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朱高燧: 诬陷太子图谋毒害朱棣, 为何能善终? 识时务者为俊杰

雍亲王府王妃2024-05-26 12:10:00  137

朱棣一生虽然有一后27妃,但真正为他生下皇子公主的仅有三人,其中仁孝文皇后徐氏为朱棣生下前七个孩子,三位皇子四位公主。至于朱棣第四子与第五女,生母不详。

除了洪武二十四年出生的第四子(庶子)夭折外,朱棣三位嫡子均长大成人。

嫡长子朱高炽:朱高炽是朱棣三子中最不得父宠的一位,原因其实很简单,朱高炽平日里喜欢读书,性格沉稳,虽也能骑马打猎但毕竟不是所长。而朱棣一生都在南征北战,洪武一朝时北征北元,靖难之役中南征建文帝,永乐一朝更是先后五次北伐,自然更加喜欢能征善战的儿子。正因为如此朱高炽虽是嫡长子,被封为太子,但在永乐一朝战战兢兢、殚精竭虑,好不容易才坐到了皇位上。然而仅在皇位上九个多月的时间,突然去世。

嫡次子朱高煦:骑射功夫俱佳,朱棣很喜欢这个儿子。靖难之役中朱高煦一直跟随父亲立战南军,甚至先后三次救下父亲的命。朱棣对这个骁勇善战的儿子很是满意,甚至对次子说:世子的身体不是很好,你要努力!如此朱高煦便有了夺嫡之心,虽然被封为汉王,但他仍旧留在京城。多次陷害太子,意图谋夺太子之位。哪怕是侄儿朱瞻基登基后,朱高煦仍旧不死心,起兵造反,但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不战而降,最终被侄儿活活烤死。

嫡三子朱高燧:朱高燧虽不及二哥那般骁勇善战,但骑射功夫也很不错。作为徐皇后所生幼子,朱棣对其十分宠爱,可以说朱高燧是朱棣三子中最得宠的一个。只是因为朱高燧是最年幼的儿子,朱棣并未动过立储之心。但朱高燧见二哥有夺嫡之心,自然也不甘心,不仅同二哥一起多次诬陷太子;甚至在朱棣卧病在床时竟想要密谋毒死父亲,但即便是如此,朱高燧仍旧得以善终,这究竟是为何呢?

01

洪武九年,魏国公徐达的长女徐氏嫁给了燕王朱棣,为燕王王妃,二人感情极好。

所以朱棣的前七个孩子全部都是徐氏所生,徐氏嫁给朱棣九年的时间,先后生下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如此便可见徐氏有多得宠。

跟寻常人家一样,朱棣十分宠爱幼子,朱高燧作为徐氏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自然得到父母更多的宠爱与关心。朱高燧从小便在北平长大,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燧的两个哥哥都得以封爵,长兄朱高炽作为嫡长子被封为燕王世子,二哥朱高煦则是被封为高阳郡王。

这一年,朱高燧尚且只有12岁。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顺理成章登基。刚登基便开始削藩之事,朱棣很清楚自己迟早也会被建文帝削藩,不想成为阶下囚的朱棣便打算起兵,但对于朱棣而言最需要的便是时间来招兵买马、最起兵的准备。建文元年太祖皇帝的忌日时,按理说朱棣应当亲自前往南京祭拜,但是朱棣很清楚自己很可能有去无回,直接被建文帝幽禁起来贬为庶人。

但作为藩王,又不得公然违抗朝廷旨意,如此便会给建文帝削藩的借口。

所以朱棣便装病,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代替自己前往南京城,来表达自己的忠心。

就这样年仅16岁的朱高燧跟着两位兄长一起前往南京,好在最终安稳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北平。而很快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高煦已经19岁,跟随父亲一起上战场杀敌立功,而朱高燧则因为年龄还比较小,上战场的机会并不多。

在靖难之役中,长兄朱高炽坚守北平而立功;

二哥朱高煦能征善战,更是靖难功臣;

与两位哥哥相比,朱高燧确实有些默默无闻,不过朱棣很宠爱这个年幼的儿子。永乐二年,朱棣派人将长子与次子接到南京,长子封太子,次子封汉王。而还留在北平的朱高燧则是封赵王,封地在彰德。

这一年朱高煦25岁,朱高燧也已经22岁,都已经到了可以就藩的年纪。

但是朱棣并未让两个儿子就藩,而是将汉王朱高煦留在南京,赵王朱高燧据守北平,北平所有的事务全部交给朱高燧过目以后才能再进行处理。要知道北平是朱棣就藩时的封地,也是朱棣想要迁都的地方,朱棣能让幼子据守北平,便可见对幼子有多信任。

而朱棣这样做,也不仅仅是信任幼子,更是对其能力的肯定,相信幼子能将北平所有的事务都处理好。

然而朱高燧并非安分守己之人,仗着父亲对自己的宠信,多行不法之事。

更过分的是,朱高燧同二哥汉王朱高煦一起合谋夺取太子之位,所以设计多次陷害太子。使得太子朱高炽在太子之位上如履薄冰,十分艰难,朱高燧也因为得罪了太子一党的朝臣。

时间久了,朱棣便得知幼子朱高燧做下的不法之事,很是生气,不仅将朱高燧的长史顾晟处死,而且还打算将朱高燧贬为庶人。在太子朱高炽的求情下,朱棣才放过了朱高燧。为了能让幼子安分守己,朱棣特地选了国子司业赵亨道以及董子庄做其长史,好好辅佐朱高燧。经此一事,朱高燧安分许多。

然而,一个对皇位有野心的人又怎么会轻易放弃呢?

而朱高燧为了得到皇位,竟然想要密谋毒死自己的父亲。

02

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朱棣在一开始还是比较相信汉王朱高煦的,并且因为汉王与赵王对太子的诬陷,而为难太子。在永乐一朝前期,汉王还是比较得意的。但汉王虽然骁勇善战,但并不善谋,次数多了便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遗,朱棣并非昏君,又怎么会看不懂汉王的谋算呢?永乐十三年,朱棣将汉王的封地改为山东青州,但汉王仍旧不肯就藩。

朱棣此时已经对汉王很是不满,下诏斥责汉王应当就藩;

但汉王还是待在南京不肯离开,甚至私下里招募卫士三千多人,并没有告知朝廷。除此之外还在南京做下了很多不法之事,甚至僭越使用只有皇帝才能用的物品,私下里铸造兵器......

永乐十四年,朱棣返回南京后得知了汉王这些不法之事,很是生气,不仅将汉王狠狠斥责一顿,而且打算废掉汉王的爵位。在太子朱高炽的极力求情下,朱棣才作罢保住了朱高煦的汉王爵位,但是削掉了汉王的两个护卫,并且将汉王的亲信处死。

次年,汉王改迁乐安州就藩。

如此一来,在朱棣那里,汉王朱高煦彻底失宠,不再有被立为太子的希望。太子朱高炽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但是赵王朱高燧却开始蠢蠢欲动。若论战功朱高燧不如二哥朱高煦,若论文治天下,朱高燧不及长兄朱高炽。

可以说朱高燧被封为太子的可能,几乎没有。

但朱高燧同样为嫡子,自然也有自己的野心。

不过朱高燧确实比汉王朱高煦要含蓄很多,虽然早早便有夺嫡的野心,但是并没有表露出来,而是深藏不露,所以朱棣对这个儿子还是十分宠爱的。

而朱棣身边的宦官黄俨,在汉王朱高煦夺嫡失败后,竟转而支持朱高燧。

黄俨是朱棣身边非常得宠的宦官,先是支持朱高煦后又支持朱高燧,为何就是不肯支持已经被封为太子的朱高炽呢?

黄俨早在燕王府时便同朱高煦与朱高燧的关系颇为亲密,尤其是朱高燧,黄俨可以说是他的死党。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朱棣对战南军时,黄俨因为朱棣钟爱幼子朱高燧,便打算为朱高燧夺嫡,所以便在朱棣面前多次说世子朱高炽的坏话。

恰逢建文帝听从方孝孺的建议,决定对燕王朱棣与燕王世子朱高炽采取反间计,给坚守北平的朱高炽写了一封信,告诉朱高炽,主要他主动归降,便会将其封为燕王。此事被黄俨得知,便先朱高炽一步告诉了朱棣。朱棣便对世子起了疑心,好在朱高炽及时将建文帝的信原封不动地交到了朱棣面前,朱棣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儿子。

黄俨的计谋失败,不过朱棣并没有怪罪黄俨。

朱棣登基后,黄俨被授予司礼监太监,位高权重。先后两次出使朝鲜,并且帮朱棣挑选朝鲜贡女入宫为妃。可以说朱棣的很多私事,都是黄俨给处理的。如此便可见,朱棣对黄俨的信任程度。

黄俨一开始帮助汉王一起夺嫡,在汉王失败后,黄俨转而支持赵王。

赵王一直据守北平,而朱棣打算迁都北平,所以黄俨便到处说:朱棣想要将皇位传给赵王。此事被朱棣得知后很是生气,便直接处死了朱高燧的长史,让皇太孙朱瞻基代替叔叔据守北平。可以说朱高燧此举,是得不偿失。

不过朱高燧仍旧不死心,于永乐二十一年竟然想要密谋毒杀自己的父亲朱棣。

而宦官黄俨参与其中,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黄俨是朱棣身边非常得宠的宦官,为何会想要同赵王一起毒害朱棣呢?

黄俨本就与太子朱高炽不睦,若是朱高炽登基的话,黄俨自然不能善终,黄俨是在为自己找后路;而永乐二十一年朱高炽裁撤宦官,经常斥责黄俨,黄俨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便决定帮助赵王,坐到皇位上去。

此时的朱棣因为身体不适而卧病在床,好几天都没有去上朝。

黄俨与赵王朱高燧便认为夺位的时机已到,便决定开始动手:一方面黄俨在朱棣面前多次说太子的坏话,诬陷太子;另一方面则对外称皇上不喜欢太子,想要将皇位传给赵王。

朱高燧则是勾结后屯卫军高以正,想要伪造遗诏,毒害朱棣。

然后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废掉,自己坐到皇位上去。

但是此事被总旗王瑜得知后,密奏给了朱棣,朱高燧的计谋失败。朱棣亲自在友顺门审问朱高燧,拿着伪造的遗诏质问:这份遗诏是你指使伪造的是吧?

此时的朱高燧已经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太子朱高炽在朱棣面前苦苦哀求父皇,帮朱高燧辩解,朱棣没有再为难朱高燧。但是朱棣下旨将高以正等人全部处死,唯独黄俨成了漏网之鱼

不过朱棣病逝后,黄俨便不知所踪。

03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病逝。因为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都曾谋夺太子之位,所以朱高炽的登基稍有一些波折,英国公张辅、内阁大臣杨士奇等人担心二王会趁机作乱,所以便隐瞒了朱棣病逝的消息,将军中所有的锡器都收集起来,打造成了一个锡制的棺材,将朱棣暂时安置在其中。

在这些太子一党心腹大臣的精心安排下,朱高炽得以顺利登基。

朱高炽仅在位10个月病逝,而朱高炽病逝时,皇太子朱瞻基并不在京城。

为了防止二王趁机作乱,张皇后(朱瞻基生母,朱高炽发妻)便下密令郑王朱瞻埈与襄王朱瞻墡监国,并派人前去南京将太子接回来。

汉王朱高煦得知消息后,便打算在侄儿朱瞻基回京路上将侄儿谋杀,但计划失败。

然而汉王仍旧不死心,在侄儿登基后,竟然学父亲当年起兵造反,想要取代侄儿自己坐到皇位上去。然而朱高煦不是朱棣,而朱瞻基也不是建文帝。

朱瞻基御驾亲征,汉王朱高煦不战而降。

与此同时,尚书陈山建议朱瞻基将赵王朱高燧抓起来,毕竟赵王同汉王密谋已久,都有不臣之心;万一赵王将来也起兵,便不好了。

朱瞻基对陈山的建议犹豫不决,内阁大臣杨士奇则不赞同。

朱瞻基便说道:先帝跟我的两位叔叔关系很是友爱,汉王谋反,我自然不会饶恕;但是赵王并没有丝毫谋反的意思,我实在是不忍心辜负先帝的心意。

就这样,赵王得以躲过一劫。

被侄儿幽禁在南京的朱高煦,仍旧不死心,曾尝试派人前去找朱高燧,希望朱高燧能同自己一起造反。朝中有的大臣便建议朱瞻基及时将赵王的护卫削掉,如此才能确保无虞,但是朱瞻基并没有采纳,仍旧决定相信三叔。

结果在次年,朱高燧主动上奏,将自己的三护卫全部交出。

朱瞻基将仪卫司留给三叔,其他的则全部收回。

宣德六年,朱高燧在封地病逝,被追谥为“赵简王”。一年后,朱高燧的嫡次子朱瞻塙承袭赵王爵位(嫡长子早逝)。自朱高燧开始,赵王爵位传到了明朝结束。

而起兵造反的汉王朱高煦不仅自己被侄儿活活烤死,而且自己的十个儿子也全部被处死。

可能有人会不解:赵王朱高燧同样跟汉王朱高煦一样多次诬陷太子朱高炽,甚至比二哥更为狠毒,竟想要谋害父亲,篡夺皇位。为何会善终呢?

这其实跟朱高燧的识时务有很大的关系,朱高燧并非安分守己之人,多次犯下大错,在太子朱高炽的求情下得以保全。而朱高燧每次犯错,认错的态度都很好。包括毒害父亲一事被人揭发出来,朱高燧表现得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在太子朱高炽的求情下,再次得以保全。

而在汉王朱高煦造反时,朱高燧并未紧随其后,参与其中。

甚至主动交出自己的藩王护卫,来向侄儿表达自己绝无造反之意。

说白了朱高燧虽有野心,但也很识趣。而明仁宗与明宣宗都十分宽容,并未为难朱高燧,甚至朱瞻基还为叔叔留下了仪卫司,来保全叔叔作为藩王的颜面。

结语

其实朱棣对幼子确实非常偏爱,单看朱高燧的王妃便能看出一二。

朱高燧的发妻是开国功臣宁远侯何福的女儿何氏,建文四年完婚。何福曾跟随朱棣北伐蒙古,但还是因多次违反节度而被弹劾。何福担心会获罪,便自缢而死,朱棣将其爵位废除。而赵王妃何氏,也在永乐九年被废。

何氏被废后,朱棣将黔国公沐晟的女儿沐氏嫁给朱高燧为赵王妃。了解明史的应该知道沐晟在永乐一朝的地位,也应该知道沐晟所生的沐氏家族在明朝的历史地位,沐氏家族自太祖养子沐英开始,便世代镇守云南,一直到明朝结束。

只可惜永乐二十一年沐氏病逝,次妃武略将军陆的女儿翁氏被扶正为赵王妃。

朱高燧的三位王妃,出身都比较不错。

而反观明仁宗朱高炽,他的发妻张氏不过是指挥使的女儿。汉王朱高煦的发妻韦氏出身也不详,大概率情况下出身并不高,次妃为武定侯郭英的孙女郭氏。

虽然朱棣偏爱幼子,也曾重用幼子。但是朱高燧生出不安分的心,意图谋夺皇位。但是他能够在自己犯下大错后还能善终,确实不简单。最起码比他的二哥汉王朱高煦要聪明许多,不仅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保住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世袭爵位。

参考资料:

《国朝献徵录·卷二·宗室二·汉庶人传》

《罪惟录·卷四·诸王列传·太宗二王》

《明书·卷八十八·记一·皇子诸王宗室记三》

《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

《明仁宗实录》

《明史·卷八·本纪第八·仁宗》

《明史· 卷九·本纪第九·宣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16664.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