心不改,对毛润之很好,把他当成自己的亲弟弟一样照顾。
毛润之作为班里几乎是唯一的文化人,平常也会给他们讲一些岳飞精忠报国、木兰从军的故事,他们一边听一边赞叹连连。
有一天,当毛润之给他们讲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彭友胜和朱其升心中一动,觉得他们三个和刘关张的情况不是一模一样吗?
于是,在两人的提议之下,三个人就这样结拜成了兄弟。
彭友胜是老大,朱其升是老二,毛润之因为年纪最小,成了老三。
分道扬镳,再相见旧情不忘
时间来到1912年,这时候毛润之来到军营已经半年多了。北京传来清帝逊位的消息,这时候所有人都觉得革命胜利了。
毛润之在这半年时间里认识到了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于是想要回到学校继续未完成的学业。
而朱其升也想要回到自己的老家,用这些年积攒下来的钱开一家自己的铁匠铺。
只有彭友胜愿意留下来,他有一大家子要养,那个年头种地连温饱都混不上,只有当兵才能拿一份还算不错的收入。
在两人即将离开军营之际,彭友胜拿出自己手上所有的钱给两人办了一顿践行宴,知道毛润之爱吃红烧肉,还特意买了一大碗红烧肉,专门摆到毛润之面前,告诉他红烧肉管够。
中国的革命形势并没有随着清帝退位获得根本性好转。彭友胜在几经辗转之后,成为了国民党军队中的一个下级军官,而毛润之却参与组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之后,毛润之又当上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
从战友口中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彭友胜就一直想着有机会要去看看毛润之,不为攀龙附凤,就为看看自己的弟弟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但是,当来到毛润之的办公地址,让卫兵进去通报之后,彭友胜又打起了退堂鼓,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不知道毛润之还记不记得当年在革命军中的事,愿不愿意继续认自己这个大头兵当大哥。
让他没想到的是,卫兵进去通报之后,毛润之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出来迎接自己。
在毛润之的办公室里,两个人相谈甚欢,聊起来当时在一起同甘共苦的经历,两人也是记忆犹新。只不过当说起朱其升的消息的时候,两人一阵沉默,因为两人都没得到什么消息。
后面毛润之知道彭友胜还是和以前一样,立功不少,但升迁很慢,到现在了还是副连长,就向彭友胜提出邀请,想要他到自己这边来干,但是彭友胜表示自己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的,就拒绝了。
革命彻底胜利,三兄弟情谊不改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彭友胜就再次失去了毛润之的消息。
没过多久,彭友胜也因为不满国民党内部的黑暗与腐败,愤然离开了军队。
当再次得知毛润之消息的时候,彭友胜发现毛润之的画像已经被挂在墙上,挂在大礼堂的中央,作为带领中国革命走向完全胜利的领袖被歌颂,被铭记,也没有人喊他的名字了,人们都尊称他毛主席。
自己的结拜三弟成了个“大英雄”,彭友胜是发自内心的骄傲与高兴,逢人就夸毛主席好。就这样,时间一长,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有个叫彭友胜的说自己是毛主席的结拜大哥,大家都不相信,都来嘲笑他。
彭友胜气极了,自己老实巴交了一辈子,在这这么大的事上怎么可能作假。
于是一辈子不认字的他托人代笔,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这下有更多人等着看彭友胜笑话了,他们觉得毛主席日理万机,不是谁给他写信他都会看的。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毛主席真的回信了,还在信里称呼彭友胜为“大兄”,这下村里人终于相信了彭友胜真的是毛主席的结拜大哥。
之后彭友胜拿着毛主席寄来的信找到了湖南省副主席程星龄,程星龄热情接待了他,并且在考察认证过他家里的经济情况后,给他家里申请了一笔每个月30元的生活补贴,让彭友胜家里的经济情况从此之后大为好转。为了感谢毛主席,彭友胜每年都会把自家刚产的新茶包一份寄给毛主席品尝。
而在建国之后,毛主席也找到了他的二哥朱其升,并且给自己的二哥寄了200块钱。朱其升用这两百块钱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去见毛主席,毛主席知道后非常高兴,亲自接见了他,两人在一起呆了好几天,经常边吃边聊,谈天说地。在朱其升准备回老家的时候,毛主席还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500元送给朱其升。
结语
岁月长河缓缓流过,但毛主席对待彭友胜和朱其升两位结拜大哥的态度始终未改。
相比刘、关、张一起出生入死,同富贵,共患难的兄弟情义,毛主席和彭友胜、朱其升这种虽然人生际遇不同,文化水平不同,但是不论经历多少岁月,都仍然彼此惦记,彼此牵挂,还愿意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感情更加珍贵。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2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