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天津MAP农场再生农业示范区小站稻试验田里,随处可见农忙的农艺师,插秧机驶过,一棵棵水稻苗插进土里。稻田旁,中化农业MAP数字农业产品经理冯业帅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实时监控着这片稻田的“健康状态”。“通过遥感图可以看到,低产区在逐渐缩小。”冯业帅指着屏幕上的遥感图向新京报记者介绍道。
几年前,冯业帅脚下这片稻田还是一片盐碱地,为了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中化农业MAP天津技术服务中心团队,运用改良盐碱土壤、选择耐盐碱品种等集成技术,最终让西青区王稳庄镇两万多亩低产盐碱地成为良田。去年,这里的水稻单产由最初的平均每亩800斤提升到了1200斤,部分地块连片最高产量达到1432斤,同非盐碱地持平。
“中国有5亿亩可供改良或开发的盐碱地,提升盐碱地利用率,将有助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表示。
天津MAP农场再生农业示范区小站稻试验田里,农户正在播种水稻。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重振昔日贡米小站稻
初夏的风吹过,小站稻试验田里,成排成行的天津小站稻随风摇曳。
“天津小站稻始于辽宋时期,成名于清末,是我国著名的优质水稻之一。小站稻这个地域性品牌也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中化农业MAP天津技术服务中心技术经理赵伏伟是冯业帅的同事,他一边查看水稻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小站稻的振兴故事。
西青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区内河道沟渠纵横,坑塘洼淀密布。小站稻试验田所在的王稳庄镇,土壤属于滨海盐碱土壤,pH值在8.5以上,盐度0.3%。赵伏伟说,这样的数据对于农作物来说,并不友好,“我们刚来的时候,很多地块因为盐碱过大,插秧插了6遍才能活,水稻平均亩产量不到800斤。”
赵伏伟介绍,上世纪90年代,由于缺水等原因,小站稻种植面积锐减,逐渐衰落。后来,为了重振昔日贡米——小站稻的辉煌,天津市津南区启动小站稻振兴计划。2018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先正达集团中国旗下中化农业MAP与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加入小站稻振兴行动。
第一场硬仗是从水稻品种筛选开始的。为了找到适合这片土地的最优品种,赵伏伟和同事在示范农场设置了一个品种筛选区,对优质、耐盐碱的品种适应性进行筛选。“我们通过开展新品种试验试种,从重点试种品种中优选品种推广种植,显著改善水稻抗倒抗病性、耐盐碱能力、出米率、稻米口感。”赵伏伟称,目前,他们已经筛选出多个适应两万亩盐碱地的优质品种。
2019年,天津MAP农场再生农业示范区又联合王稳庄镇政府一起,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高标排灌渠、暗管排盐设施,实现了进排水独立和以水压盐,在赵伏伟看来,这也是盐碱地改良的关键技术之一。
少食多餐给稻田“减肥”
品种选好了,设施改良了,最佳种植方案也是关键。
“盐碱地相对贫瘠,土壤有机质缺乏,有效磷低,但是富钾。”赵伏伟称,最初,他和同事曾按照水稻几个关键施肥节点进行肥料投入,但产量提升得很慢。“我们跟天津农科院和公司总部的专家讨论后,决定按照他们的建议,让这片农田少吃多餐,即单次施肥控制在15斤以下。同时,利用生物刺激素、氨基寡糖等提高水稻耐盐碱的能力。”
在水稻收割后,赵伏伟和同事还会结合秋整地,进行秸秆全量还田,轮换不同的地块进行春油菜种植。盛花期的春油菜会作为绿肥还田,以此来提高土壤的肥力。
赵伏伟说,盐碱地种植水稻,肥料精准之余,不同时期水体盐分的控制同样至关重要,“我们摸索出了一套严谨的数据。一般插秧的时候7天返青,返青期,要控制水体的盐分在2.0‰以下。到了分蘖期,水体盐分要控制在2.5‰以下。孕穗期,水体的盐分要控制在3.0‰。一整套下来,可以让水稻有很好的抗逆性、抗盐碱性。”
在盐碱地里播种水稻。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赵伏伟和同事甚至还把东北建三江的水稻侧深施肥用到了王稳庄镇的试验田上。“田里的插秧机上面都安装了一个施肥系统,插秧时候,能把肥料直接下到秧苗侧下5厘米至8厘米。”赵伏伟说,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方面,可以少施一次肥,少打扰一次土地。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氮肥的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对环境也是种保护。
大数据为稻田实时“体检”
和赵伏伟时常进田里查看水稻长势不同,冯业帅更多的是操作平板电脑,远程监控稻田的情况。
“这是我们自主开发搭建的数字农业平台———MAP智慧农业系统,是一个种植管理新农具,这个系统可以实现十人团队管理万亩农场。其中,线上巡田功能,可以让农艺师直观地掌握作物种植地块的位置、面积、作物长势和病害情况等。”冯业帅说。
记者看到,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张遥感地图,农田在地图中被划分成不同颜色的区块。“绿色代表高产区域,红色和黄色代表产能较低一点。”冯业帅随机点取其中一个区块,该区块的档案就被调了出来,各种实时数据以及历史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为种植者种植决策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
冯业帅告诉记者,该系统的气象预警可以提供1公里半径范围的精准气象,显示未来48小时精准气象信息和未来15天的气象预报,帮助农艺师根据田间积温度、湿度情况及时调整作业时间,提高农场管理效率。此外,田间虫情检测系统和水稻病虫害预警模型,可以对水稻易发生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进行预警监测,帮助农艺师及时防治病害。
几年的光景,王稳庄镇两万亩盐碱地已经成为天津的“美丽农田”,不仅小站稻产量从最初的亩产800斤提升到现在平均亩产1200斤,部分地块连片最高的产量达到1432斤,同非盐碱地持平,高粱、小麦、油菜花等也都在这片土壤的滋养下如期开花或结果。
“今年,我们会应用更多新技术,力争让亩产量突破1300斤。”赵伏伟和冯业帅对此充满了信心。
永产要和高产结合
天津万亩盐碱地变良田,小站稻的振兴经验也被写进了《MAP2023年绿色高质量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这份报告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认证后正式发布的。
《报告》围绕“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从更高效的种植、更健康的土壤等多个方面,分享中化农业MAP在落实资源节约,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品质和效益提升等方面的行动与成效。
以高效种植为例,数据显示,MAP服务农户较其他农户化肥利用效率平均高出29.41%,农药利用效率平均高出29.91%,碳排放强度降低19.38%。MAP服务农户的玉米亩单产平均高出4.12%,小麦高出6.06%,水稻高出8.29%,大豆高出9.01%。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业绿色发展中心秘书长尹昌斌看来,《报告》中涉及的MAP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实践成果对于整个农业行业的绿色转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由现在的80亿增长到97亿,对食物的需求将比目前增加约50%。“应对气候变化和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农业同时处在这两大挑战的前沿。”先正达集团中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姜业奎表示,随着全球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迫近,向可持续农业全面转型已成共识,“我们已经把可持续发展全面纳入业务战略,我们的目标是推动农业从温室气体主要贡献者,向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变。”
这份《报告》分享的经验、提出的问题也被农业专家们关注到。“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耕地、种子是芯片,最主要的问题是要有更健康的土壤。我们在高产的同时,必须要把最珍贵的资源——土壤资源保护住。”对于《报告》中提到的健康土壤,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表示,我国土地资源属于高强度利用,我们的目标是在保证高产的同时,保证耕地质量不退化,为此永产和高产要结合起来。
如何保护土壤资源?李保国认为,一是要尽量少动土,二是要增加覆盖。“我们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进行覆盖,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在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再生农业生产,增加绿色覆盖。在尽量减少扰动土壤的情况下,将种子种下去,产量还能有所提高,这就是我们追求高产、稳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最明确的目标。”
新京报记者曹晶瑞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2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