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泰维勒——埃及和苏丹都不想要的"鸡肋"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句古语叫做"山河易改本性难移",意思是国家的领土虽然可能因为战争等原因而改变,但一个国家的本性和追求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然而,在非洲大陆的东北角,却有一片被两个国家同时嫌弃的"鸡肋"之地——比尔泰维勒。
这片面积2060平方公里的土地,原本属于英国的殖民地。1899年,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占领了这里,并在1902年将其交由埃及政府管理。但令人费解的是,埃及政府在自己的地图上却并没有标注出这块领土。
事实上,埃及政府的目光早已锁定在比尔泰维勒旁边的另一块"肥肉"上——哈拉伊卜三角区。与不毛之地的比尔泰维勒相比,哈拉伊卜三角区不仅面积大10倍,而且还靠海,地理位置优越。
按理说,埃及大可将比尔泰维勒和哈拉伊卜三角区一并收入囊中,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原来,早在英国共同管理埃及和苏丹时,他们曾经进行过两次边界划分。1899年,英国人将比尔泰维勒划给了苏丹,而把哈拉伊卜三角区划给了埃及;到了1902年,他们却反悔了,硬是把两地的归属对调了过来。这就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两国都想要哈拉伊卜,却都嫌弃比尔泰维勒。
埃及坚持1899年的划分方案,而苏丹则力主1902年的安排。两国各执一词,谁也不肯退让。
于是,比尔泰维勒就这样成了一块"三不管"的地带——埃及不要,苏丹嫌弃,其他国家又因为地理位置和通行问题而无力插手。
上西加地区——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的"双输结局"
如果说比尔泰维勒是因为贫瘠而被嫌弃的话,那么在欧洲大陆,还有一块无主之地则是因为"谁都想要"而最终沦为"谁都得不到"的悲剧——那就是位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交界处的上西加地区。
上西加只有区区7平方公里,但却成为了两国争执不下的焦点。要追溯这场领土争端的根源,我们需要回到21世纪初的南斯拉夫战争。
2000年,当这场战争终于结束时,作为战争主要方之一的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在划分两国边界时产生了严重分歧,尤其是在多瑙河沿岸的这片区域。
表面上看,争议的焦点似乎很简单——到底应该以多瑙河的现有河道,还是19世纪的旧河道为两国的分界线?
但背后的利益博弈却错综复杂。对克罗地亚来说,如果以旧河道为界,他们虽然会失去上西加,但能从塞尔维亚手中获得更多其他领土。
而塞尔维亚则力主以现有河道为界,因为这样一来,上西加虽然归他们,但总的领土面积反而会缩水。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的"双输结局"让上西加意外地成为了一片无主之地。按克罗地亚的主张,他们并不拥有上西加;而按塞尔维亚的逻辑,他们也不认可上西加属于自己。两国你争我斗,谁都不愿意"捡回"这个烫手山芋。
于是,就在两国政府犹豫不决时,一位来自捷克的音乐家维特·耶德利奇卡突然宣布,要在上西加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名为"利伯兰自由共和国"。
然而,这个自封的"国家元首"显然高估了自己的能量,低估了建国的难度。虽然他煞有介事地在上西加竖起了国旗,发表了"独立宣言",但至今也未获得任何国家的正式承认。
南极洲——真正属于全人类的大陆
如果说比尔泰维勒是被嫌弃的"鸡肋",上西加是"双输"的结果,那么在地球的最南端,还有一片广袤的无主之地,它的面积之大,足以容纳上百个比尔泰维勒和上西加,但却无人敢于宣布对其拥有主权。它就是世界第七大洲——南极洲。
南极洲的发现要比其他大洲都要晚得多。直到18世纪,人类的足迹才第一次踏上了这片冰封大陆。随后,一些列强开始对这片处女地虎视眈眈。
从1908年到1941年,先后有英国、法国、德国等7个国家提出了对南极洲部分区域的领土要求。
然而,当时的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却对这些要求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承认其他国家对南极洲的主权,无异于是对自己利益的损害。
于是,在美苏的主导下,1959年,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南极条约》。这个条约犹如一道"定海神针",将各国对南极洲的领土要求冻结在了1961年。
也就是说,在那之后,无论哪个国家对南极洲宣示主权,都不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同时,条约还规定,南极洲只能用于和平目的,比如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等,军事行动则是严格禁止的。
《南极条约》的签订,让南极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区域。在这片面积超过140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占鳌头,它属于全人类,是我们共同的财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