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是中国的近邻,两国陆上边境线长达4710公里,蒙古也成为与我陆地边界线最长的邻国。自1949年10月16日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虽经历过一些曲折,但睦邻友好始终是主流。尤其是近2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两国在经济、军事防务合作等方面成果显著。
近年来,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蒙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2023年,中蒙双边贸易额165.9亿美元,同比增长36.1%。从2004年起,中蒙两国国防部门共同建立了防务安全磋商机制。并多次举行了以维和、自然灾害救援为主题的联训。
尽管近年来中蒙合作不断加深,但作为我们的北方近邻,中国的老百姓对蒙古这个国家所知仍然不多。在媒体资讯发达的今天,有关蒙古的报道也比较少,这也导致蒙古这个国家的身上,似乎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一、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蒙古国与中国有着这样交错而纠结的历史。从公元前二世纪的匈奴帝国,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蒙古似乎都是中国人眼中的“?邦”。所以直到今天,看到长城、月饼、岳飞等字眼,都会让很多蒙古人的心情有些纠结。
蒙古国地处亚洲大陆中部,东连东北亚西接中亚,是亚洲大陆的战略制高点,国土面积为165万平方公里,人口 290 万,每平方公里不足2 人,是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内陆国家。
蒙古国别看人口不多,但国土下面却蕴藏着巨大的矿产和能源,这也给了蒙古国极大的自信。随着蒙古渐渐打开国门,中国商人蜂拥而至,令保守的蒙古充满了戒心。蒙古政府于是出台了一项规定,对外资在矿业、金融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业等战略部门的投资进行限制。受这一政策的影响,中国很多公司不得不放弃在蒙古进行投资。
畜牧业是蒙古国发展的支柱。蒙古国有约5000万头牲畜,人均约20头。但这样一个畜牧业大国,其超市中的奶制品却几乎全部是进口的。因为蒙古没有冷链、低温保存技术,加上路不好,乳制品运不出去,95%的奶都浪费了。
近年来,蒙古的城市化进程很快。尤其是2016年之后,乌兰巴托的房价连年上涨,普通新房售价约每平方米1000美元,地段好的甚至高达3000至5000美元。在人均月收入约190美元的蒙古,这个价格着实不低。为了鼓励人们买房,蒙古政府近年来也提供了很多低息贷款。如今的乌兰巴托市中心,现代摩天大厦交错林立,成为这个资源大国迅速富裕起来的典型标志。
蒙古是个贫富差距很大的国家,除了首都之外,很多地方的人还是以游牧为主。这些牧民每家的牛羊多的有几千头,少的上百头,每年卖羊毛和奶,生活就差不多够用了。可一旦发生雪灾,牛羊冻死了,吃饭就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越来越多的牧民,正在向城市迁移,导致蒙古国差不多有一半人生活在乌兰巴托。
很少有人知道,乌兰巴托是世界上堵车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由于经济的发展,很多蒙古年轻人都以拥有一辆小汽车为荣。但乌兰巴托的基础设施薄弱,许多路面坑坑洼洼,加上大量从日韩进口的淘汰二手车经常抛锚,几乎每天都会造成交通拥堵。在市中心,十几公里的路开一小时很正常。但蒙古的年轻人似乎对此并不感冒,他们总说:“堵车也是现代化的一种标志,我们总不能再回到马背上去吧?”
在乌兰巴托,你既能领略独特的游牧文化,也能看到原苏联老房子、老铁路的历史印记,还能感受到可口可乐、facebook带来的巨大冲击,当地人的生活也开始逐渐西化。除了在边远地区能偶尔看到穿传统长袍的老人外,绝大多数蒙古人的穿着打扮都和中国人无异。据说这里90%的衣服都是中国货。
蒙古大多数国民至今仍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生活理念,不太攒钱,喜欢超前消费,颇有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味道。这也与蒙古较好的福利政策有关。比如蒙古人看病是不用花钱的,只有买药花钱。这可能也是造成蒙古人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二、
蒙古是中国的近邻,可在中国人眼里,这个国家似乎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人们很少听到关于蒙古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1921 年蒙古在苏俄的支持下实现了事实上的独立,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政府是不承认蒙古国的。直到 1945 年,苏联与民国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后,中国政府这才承认蒙古是个独立国家。
蒙古独立后,长期处于苏联的影响和控制之下。此后中蒙关系在苏中关系破裂的影响下全面走向对立,蒙古国内也有过多次反华浪潮。特别是1966 年苏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后,苏军开始在中蒙边境大量部署,中国的北方一直处在军事威胁下,中蒙两国的关系陷入了低谷,两国往来大为减少,普通国人更是很难听到有关蒙古的消息。
客观地说,有那么一个时期,蒙古对中国是有一种敌对情绪的。这也导致苏联解体后,蒙古还想全面倒向西方,试图将美国作为“第三邻国”,推行所谓“第三邻国”战略。令蒙古没想到的是,他们出台《限制外国投资法》后,导致蒙古国产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货币贬值问题。被严峻的事实教育后,蒙古国朝野重新认识了中蒙关系的重要性,对中国企业的态度明显改观。
很多去过蒙古国的游客,都有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蒙古人似乎不怎么喜欢中国人,前些年甚至发生过不少中国人在蒙古被打的事件。据蒙古国华侨协会会长白双占介绍,2005年,蒙古国出现过砸中国餐馆招牌的事件。因此很多华商为避免惹麻烦,招牌上不再写汉字,有的直接改用拼音书写,以至在乌兰巴托,几乎看不到中文招牌。
曾在上海留学的蒙古小伙子恩齐认为:“蒙古人总体上对中国人的印象不好,尤其是上了年纪、受苏联影响比较大的蒙古人,年轻人相对好些。”他说,前些年大量中国企业和商人来蒙古做生意,其中有人出售劣质产品骗蒙古人,当地人非常反感。
2006年前后,中国企业掀起了掘金蒙古矿业的热潮,个别企业不重视环保和维护与当地的关系,在一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发生过中国工人与当地人的斗殴事件。加上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被当地媒体大肆炒作,因此很多蒙古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不好。因此中国也很少有人会把蒙古当成目的地。
根据旅游部门的统计,在中国庞大的出境游人群中,只有0.8 %的人把蒙古国当成旅游目的地,而真正去过蒙古国的中国游客,更只占出境游中人群的0.16 %,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去谈生意或者走亲访友的。
三、
2010年,蒙古国爆发了一场持续了3个多月的中国建筑工人与蒙古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之间的冲突。这也是=蒙古国近年来发生的反华排华事件中有代表的一个。=
2010年8月,承建中国援蒙项目——蒙古国技术监督局大楼的湖南建工集团工人,发现工地上的一根水管被运土车压断了,于是派两名中国工人到隔壁超市院内去关闭水的总闸。没想到两名工人却被超市保安打了一顿。其他工人闻讯冲了过去,把人抢了回来。双方隔着围墙互扔砖头,两名蒙古警察被砸伤。后经中国驻蒙古国使馆人员现场协调,双方散去。
次日中午,一名蒙古警察敲开工地大门,8名大汉随后手持棍棒闯入,见人就打。工人们奋起还击,将对方击退。没想到两小时后,数百名当地民众冲过来将工地团团围住。工人们也拿起铁锹、钢管等武器,准备还击。幸好我使馆人员赶到,局面得到了控制。
这一事件后,湖南建工集团的工人开始陆续撤回国内。之后一个名叫“泛蒙古运动”的组织在乌兰巴托自由广场集会,散发《告蒙古人书》,号召蒙古人袭击当地的中资企业。
“泛蒙古运动”成立于1990年,现在有数百名成员,其创始人叫额尔登毕力格。该组织认为,“民族爱国主义是蒙古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主张蒙古国要“抵制来自中国的威胁”,并宣扬蒙古“从血缘到文化,都要坚决抵制中国”。
蒙古国媒体对中国的偏见,也反映出该国官员和民众的微妙心态。因中蒙两国历史观不同,风俗习惯和文化也不同,加上双方缺乏了解,一些当地民众担心本国经济过分依赖中国,会失去独立性;另外,不少人认为来蒙的中国务工人员抢了他们的就业机会,这都使一些人对中国印象不佳。
对出现的反华排华情绪,蒙古政府和人民也在反思。2010年1月,《乌兰巴托邮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一位蒙古国议会致全国民众的一封公开信,指出极端组织现在虽然还没成大气候,但两国民众间长期的不信任,可能影响蒙中关系的深入发展。现在是两国政府和民间寻求解决办法的时候了。
四、
客观地说,近年来蒙古的对外关系、国家安全战略有了很大的改变,奉行开放、不结盟、等距离的“多支点”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同中、美、俄等国发展睦邻伙伴关系,以期谋求各大力量的平衡和更多的外部援助。中国驻蒙古国大使王小龙认为,蒙古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蒙合作的未来,都存在巨大的潜力,蒙古未来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中蒙两国高层交往也在逐渐增多。2003年 3 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蒙方邀请访蒙,这也突出了中国对蒙古这个北方的邻国的重视。2011 年 6 月,蒙古总理巴特包勒德访华,两国的关系也从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并强调中蒙两国要加强政治互信、扩大经贸合作、加强人员往来以及在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的合作。
中蒙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给中蒙两国打下了政治互信的基础,中蒙贸易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2011年起,中国连续13年保持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地位,学汉语、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已成为越来越多蒙古年轻人的就业出路。
很多朋友都记得,2020年疫情期间,蒙古国向中国捐赠3万只羊的事情。蒙古国驻华大使巴德尔勒称,“中蒙之间不只是‘羊外交,如今的中蒙关系已经是邻国双边关系的典范,对于蒙中关系的发展,蒙古国民众充满期待。”
巴德尔勒说,自从巴特图勒嘎总统宣布捐羊开始,蒙方历时8个多月,完成了活羊收购、检疫、运输、隔离、交接等多个环节。在这场捐赠中,蒙方朝野政党、教育界、文化界、企业界、宗教界、留华学生等各行各业人士都自发加入,几乎全国所有公务员捐出了一天工资。还有些年轻人制作MV支持中国抗击疫情,祝愿中国早日战胜疫情。正如蒙古国的一句谚语说的那样:“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
作为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国,携手抗疫使蒙中两国关系和两国人民感受到“患难见真情”“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之情。同时疫情使蒙古国人民体会到与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的经济合作是多么重要,“如果不开通中蒙绿色通道,蒙对华出口大幅降低的话,疫情期间蒙经济将面临更大困境”。
收到蒙古国捐赠的三万只羊后,中国也向蒙古国捐赠了PCR检测仪、核酸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和一批生活物资。蒙古媒体点赞说,这些物资“实用又暖心”。
近年来,蒙古国的“中文热”持续升温,很多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中文,蒙古多家电视台也在黄金时间播放一些中国优秀电视剧,很受蒙古国民众欢迎。一位在乌兰巴托商贸中心经商的蒙古人说,他大部分的商品来自中国,希望蒙中能加紧落实“一带一路”的对接,因为这将给蒙古国每个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带一路”对接让中蒙关系发生很多变化,蒙古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也在改变。针对中国人不友好的事情比以前少了,乌兰巴托的商店、银行、餐厅等各种场所,到处都能看到会说中文的服务人员,中国人来蒙古国旅游的越来越多,连带着乌兰巴托的中餐馆也遍地开花。
中国作为蒙古的第一大投资国和第一大贸易伙伴,加之两国天然的地缘优势,在能源资源领域的开发与合作前景极为广阔。近年来对蒙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投资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中国的矿山开采技术、资金投入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与蒙古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明显的互补关系,两国在能源资源开发领域的合作具有极大的前景。
中国驻蒙古国大使王小龙对认为,无论从安全上还是经济上,蒙古都对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只要双方悉心维护,蒙古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蒙合作的未来,都存在巨大的潜力。
2022年,中蒙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新时代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用好两国地理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着力推进和拓展互利合作,实实在在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扩大贸易、投资、金融、矿产能源、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相信随着这份声明的签署,中国与蒙古国的合作会越来越深入,到那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蒙古这个神秘的国家。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蒙古国,熟悉又陌生的近邻》、《到底是谁在蒙古国煽动反华排华 充当着急先锋》
环球网:《李超:中蒙首次陆军联训释放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