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中旬,新中国虽然已经成立,但还有部分地区没有解放,国民党残余部队企图做最后的挣扎,鄂西一带就有国民党宋希濂的两个兵团在据守,我军在四野首长的指挥下派出重兵歼灭那里的敌人,这就是当时著名的鄂西战役。开国上将王宏坤参加了此次战役,并负责统一指挥,这场战役之后他曾做出了评价:认为四野首长指挥打仗,在3个方面比不上徐帅。
当时王宏坤是湖北军区的副司令,对鄂西一带非常熟悉,当布置鄂西战役战略部署时,他被点名参加,来到会场后他向林总汇报了鄂西的详细情况,林总听后感到非常满意,之后交给了王宏坤一个重任,就是由他来统一指挥鄂西战役。这个出乎意料的决定让王宏坤非常高兴,接下来他根据当时敌人在鄂西的情况说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王宏坤认为,据守在鄂西的宋希濂已是困顿之兽,只要派一个军的兵力就能达到全歼的目的。不是王宏坤轻敌,而是宋希濂原拥有18万兵力的兵团,经历了淮海战役、樊襄战役之后已经溃不成军,后补充进来的都是散兵游勇之师,毫无战斗力可言,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这些部队都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最后勉强能拿得出手的只剩下了他的精锐部队第2军。
当时我军四野的兵力十分强悍,一个军的兵力就已经达到了四五万人,出动一个军的兵力,目标不过于明显,能够迅速围歼敌人。另外王宏坤还建议,发动攻击之后,宋希濂会向川贵方向逃窜,需要派一股兵力绕到敌人后方切断退路,以此达到全歼的目的。林总听后同意了王宏坤切断退路的建议,但是在派出兵力的数量上,他仍坚持自己的意见,派3个军从背面进攻,并与47军全力作战。
从林总的战术安排上,可以看到我军是以压倒性的优势要歼灭宋希濂兵团,但是这其中也存在弊端:派出太多兵力会导致“动静”过大,很容易让宋希濂提前得知消息,到时候宋希濂望风而逃,搞不好就把歼灭战打成了追击战。而这也是王宏坤为何提出只派一个军兵力的主要原因,他想以最快速度、最为隐蔽的方法歼灭敌人,只是林总是四野首长,王宏坤作为手下只有服从命令。
大部队出发后,王宏坤在北线指挥作战,42军、50军与其配合作战,王宏坤考虑到这两支部队从远道而来,便派手下的两个独立师充当先锋,以此抢占先机,怕的就是宋希濂提前得知消息逃跑。事实也是如此,果不其然,宋希濂看到解放军如此大的阵仗,立刻放弃了据守地点逃跑,王宏坤得知后岂能放过歼灭宋希濂的机会,便急忙派这两个独立师追击。
这两个独立师大多都是湖北人,他们熟悉地形,并且与宋希濂多次交手,基本掌握了宋希濂的打法,于是这两个独立师打得非常激进。也许是太过于顺利,两个独立师不久就与携带重武器的42军、50军脱节,这也意味着独立师孤军深入很容易遭遇被反歼的危险,于是林总派人命令独立师撤回,与42军、50军联系上再继续前进。
只是战场上瞬息万变,两个独立师由于机动性太强而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王宏坤为此遭到了林总的批评:“游击习气严重!”此时王宏坤也感到无奈,独立师已经失去了掌控,而且当时宋希濂已经在疯狂逃窜,想要歼灭已经非常困难,如果撤回这两个独立师,连追击战都打不成了,最后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这两个独立师一路向前,后来还切断了一部分敌人撤退的路线,这时42军、50军及时赶到,在他们的配合之下,全歼了围困的敌人,鄂西战役到此告一段落,这场战役最后仍然以胜利而告终,只是没有达到全歼的目的略感遗憾,为此王宏坤就对林总的指挥做出了评价,他认为这次战役完全有机会全歼宋希濂兵团,因为林总有三方面不如徐帅,才错失了战机。
一方面是徐帅善于打攻坚战,不怕敌人有多强,徐帅始终有敢打敢拼的劲头;另一方面就是徐帅敢以小打大,很少会派压倒性的兵力去围歼敌人;第三方面就是徐帅喜欢用新兵打仗,给新兵锻炼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王宏坤是根据这次战役总结出来对林总的评价,而林总之所以打仗有些“保守”,与他一直在中央军有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中央军的安全考虑,他已经习惯性做到万无一失之后才会出兵。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