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逝世,这一消息震惊全国。
人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位"国父"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然而,在深切的哀悼之余,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国民政府和全国人民面前:
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应当如何妥善安置?
出于对孙中山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国民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都希望,能效仿苏联保存列宁遗体的做法,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进行永久性保存,供后人瞻仰。
这样的设想,既表达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也似乎为传承他的革命精神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方式。
但事与愿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遗体保存的方式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变化。
从最初的永久保存供人瞻仰,转变为用混凝土封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
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保存方式为何会从最初的设想偏离?
这背后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考量和困难?
国痛民丧
1925年3月11日,北京东城区铁狮子胡同,孙中山先生感觉自己命不久矣,向宋庆龄女士重申遗愿:
“吾死以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随后,孙中山先生口授了3份遗嘱——《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由汪精卫、陈友仁等笔录。
其中,两份有关国家,一份有关家事。
第二天,先生溘然长逝,享年59岁。
也就是说,孙中山先生在弥留之际,可能已被病痛折磨到鲜有清醒的时候。
可是,一旦清醒,他的心就会扑在国上,这个他为此奋斗一生的国上。
从1984年孙中山先生创办兴中会起,这个国家就慢慢变得不一样。
无数国人、海外华人都惊喜地感知着这一变化。
可惜,先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实在令人悲痛万分。
无数人前来送行,也提出了对遗体的处理方式:
先生对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不应该被后人遗忘,应该如苏联保存列宁遗体一样,将先生遗体永久性保存,供后人瞻仰。
众人都很认同这一提议,便将此事提上议程。
可这种全新技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不是个挑战。
如何做?
首先第一步,肯定是要对先生遗体做出防腐处理,以便入水晶棺封存。
很快,孙中山先生遗体被送到北京协和医院,这里代表着目前国内的最高医疗水平。
一群肩负重任的医生,小心翼翼为孙中山先生进行防腐处理,确保遗体能够尽可能长时间地保存。
这一步算是跨过去了。
可是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原计划定制的水晶棺在运输途中,不幸损毁。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遗体保存的方案。
这时候,有人提出采用玻璃盖钢棺作为替代方案。
可很快,其他人又发现了问题:
钢材质易于导热,玻璃盖隔热效果不佳,无法满足长期保存遗体的要求。
最后,国民政府选择了质地坚硬、耐腐蚀的楠木玻璃棺,用此来安放孙中山先生遗体。
至此,如何存放先生遗体的问题解决了。
辗转飘零
根据先生当时遗愿,要将他葬在南京紫金山。
于是,国葬结束之后,宋庆龄女士亲自前往紫金山考察,最终于4月22日,确定将茅山坡作为墓地,修建“中山陵”。
但是修建陵墓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先生的遗体必须安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最终,这个地方被确定为北京西山的碧云寺。
每当吊唁日,都会有无数民众从四面八方涌来。
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静静地站立在遗体前,向这位伟大的革命家致以敬意。
这是人们对先生的怀念,也是对光明的向往。
仿佛,看着他,就看到了希望。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遗体保存也出现了问题。
有一天,碧云寺工作人员突然惊讶地发现,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出现了变色。
尽管之前进行了防腐处理,也启用了楠木玻璃棺,但遗体仍然面临着微生物侵蚀和环境变化的威胁。
也因此,想要永久保存先生遗体的愿望泡汤了。
不仅如此,在此后的军阀混战期间,孙中山先生遗体也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
为了保护遗体不受战乱影响,国民政府给先生棺木旁边增加了警卫人员。
可是,下一个问题又来了。
张宗昌,当时的军阀之一,曾企图破坏孙中山的遗体,以此来打击国民党士气。
国民政府得知后,立马决定转移遗体。
当晚,在夜色的掩护下,孙中山先生遗体被秘密转移到了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以避免任何可能的破坏行为。
此外,国民政府还将此事公之于众,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包括知识分子、商人、工人、农民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谴责张宗昌行为。
通过这样一系列措施以后,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才得到保存。
1928年,孙中山先生遗体在辗转反复中,才又得以回到碧云寺。
经历这一劫以后,先生遗体变色情况更加严重,国民政府束手无策,只能在全社会范文内召集能人志士,寻求解决方法。
不多久,医生、专家和文物保护者聚集在北京,正式对先生遗体进行仔细的检查和鉴定,对长期保存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
鉴定结果显示,由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技术水平有限,孙中山先生遗体永久保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一结果对国民政府、对国民而言,都很残忍。
可是,此时此刻,也只能忍痛采取最好的方法。
于是,国民政府最终决定放弃永久保存遗体的计划,采用混凝土封固的方式,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永久封存。
安息永存
1929年,坐落于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终于修筑完成。
一处陵墓,何以修筑4年之久?
这其实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虽然当时,孙中山先生率先在南京建立民国政府。
但随着袁世凯的复辟,各地军阀混战不堪,南京也落入北洋军阀手中。
想要在此为孙中山先生修建陵墓,国民政府就不得不反复与地方军政官员协商。
于是,本来一件很小的事情,需要放大很多倍,自然也就拉长了时间战线。
不过,过程虽艰辛,但最终是完成了。
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的下葬仪式正式开始。
先生身上的衣服被换成汉族民族服饰,棺椁也改成了紫铜棺。
先生遗体被安放于中山陵的地宫之中,随后进行了混凝土封固。
至此,孙中山先生遗体终于回到了家,不再飘零。
先生逝世后,遗体被反复运转、安置,这一遭遇,像极了他风雨飘零的一生。
13岁那年,先生外出美国求学;
26岁,回国行医救人;
28岁,创办兴中会救国;
29岁广州起义,失败;
30岁-45岁,不断起义;
46岁,成立中国民国,次年,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47岁,二次革命,不幸失败;
48岁—57岁,继续政治活动;
57岁,创办黄埔军校;
58岁,带病北上寻求治国良策......
这一生,先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革命。
什么身体、生病、不舒服,全都不在乎,唯一在乎的是,有没有救白百姓于水火之中。
可奈何,先生走后还要不停奔波。
而且,因社会动荡、技术有限,无法将先生遗体永久保存,痛哉苦哉......
但,这样也何尝不是让先生好好休息了呢?
先生逝去,但中山陵常在;历史远去,但记忆永存。
只要不被遗忘,那便是永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2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