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本质就是让人安居下来。”在《筑·居·思》中,海德格尔如是说。
城市的意义同样在此。走过大拆大建的增量扩张时代,城市正在存量更新中刻画“家园”模样。2018年,南京市建邺区提出“规划师进社区”,无意中成为一群人聚力创生的契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为总顾问,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刘红杰等人发起成立了“宁好城乡更新促进中心”,把一批来自规划、设计、建筑、社区营造等不同领域的最强大脑集结在了一起。近几年来,“宁好”成员们或在这一NGO的框架内,或在其他政府项目中,参与了一批知名的城市更新项目:银杏里文化艺术街区,建邺区梧桐语系列文化小客厅,西城·夜未央24小时街区二三期,虹苑新寓改造,南京南站乐乐街,天保街零废弃项目……
沿着他们的实践与思索,我们可以观看一座城市的生长逻辑如何演变:从关注物和空间,到关注人与物及空间的关系、人在城市中的栖居,“看不见的城市”被逐步深描为可触可感的“社区”,赓续着城市的文脉,也安放着普通人的切身利益、喜怒哀乐。
段进院士主张的“城市更新,见物又见人”的理念,和“共同缔造”的更新方法,成为这个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指引。而凝聚起这一群人的,是成员们对城市“何以为家”的追问与想象。
鲍莉:城市更新,一切为了满足“人”的需求
春意渐浓,家住南京小西湖社区的刘光纪敞开了自家院门,热情招呼着四方的游客进院参观。这个昔日被杂物淹没的后院,如今成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花园:石榴树苍翠葱茏、葡萄藤蔓延攀爬、枇杷树满目青翠,院落间还点缀着茶花、月季花……老刘给小院取了个名字——“共享院”,希望这原本一家独享的美景,成为众人共赏的风景。
小西湖,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确定的22片历史风貌区之一,更是南京城市更新中的一个生动样本。短短几年间,小西湖从之前的“老破旧”华丽转身,蜕变为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城市文化“名片”,成为了人们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作为小西湖开发建设的设计师之一,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鲍莉目睹了这片区域的“脱胎换骨”,但最让她自豪的——不只是小西湖实现了城市风貌的美学追求,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收获惊喜”,更因为它保留了老城南的原始风貌和老街巷肌理,还原了那份独一无二的市井烟火气。
与小西湖相似,在南京,许多老社区在城市更新浪潮中都面临着一道“考题”——既要保护历史风貌、传承记忆,又要满足当下人们生活品质的需要,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设计师拿出绣花般的精细功夫,“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城市的“毛细血管”里织造新景。
夜幕降临,南京淮海路上车水马龙,隐匿于繁华喧嚣背后的小松涛巷静谧而狭长。尽管距离新街口仅有“一步之遥”,但这条小巷狭窄拥挤,房屋破旧不堪。在小巷深处,隐匿着吴志廉故居、东方饭店及其他几组民国时期的珍贵建筑。岁月的侵蚀让这些历史建筑,褪去了昔日光彩,部分甚至因年久失修产生安全隐患。
2022年,小松涛巷城市更新,被列入江苏省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不同于以往的拆迁重建,新的城市更新理念强调“留改拆”,以更有温度的方式尊重历史、保留文化。项目进行中,鲍莉无数次地跑到现场,希望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在修缮更新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留住老街巷的“原汁原味”。
对于小松涛的居民而言,这条老巷是他们一辈子的栖息之地,更是无数的情感记忆的载体。为了充分听取民意民声,项目组整整召开了29场“居民议事会”,让居民参与到每一次的决策中。议事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时会因为一个观点不同而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又因为达成共识而欢呼雀跃。鲍莉和团队用心记录下每一位居民的需求,再以设计为纽带,让生活中的难点痛点一一破解。量身定制、精准细腻的设计方案,彻底打消了居民们的各种顾虑,项目签约率达到100%,并于去年4月全部搬迁完毕。
停车难曾是建邺区虹苑小区居民的一块“心病”。这个建于1994年的“高龄”小区,在2020年11月迎来了整体翻新。在出新前首次居民议事会上,关于改造的建议纷至沓来。小区原有19个车棚,按照出新计划,只保留8个。居民们一听,炸开了锅,“8个车棚怎么够?”大家七嘴八舌地争论。经过多轮讨论,鲍莉和团队将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了五大方面诉求,并将其落实到具体设计中。最终,虹苑新寓改造出20个敞亮整洁的车棚,配套安装了智能充电设备,1元钱可充6小时,实惠便民,每个居民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居民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我们的设计方案总是要多次论证及修改完善,在新与旧、拆与留、改与建的碰撞中,找到其中的最优解。”鲍莉认为,城市更新,最关键的核心是要处理好“城”与“人”的关系,“城市更新,不能仅仅为了提升‘城’的形象和知名度,更应该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提升‘人’作为城市主人的幸福感。”
如今,鲍莉一踏入改造一新的小西湖社区,街坊邻居都会热情地和她打招呼。那些不常回家的孩子,看到焕然一新的环境,也开始“常回家看看”,与父母围桌共餐,共享天伦之乐。鲍莉感慨,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城市更新的价值,理解了城市更新的意义。
“城市更新,不能只是环境变好了,更在于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获得感。”鲍莉说,当一座城市真正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和期待,赋予了他们美好的生活体验,这座城市便焕发出最动人、持久的魅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王慧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6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