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爆炸性的消息:蒸汽机是古代中国发明的。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就使用了蒸汽机,并用时三个月零八天到达毕鲁。
为什么认为郑和下西洋用上了蒸汽机呢?道理很简单,他们觉得,那么大的宝船不可能靠人力来驱动。既然人力驱动不了,那肯定就是蒸汽机在发挥作用。
实际上,他们根本不知道,在蒸汽时代到来之前,让大型船只动起来,除了划桨或拉纤,还可以使用风帆。我们有一个成语叫一帆风顺,有一句诗叫风正一帆悬,说的就是风帆的作用。
在没有蒸汽机驱动螺旋桨的年代,风帆是航海的主要动力。有季风,船就可以动起来。季风能吹到哪里,船就能开到哪里。如果不顺风,那就只能靠水手拼命划桨了。哥白伦第一次到达美洲用时70天,而第二次只用了34天,就是东北信风帮了大忙。
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是需要积累的,尤其是航海技术。
郑和时期能建立这么庞大的舰队,这难道是大明的技术突进吗?根本不是,因为洪武时期和建文时期都是禁海的,郑和时期的造船技术,只可能是南宋和元朝的技术成果。
同样的,如果郑和舰队用上了蒸汽机,那么,在郑和之前至少100年,就会有使用蒸汽机的痕迹。我们知道,蒸汽机的出现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可见此种机械在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技术探索与积累,是不可能直接将蒸汽机用于驱动几千吨的大型船只的。
就拿火车来说吧。
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诞生,此时的动力是蒸汽机,速度比马车还慢。1894年,第一台汽油内燃机车在德国诞生,并被应用于铁路运输,从此火车进入内燃机时代。1903年,西门子与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第一台实用电力机车投入使用,标志着火车进入了电力时代。
1924年,德、美、法等国成功研制出柴油内燃机车,从此柴油机车取代了汽油机车,成为内燃机车的主流。1950年代,内燃机车普遍流行起来。
1960年代以来,高速列车开始出现,当时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列车是日本的新干线列车,于1964年10月开通,最高时速为443公里。在高铁方面,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成就最高,现在的高铁里程达到了4.37万公里,高铁最高试验时速达到了623公里。
从火车出现到高铁出现,前后经过了100多年,这可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驱动之下,已经算是非常迅速了。在古代,技术进步是非常缓慢的,动不动就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郑和舰队用上了蒸汽机,那么南宋时代绝对会有研究使用蒸汽机的痕迹。但是,查遍南宋的所有史料,也没有找到蒸汽机的任何痕迹。
如果明朝初年就有蒸汽机,那为什么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呢?
有人可能会说,明朝销毁了郑和下西洋的所有资料,蒸汽机的技术也跟着失传了。这简直就是瞎说!明朝只是销毁了宝船建造的图纸和下西洋的航海图,没必要连蒸汽机也一起销毁吧?蒸汽机可以用于航海,也一定可以用于内河船舶航行,明朝人不傻,不可能放着这么好的机器不用。就算明朝人不用,宋朝人、元朝人不可能不用。只要有使用,就会留下痕迹,无论官方怎么严禁,也会有蛛丝马迹传下来。
明朝以前没有蒸汽机的痕迹,郑和下西洋以后也没有蒸汽机的痕迹,难道蒸汽机是凭空冒出来又凭空消失了吗?
有人说,郑和使用蒸汽机是有历史记载的,来源就在《永乐大典》。《永乐大典》里面有一本书叫《海外谈》,《海外谈》里面有一个篇章叫《船运》。我查了半天也没有查到关于此书的任何痕迹。可以断定,所谓的《海外谈·船运》这本书根本就不存在。
还有人说,《海外谈·船运》出自《冬宫纪事》。我赶紧去查,没查到这本书,倒是查到了万历年间记录乾清宫和坤宁宫修建的书,叫作《冬官纪事》。冬官就是工部,冬官尚书就是工部尚书。皇宫建设属于工部管,工部就留下了这么一本记录,包括当时用工用料的情况,所以就叫《冬官纪事》。
如果我稍微懒一点,不去查资料,那真被他们这些人被骗过去了。
同样的还有所谓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信,以及诸葛亮带徐庶去河南游历写的碑刻,都被我打假了。这些所谓史料,实是非常拙劣,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与历史常识就能发现。但普通读者不可能具备如此强的史学功底,也懒得去质疑,当然只能是博主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了。
如果蒸汽机是古代中国发明的,那马克沁机枪、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炸药、计算机等等也必然是中国人发明的。能发明蒸汽机的国家,也能发明马克沁机枪和计算机。如果计算机和马克沁机枪不是中国发明的,那蒸汽机也不可能是中国发明的,因为没有这样的技术基础。
很多人动不动就拿《永乐大典》说事,说句不客气的,真不要那么急着“乐”。所谓西方科学发源于《永乐大典》,这完全是阿Q精神在作怪。
很多人以为,在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就是黑暗的世界。实际上,在中国以西的广大地区,也有和中华文明一样伟大的文明,其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中华文明低。
比如,我们现在的很多常见物种,包括小麦、葡萄、大蒜、香菜、石榴等等,没有一样是中华文明培育出来的产物,而是从西域流传过来的。
我们现在的民族乐器,包括二胡、琵琶、箜篌等,也没有一样是中华文明的原创发明,也都是从西域引进的。
驯马的技术是从西域引进的,马车也是从西域引进的技术,这个问题我之前谈过,这里不赘述。青铜器的冶炼、铁器的冶炼,也都是从西域传进来的。这些不是我个人的观点,而是史学界和官方的主流观点,我只是引述而已。
以上这些发明与创造,与现代意义的西方没任何关系,但和古代中国也没有任何关系。
不要动不动就说《永乐大典》里面记载了什么什么,这些都是杜撰出来的,骗小孩都很勉强。
《永乐大典》是什么?
《永乐大典》是一本类书。什么叫类书?类书就是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例如《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抄写完毕。
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古今图书近8000种,规模、内容超过了前代所有类书。
《永乐大典》有三个版本,即原稿、正本和副本。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这就是《永乐大典》的副本。隆庆初年抄写完毕,原本归还南京,藏在文渊阁,副本藏在皇史宬,这是明清两代的国家档案存放处。
万历年间提出要刊印《永乐大典》,但最终没有实施,可能是国力有限,因为当时的主要财收都用于打仗和发薪水了。试下一下,1万多册的图书,3.7亿字,平均一本书3万多字,放在现在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何况是以雕版印刷为主的年代!
《永乐大典》在编写完成之后,明朝就已经开始佚失。到乾隆时期,《永乐大典》只剩下8000册。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劫掠,丢失了大量的《永乐大典》书籍。有些人说,英法盗走了《永乐大典》,所以西方科技开始爆发。这纯粹就是瞎扯!在1860年以前,西方就已经有了蒸汽机,就有了牛顿力学理论,就有了电磁感应理论,即将出现加特林机枪。举一个让人心碎的数据。1850年,英国的轨道长度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1265公里!这一年,《永乐大典》还在北京的图书管理安安静静地躺着!看到这里,你还会说蒸汽机、火车、内燃机、重机枪、电动机的发明都是《永乐大典》的功劳吗?
我们历史上曾经领先于欧洲,这是事实。后来我们又落后于欧洲,这也是事实。这没什么可怕的。经过上百年的追赶,我们已经赶上来了。相比于1840年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现在虽然还是有差距,却已经不太明显了,局部还取得了领先优势。
我们怕什么呢?怕反智的想法,怕依然还沉浸在天朝上国无所不会的自我满足自我感动的氛围中。
清朝为什么会落后于世界?其实不能全怪清朝,从明朝开始就已经落后于世界。落后于世界有很多原因,其中禁海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项。从先秦到汉朝到唐朝再到宋朝和元朝,我们都与世界进行交流,有时通过贸易,有时通过打仗。到了明朝,我们既不愿与外界贸易,也很少跟外界打仗,却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以为这样就安全了。朱明王朝是安全了,满清王朝可就倒了血霉。固步自封,闭门自居,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是我们落后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诗经》有言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百多年的惨痛而又深刻的教训,难道我们真的忘了吗?
(2024年5月30日于武汉)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21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