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粟裕,大家都会想到他的那些高超的战略思想,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是一位天生为战争而生的“战神”。
其实,粟裕在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也有着非常深的理解,执行得也非常到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比如在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的两个小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1936年冬天,粟裕率领红军挺进师在浙江南部打游击,有一天夜里,因为要躲避敌军的搜查,粟裕带着部队钻进了一座大山里,没有地方住宿。
就在这个时候,大家发现了一座古庙,就过去敲门,想进去住一晚上。
这座古庙里的人没敢开门,透过门缝儿一看,发现外面站着一群带枪的人,个个都衣衫褴褛,以为是土匪强盗,吓得赶紧把门插上了,跑回了屋里。
红军战士们喊话说:“我们是红军队伍,是为老百姓打仗的,不是土匪强盗,快点开门吧,我们住一晚上就走,不会妨碍你们的!”
但是,庙里的人被强盗吓坏了,任凭红军战士们喊破了喉咙,就是不敢开门。
战士们都很生气,有的人还想把门砸开,硬闯进去,但是,粟裕连忙阻止了大家,说:“群众对我们不了解,害怕我们,也是正常的,我们既然是红军,就要遵守红军的纪律,人家不让我们进去,我们就不能进去。”
那怎么办呢?很简单,就在墙根下休息,就是冻死,也不能硬闯!
当时是冬天,而且是晚上,天气非常冷,大家又没有什么御寒的衣服,即使都挤在一起,还是冻得直打哆嗦,根本睡不着。
这时,粟裕从口袋里掏出来一个口琴。
这里多说两句,粟裕其实是多才多艺的,很有文艺细胞,会好几种乐器,每到部队宿营的时候,都会给战士们演奏,不过,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因为环境太艰苦,很多乐器都扔掉了,只剩下了一个口琴。
粟裕这次吹的是《苏武牧羊》,一支表现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的曲子,琴声悠扬,非常动听,战士们很快就沉浸在了里面,不少人都跟着哼唱了起来。
不知道什么时候,门突然打开了,从里面走出来两个人,说:“我们在这里教书多年,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纪律严明的军队,你们肯定就是红军,快里面请吧!”
原来,这座庙里早已没有和尚了,已经被改造成了一所小学,学生们放学后都回家了,学校里只剩下一个青年教师和一位老校长。
刚才红军刚来的时候,他们以为是土匪强盗,没敢开门,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些人竟然没有往里硬闯,而是坐在墙角下休息,而且,他们还会吹《苏武牧羊》,简直就是古今少见的文明之师啊!
于是,两人就赶紧打开门,把他们请了进去。
粟裕进去后,一边烤火,一边和两人说话,向他们介绍了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宗旨,两人听后,也都非常佩服,说以前只是听说过共产党和红军的故事,还有点不相信,今晚一见,果然如此,真是相见恨晚啊!
从此,这所小学就成了红军的一个联络点,后来,还有好几个学生都参加了新四军,跟着粟裕一起打鬼子。
这是第一个故事,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比第一个还要精彩。
1938年4月,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到江南敌后作侦察任务,没想到,先遣支队没有遭到日军的袭击,却遭到了当地民团的袭击,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先遣支队去的地方包括南京、常州、镇江等地,这些地方是国民党长期盘踞的核心地区,对共产党进行了很多反动宣传,所以,当地群众都对共产党和新四军充满了敌意,当新四军先遣支队进去的时候,就遭到了民团的袭击。
新四军的战士们都很气愤,说:“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我们是为老百姓打鬼子的队伍,这些人怎么能好歹不分,反过来打我们呢?肯定是汉奸、伪军,要消灭他们!”
但是,粟裕却阻止了他们,说:“这些民团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是为了保卫家园,只是因为不了解我们,以为我们是土匪武装才打我们的,所以,我们不能还击,要用实际行动来说服他们接受我们。”
于是,粟裕就制定了很多纪律,比如遇到民团袭击,不能还击;遇到老百姓时,不能喊“老百姓”,而是要叫“老乡”;遇到老乡有困难,要主动帮忙,即使没有困难,也要经常帮他们挑水劈柴,打扫卫生。
渐渐的,在新四军战士们的努力下,当地群众开始发现,原来新四军并没有那么可怕,反而非常可亲可爱,就像我们自己的亲人一样,于是,大家就慢慢改变了对新四军的态度,主动请他们到家里做客,把他们当成亲人一样看待。
粟裕看时机成熟了,就向大家讲解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抗日思想,虽然我们的武器装备不如日军,但只要人人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让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就一定能打败日军,把他们赶出中国!
在粟裕的宣传下,老百姓们也都纷纷支持新四军抗日,青壮年主动参加入伍,老人孩子也纷纷要求站岗放哨、带路送信,还有妇女,就在家里为新四军战士们做饭、做衣服、照顾伤病员,军民打成了一片。
后来,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路过这里时,受到了老百姓的热情欢迎,让陈老总都感觉非常惊讶,说没想到这里的老百姓对新四军这么支持,这都是粟裕的功劳啊!
连周围驻扎的国民党军都听说了这里的情况,感慨地说:“我们之前在这里驻扎了十几年,都没能得到老百姓这样的拥护,新四军刚来几个月就做到了,看来还是共产党的部队更高明!”
这就是粟裕的过人之处,既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百战百胜,也能在后方联系群众,赢得老百姓的支持,这样文武双全的名将,又怎能不成功呢?
(参考资料:《粟裕传》《粟裕回忆录》《党史纵横》)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99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