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邓小平钦点一位老将出任新一任卫戍区司令员, 是谁?

绿海看历史2024-05-28 08:34:55  96

1979年,原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将军被转调到北京军区担任政委,卫戍区一时无人管辖,各项工作陷入停滞之中。中组部和解放军总政部为此先后派人和邓公接洽,请邓公指派一位同志接管卫戍区,邓公稍加思索,决定让潘焱同志担任新一任卫戍区司令,负责保卫首都北京的安全。

潘焱是河南人,早年在族里长辈的帮衬下,上了几年学,有一定的文化水平,12岁那年,他外出打工,曾在杂货店当过学徒,后来,因为老板过于苛刻,他实在待不下去了,于是便返回家中,跟着父母一起务农讨生活。13岁那年,他受进步思想影响,加入了老家的农协,半年之后,他被编入红军后勤部门担任勤务员。

1932年,年仅十六岁的潘焱被批准入党,同年下旬,身为班长他的带队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在某次战斗中,他因为表现过于突出而遭到敌人集火攻击,腰部被打穿,差点死在战场上。1933年,他率军在黄安作战的时候,再度意外受伤,双臂和左腹均中弹,伤势十分严重。

好在送医及时,医生拼尽全力这才将他从生死线上挽救回来,做完手术后,他在野战医院足足疗养了半年时间方才痊愈。1935年,他随军长征,强渡金沙江期间,他的左臂再度负伤,并由此留下了后遗症,每到阴雨天他的左臂便会隐隐作痛。

抗战时,潘将军被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担任副营长,1940年下旬,他又被调到太行军区总部担任警卫团长,期间他与邓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时常在一起聊天、谈话。解放战争爆发后,潘将军就任中野某纵队参谋长,中野挺进大别山时,他率部一马当先,直接越过陇海线,一路突破敌人数道封锁线,最终顺利抵达预定位置。

建国后,潘焱长期在贵州驻扎,主要负责剿匪工作,1952年他奉命前往朝鲜参战,与联合国军交手数个回合,始终占据着上风,1954年,他返回国内,被安排到海军部队担任高参。潘将军自土地革命时期离家后,数十年都未曾回乡探亲,潘母很担心他的安危,于是便找当地的武装部打听他的下落。武装部的同志告诉潘母,潘将军现在当上了部队高干,在军内、党内很有威望。

潘母闻讯后一时激动落泪,情不自禁的喃喃自语道:潘崽子出息了!后来,武装部的同志听闻潘母生活困难,于是便想给潘母一些粮食和钱,稍微改善一下她的生活。但潘母却拒绝了这番好意,她直言国家也不容易,自己不应该麻烦人民政府。不久之后,远在北京的潘焱得知了此事,他连忙将自己这些年攒的钱全部寄给母亲,以表孝心,当年年底,他带着妻子回了一趟河南老家,陪母亲过了一个踏实的春节,弥补了自己对母亲的亏欠。

动荡时期,邓公遭到迫害,被革除职务,安排到江西劳改。潘焱为此非常气愤,他马上提笔给毛主席写信,想要为邓公鸣冤,但秘书却在此时拦住了他,眼下政治形势极其敏感,潘焱不能这么随性而为,万一要是被“造反派”抓住了把柄,不但帮不上邓公,自己还有可能受到“造反派”的打击、报复。

时间来到1973年,邓公终于被召回北京重新启用,潘焱闻讯后马上登门拜访邓公,两人坐在一起聊了很久,道尽了这几年的艰苦、心酸。动荡结束之后,潘焱被邓公钦点出任卫戍区司令,任期内,他一边稳抓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一边加强对官兵的思想教育,增强大家对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0年代初,潘焱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退出领导岗位,让年轻同志接管军政大权,此后他一直居住在西单的一座小院中,安然享受离休生活。

潘焱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他向来以军人的标准要求子女,从来不让子女享受任何特殊待遇,比如在动荡时期,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但潘家的几个孩子觉得农村生活太艰苦,所以不太想去。潘将军为此勃然大怒,他当即严厉训斥了子女们一顿,随后亲自将子女安排到最艰苦的地区“插队”,让他们接受“中下贫农”再教育。1999年,潘将军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家人们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安葬迁往河南老家的革命陵园安葬,让他魂归梓乡。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23686.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