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众两院最新《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暂定以2032年作为脱钩最后期限,为“药明系”的紧张局面带来缓和空间
重点:
美国“一刀切”式的制裁条款,同样影响当地企业药物研发,立法机构给出8年缓冲期,让公司寻找替代中国CXO的服务提供商
现有的中国市场难以消化失去美国市场后的剩余产能,欧洲市场或成为“药明系”的下一个重点目标
过去数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跨党派提案《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就像悬在中国医药外包(CXO)企业头上的一把剑,不时在市场掀起腥风血雨。如今,这把利刃向上抬高了几寸,CXO赛道的龙头企业“药明系”有望获得8年喘息期。上周三,美国众议院监督与问责委员会以40对1的比例,毫无悬念地通过了针对对手国家的《生物安全法案》最新草案,将进入下一个立法阶段。
《生物安全法案》旨在阻止外国对手窃取敏感的美国基因数据和个人健康信息,因此将禁止所有由外国对手拥有或控制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商业运营威胁国家安全,不得通过联邦合同、拨款和贷款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在草案中明确提及,华大基因(300676.SH)、药明康德(2359.HK; 603259.SH)、药明生物(2269.HK)等公司与中国军方有关联,并存在数据安全风险。
药明康德表示,草案将公司保留在“予以关注的生物技术公司”定义中,对此表达强烈反对。不过,这份最新草案为“药明系”的紧张局面带来缓和空间,因为在最新的草案更新版中,所涉及的现有合同/产品的豁免权延伸至2032年1月1日。
“最新草案暂定以2032年作为脱钩最后期限,让我们感到鼓舞,相信8年的期限能让‘药明系’有时间实现软着陆。”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在报告中表示。正因如此,药明康德的股价在随后两日仅累计下跌3%,而该法案在今年1月刚刚进入立法进程时,药明康德的股价曾一度闪崩逾30%。
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作为全球CXO赛道重要玩家,为数千间企业提供服务,尤其是众多小型创新药企业。今年一季度,药明康德的收入中,三分之一来自全球前20制药企业,而美国客户贡献了49亿元收入,在当季营收中占比逾六成。根据药明康德在3月19日的年报电话会披露,今年前两个月的业务运营仍按正常节奏进行,暂未受到法案影响。
CXO订单涉及药物研发、测试等诸多环节,完成周期长达一年至数年,“一刀切”式的制裁条款同样影响美国企业的药物研发。根据美国全球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向立法机构提交的调查结果,众多受访的美国药企估计,它们需要8年时间才能找到替代中国CXO的服务提供商。这或许正是最新草案中添加了8年的豁免期限的缘由,“药明系”也因此赢得了生机,以拓展非美国业务,建立数据使用防火墙,以降低美国对数据安全的担忧。
但是,新增的法案也将“药明系”的另一家公司药明生物纳入其中,未来制裁名单是否会进一步拓展至同系的药明合联(2268.HK)等其他公司,也是市场关注重点。此次被制裁的药明康德,主要业务集中于化学药的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以及后续的合同测试等,药明生物是2017年由药明康德分拆大分子业务后上市的企业,分拆上市后的药明生物与药明康德互相独立,但两家公司背后的主要股东一致。
转向欧洲市场
虽然法案禁止受联邦政府资助的企业与“药明系”合作,但跨国药企已经开始考虑减少对“药明系”的依赖。作为官方政策,也同样会影响其他医药企业的决策。诺华首席财务官Harry Kirsch在今年4月对媒体表示,将“随着时间推移”改变与受托研究机构的关系。
过去几年,“药明系”曾快速扩充产能,如果失去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医药研发市场,靠现有的中国市场,很难消化这些产能。随着中国创新药行业融资遇冷,整体研发项目减少,再加上许多CXO企业积极进行产能扩张,导致行业出现价格战,许多企业净利润大打折扣。
因此,药明生物已经提前开始转向。据药明生物2023年财报,欧洲市场成为药明生物增速最快的市场,营收同比增长101.9%,占总营收比例为30.2%,北美地区的营收同比下降5%,占总营收比例47.4%。因应地缘政治因素,药明系正在加大海外基地部署,例如在欧洲和新加坡的基地均在建设中,药明康德在新加坡的研发及生产基地也已正式开工建设。
目前药明康德市盈率跌至10倍,低于同业泰格医药(3347.HK; 300347.SZ)的16倍。以美国立法流程来看,该法案还需要经过参议院、众议院分别投票,获得通过后再将两院版本统一文本,最后由美国总统签署才能成为法律,变数甚多,“药明系”能否获得更大生机,值得投资者留意。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1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