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为何再三告诫华野: 遇到刘邓大军, 不准取笑, 更不能看不起

热情的小狐狸2024-05-21 20:28:22  77

“改变中原形势的关键,在于打几个歼灭战。我们目前情况是部队极不充实,弹药亦渐感困难。如无友邻协助,至少将十一师(指国民党军主力整编第十一师)全部调走,部队集结均发生困难。”------这是1948年1月26日刘邓发给中共中央的电报的内容,电文中提到的友邻协助,是指日后和刘邓大军携手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华东野战军。

“等见到刘邓大军时,谁也不准嘲笑,更不能看不起。”------这是随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元帅给全军的指示,严令华野上下不可轻视友邻部队。

人们不禁好奇,都是人民的野战军,为何陈司令员会担心自己指挥的战士们会取笑、轻视刘邓大军呢?这还得从半年前的那场异常曲折艰难而又伟大的军事行动说起。

从“内线歼敌”到“抛开后方的单刀直入”----如此冒险的战略跃进如何逐步形成

“刘邓军十万立即开始休整......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这是淮海战役前一年半以前的1947年5月,毛泽东致电刘邓、陈粟等前线指挥员关于对南线进攻的部署,首次提出由刘邓大军率先单独前出中原的战略构想。

不到两个月后,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根据中央军委指令,集结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各部野战军主力鲁西南突破国民党军黄河一线,这是人民解放军从防守转为战略进攻态势的标志。

中央军委根据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取得的战果,便有了在山东战场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为主,此时,刘邓大军的行动是以配合华野在山东战场的作战。

到1947年7月份,中原野战军已先后歼灭国民党军6万,并牵制了山东南线国民党军的机动部队,其战果已兑现了中共中央的战略预期。

因此,当月10日中央军委给中野的指示仍以继续“争取在内线多歼敌人”为主。

然而,仅仅十多天后,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却做出了战略上的重大改变。

1947年7月23日,正在山集作战的刘邓大军收到“短期休整后速向大别山跃进”这样的指示。

刘、邓立即下令集结作战部队,在结束十多天的短暂休整后,1947年8月,刘邓大军消失在了国民党军的作战地图里.....这支大军去了哪儿呢?

原来,为迅速达到单刀直入敌人腹地的目的,刘邓大军一路上并未过多与敌纠缠,也不再以攻击陇海铁路沿线、黄河以东、平汉路为作战目的,因为他们已经下定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跃进大别山,直至占领大别山腹地并开展土改、发动群众,重建根据地。

艰苦卓绝——挺进大别山只是万里征途的第一步

1948年8月底,刘邓大军在国民党围剿部队尚未到达之前,抢先攻取了新县、麻城、宋埠、霍山、金寨、桐城、庐江、六安等多座大别山腹地的重要县城,初期的战略意图已经完成,但对于漫漫征途来说,也才算迈出了第一步。

十多年前无数红四方面军指战员曾经挥洒下汗血和付出生命的茫茫大别山,要在这里重建鄂豫皖根据地,刘邓等前进指挥员和广大战士、政工干部们仍有千难万险要去克服。

同年9月,蒋介石调集23个围剿旅先后进驻大别山,形势更是急转直下,无后方挺进的后果开始慢慢考验着这支部队。

虽然部队在进入大别山的途中,陆续打过一些小规模的围歼战斗,小有缴获和俘虏,但不足支撑一直多万的大军开支运转,并且这些战斗也都是在敌情十分严重、供应异常困难、部队人员和装备削弱了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的。

到了当年秋冬,部队又面临棉衣问题,其实早在8 月向大别山开进时,后提供的作战经费仅够用到月底,待进入到了大别山腹地,部队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更不要提给全军添置棉衣了。

11月,最迫切的压力来了——”清剿“,11 月 7 日蒋介石任命白崇禧坐镇九江国民党国防部九江指挥部,开始陆续从江苏、安徽、山东皖苏鲁调来第六十三、六十九师巩固江防,并调第九、十一、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师进驻大别山外围,连同本就在大别山和刘邓大军作战的9个师,合计三十万人的优势兵力,在海、空军的配合下,扑向了大别山根据地。

此时的红色根据地尚未巩固,加上大别山密集的山峰丛林,坡陡路险,大部队大兵团无法机动,况且山区人口稀少,军粮筹措、伤员转移都很困难。刘邓大军前进指挥部分析敌情和环境后,决定忍耐“避敌”,不采用主力集结与敌人硬拼的战法。而是根据战场形势,将前进指挥部分为两个指挥所。

邓小平的“前进指挥所”率领领第2、3、5纵队在大别山地区坚持斗争,而由刘伯承的“后指”及中共中原局等机关人员和第1纵队转移到淮河以北的外线作战。

小诸葛确实不好对付----深知刘邓大军艰难处境和压力的中央军委,为了减缓大别山的严重形势,随即指示华野以及陈赓、谢富治两支大军在中原迅速做出行动,吸引国民党军北上,华野及陈谢兵团迅速响应,开始在陇海、平汉铁路沿线破袭,然而,白崇禧不是轻易被牵着鼻子走的牛,他闲坐九江指挥部,始终不抽出兵力对付陈谢兵团,而是严令大军持续紧逼,加重了对大别山的“清剿”。

由于国民党实行“筑寨并村”、保甲制度等残酷控制群众的手段,以及野战军四处化整为零的作战,这也造成了群众对刘邓大军胜利的信心不足,在反国民党“清剿”的数月中,由邓小平率领的邓小平的“前进指挥所”及其下属 3个纵队几乎未取得过可以补充给养的战果,而且在终日东奔西走的行军中,战斗减员很大。

到了1948年2月,由于挺进中原腹地、牵制国民党军的目的已基本达成,在考虑到刘邓大军的处境,毛泽东及中央军委做出了调整作战部署。

邓小平向中央的电报中解释到:“大别山没有粮食,3个纵队留在大别山有困难,作用不大,陡增消耗,不划算。坚持大别山的任务已经交给了游击部队,没有大问题;主力撤往豫西只是暂时的,可以在歼敌后快速返回和随时进出大别山。”

毛泽东回电刘邓批准,除留 3 万人在大别山坚持外,4 个纵队主力主力转移至外线作战,这就有了后来华野和中野部队的相遇,以及陈司令员对华野战士的告诫。

两军携手逐鹿中原鏖战淮海----不仅不会“取笑、看不起”,而且更加敬重

从1947年8月至到1948年3月底,从千里挺进到主力撤离大别山区,刘邓率领野战军,成功搅乱了蒋介石的战略计划,开启了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帷幕,不仅减轻了陕北和山东我军的作战压力,也为后来与华野联手决战淮海做了铺垫。

时间来到了1948年10月31日,据淮海战役打响还不到一周了,粟裕在给华东野战军各级指挥员下达作战部署后,发电报给西柏坡:“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次日中央军委回电指示陈、邓、粟及华东局、中原局:“整个战役受陈、 邓指挥。”------两大野战军开启了一场举世瞩目、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协同作战。

邓小平随即传达了中央的指示:此战关系到中国革命的进程,必须全力以赴,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并投入精锐主力协同华野强攻国民党重兵把守的苏北重镇宿县(今安徽宿州),截断了黄百韬兵团唯一的退路。

1948年11月16日,身在碾庄的黄百韬兵团见撤退无望,只好正在苦苦等待正在一路急进的“书呆子”黄维,此时,黄维正带领全美械、 半摩托化的12兵团也赶到了距碾庄50公里远的双堆集。

为了围歼二黄兵团,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成立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以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统一领导中野、华野。

就这样,二黄兵团在两支野战军的全力穿插围攻下覆灭了,至1949年元月10日,两大野战军合力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共56个师55万余人。

至此,两军的并肩战斗已取得了重大战果,不过,合作还在延续,一场更具历史意义的决战在三个月后到来!1949年4月23日,二野、三野并肩,挥师百万横渡大江,全国胜利一天天更近了!

参考资料:

《陈毅在中原、淮海战场》--军史纵横--《党史博览》2010 年第 5 期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陈长骥

《陈毅在中原、淮海战场》

4.《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陈长骥

5.《刘邓大军无后方跃进大别山决策过程探析》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98406.html
0
最新回复(1)
  • 大东体育人物2024-05-23 22:07
    引用1
    千里跃进大别山着实不易……途中重武器尽毁面对围追堵截吃惯了煎饼的改吃稻谷缺医少药生存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