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信中对胡适说,自己最近正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且颇有心得,同时委婉地说中共领导尤其是毛主席特别希望流寓美国的胡适能够回国,回到大陆。
此时,距离胡适离开大陆才刚刚两个多月。
也就是说,其实自从胡适离开大陆毛泽东和中共领导就希望胡适能够重新回来,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诞生他、养育他并且使他之前一直发光发热的土地。
1955年,毛泽东请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吃饭的时候谈到,胡适提倡白话文,要给他记一功,但是现在还不行。
胡适及其言论
1956年,宴请全国知识分子代表吃饭的时候,毛泽东再一次说道:
胡适这个人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说实话,新文化运动它是有功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
此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多次委托相关人员如胡适的老朋友周鲠生、陈源写信给胡适,动员他能够回大陆看看。
胡适不但不为所动,有时候甚至直接翻脸不认人。
他的老相识,报道过台儿庄大捷的著名记者、编辑曹聚仁诚心诚意地写信给胡适,希望他“最好回北京看看”。
胡适收到信以后,不但没回,反而在日记中写道:
收到妄人曹聚仁的信一封,这人往往说胡适之是他的朋友,又往往自称章太炎是他的老师,其实我没有见过此人。
胡适流寓美国八年间虽然不断有人劝他回去,但他始终没有回去。
书案前的胡适
胡适为什么宁愿在外流亡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故土,而毛泽东又为什么一直希望胡适能够回到大陆?
这一切,似乎可以从一位老师给一名学生拍的电报说起。
1945年3月,二战结束前夕,胡适作为中国代表团代表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大会。
期间,他和同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员董必武就如何争取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做了多次长谈。
胡适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对董必武说,希望共产党能放下武器,以全国第二大党参与选举,从事纯粹的政治活动。
1946年夏,民主人士黄炎培和傅斯年等人访问延安的时候,毛泽东知道傅斯年是胡适最得意的弟子,所以他通过傅斯年专门向胡适问好。
傅斯年就毛泽东的问候之意给远在美国的老师胡适写了一篇文章。
胡适影视形象
胡适读过文章后,感到润之先生“感念旧好,不胜驰念”,于是就根据自己和董必武的谈话拍了一封几百字的电报:
润之先生:顷见报载傅孟真兄转达吾兄问候胡适之之语,感念旧好,不胜驰念。
前夜与董必武兄深谈,弟恳切陈述鄙见,以为中共领袖诸公今日宜审察世界形势,爱惜中国前途,努力忘却过去,瞻望将来,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政党。
公等若能有此决心,则国内十八年纠纷一朝解决,而公等廿余年之努力皆可不致四内战而完全消灭。
试看美国开国之初,节福生(现译杰弗逊)十余年和平奋斗,其手创之民主党说于第四届选举取得政权。又看英国工党五十年前仅得四万四千票,而和平奋斗之结果,今年得千二百万票,成为绝大多数党。
此两事皆足供深思。中共今日已成第二大党,若能持之以耐力彀力,将来和平发展,前途未可限量。万不可以小不忍而自致毁灭!
这封电报是1946年8月24日发给毛泽东的。
此时,由于蒋介石的再三邀请,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去重庆参加和平会谈,他显然是没有看到胡适这封以老师口吻规劝学生的超长电报。
毛泽东与蒋介石
可关于这份电报胡适却一直把记挂在心,并时时盼望着毛泽东的回复。
1954年,他再给原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书写序言的时候还提到:
那时候重庆的朋友打电报告诉我,说我的电报已经交给毛先生本人,我一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回音。
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1961年的时候,胡适看到报纸上有一篇《胡适的文盲信》的文章,里面引用了他给毛泽东的电报,就对他的秘书说:
这个电报好像没有留底稿,当时用文言,是为了省点电费,还特意在旁边写了“从纽约发给毛泽东的无线电文”几个字。
为什么胡适能用老师对学生的口吻给毛泽东拍电报,而且觉得只要他看到一定会回并一直期待着他的回复呢?
这或许得从他们年轻的时候开始说起。
生于1891年的胡适,只比生于1893年的毛泽东大两岁,但是早在毛泽东还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是北京大学的文科教授兼《新青年》的主要编辑。
新青年
1936年,面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毛泽东坦率地说道:
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敬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和当时的很多青年人一样,青年毛泽东在还没有见到胡适的时候,就已经成了他的弟子。
毛泽东自湖南师范学校毕业后,通过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章士钊的推荐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
这期间,毛泽东一得空便去旁听胡适讲课。后来右京北大教授杨昌济的介绍,毛泽东还专门拜访了胡适,并向他请教了有关新文化运动思潮的问题。
1919年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回湖南前夕,再次拜访胡适,想争取他支持湖南学生的斗争。
此后,胡适也确实关注过湖南的情况,尤其是当他看到《湘江评论》上连载的毛泽东的长文《民众的大联合》后,十分高兴地给予及时地推荐和评介。
他在当时出版的《每周评论》中说:
《湘江评论》的长处似乎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一篇重要文字。
1920年,毛泽东想在湖南创了一个“工读互助团”,就办学的宗旨和初步计划专门向胡适请教。
同年4月,毛泽东领导的“驱张运动”(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的运动)大获成功后,他立即给胡适去信说: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将来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胡适是十分敬重的,而胡适对毛泽东也是十分支持的。
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青年毛泽东逐渐从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转变为信仰马列的共产主义战士。
可胡适却一贯反对马克思主义,特别不赞同暴力革命。
他一生信奉改良主义和实验主义,主张在一点点的改良中实现国家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就这样,曾经年龄相近,志趣相仿名为师生,实为益友的两个人逐渐分道扬镳。
1948年,随着人民军队的节节胜利国民党军却节节败退,这对知识分子产生重大影响。
此时不少知识分子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留在大陆,一派是跟着蒋介石,准备退居台湾。
解放战争中的蒋介石
虽然这个时候胡适仍旧坚信自由主义,对马列主义,但是毛泽东“感念旧好”,仍然希望能留在大陆。
他只专心学术也好,不过政治就行了。
毛泽东曾经问陈毅,你进北平见了胡适,捉还是不捉?可叫他做个图书馆馆长!
据季羡林回忆,当时胡适的一个学生(地下党员)转达延安方面的意愿说:
只要您能留下来您依旧可以担任北大校长并兼任北京图书馆馆长,专心搞学问。
胡适听后,却笑了笑,说:人家,信我吗?
1948年底,胡适登上了蒋介石的专机,到南京去了。
胡适
1949年4月,胡适只身一人去往美国,蜗居于纽约的一个小寓所,在美国当了8年的“寓公”后,回到了台湾。
两年后,胡适因突发心脏病离世。
蒋介石亲自撰写挽联称他是——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毛泽东则在胡适没有死的时候就说:
“等到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16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