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周小明]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和欧盟刮起了一股对华反补贴之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拜登政府炮制中国“产能过剩论”,并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行业的所谓“产能过剩”归咎于中国的产业补贴,扬言如果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倾销”这些产品,美国将予以严厉处之。4月中旬,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发起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理由之一是,中国企业接受政府补贴,因而占据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拜登本人则在竞选活动中宣称,中国政府的巨额补贴导致中国钢铁产品的严重超产,威胁要对中国钢铝产品加征三倍关税。
在大西洋彼岸,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三个月后,它又对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展开反补贴调查。进入4月,欧盟再次相继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光伏企业展开反补贴调查。
更有甚者,4月23日,欧盟官员以涉嫌接受外国补贴为名,突击搜查某中企位于波兰和荷兰的子公司,并没收其电脑和其它办公设备。对守法经营的中资企业使用这一通常用来对付犯罪集团的手段,显示欧盟在对华反补贴上几近走火入魔。在短短几个月内,欧盟向中国发起5起反补贴调查。这也是欧盟《外国补贴条例》去年生效至今发起的所有调查案件。
其实,美欧在政府补贴问题上向中国发难由来己久。多年来,它们视中国的产业补贴为洪水猛兽,欲置于死地而后快。2005年,美国启动了全球首例对华反补贴案。2013年,欧盟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展开反补贴调查,实施了高额关税。近十年来,美欧日还联手制定了政府补贴规则,企图硬塞给世贸组织。然而,近期美欧对华反补贴调查宛如暴风骤雨,频率之高,火力之猛烈,实属前所未有。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和工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美欧产业不再拥有优势。在新能源领域,美欧对中国在技术上的快速进步和市场的拓展深感不安,担心中国产品冲击本地产业。为改变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发展态势,美欧几乎用尽了工具箱里的工具,但收效甚微。
美欧把自身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归咎于中国的补贴,视中国的产业补贴为经济风险,坚称政府补贴给了中国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于是寄希望于反补贴扭转这一局面。
在加大对自身企业补贴的同时,美欧以所谓的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名,祭出反补贴,对中国的优势产业大动干戈,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方面,通过把中国产品和投资排斥在美欧的大门之外,遏制中国先进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恢复自身在关键领域的竞争力,使其重获市场优势。
应该看到,在欧盟,此反补贴乃非彼反补贴。在向世贸组织推销美欧日共同炮制的政府补贴规则未果后,2022年11月,欧盟出台了《外国补贴条例》,美其名曰“纠正不公平补贴导致的扭曲”。这一新的法律工具超越了传统的货物补贴概念,在世界各国中首次在把反补贴拓展到投资、工程及服务领域,从而创建了一套新的外国跨界投资、并购及参与公共采购的外国补贴法律体系和规定。
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反补贴规则只涵盖货物,贸易补救措施以征收反补贴关税和实施数量限制为限。然而,欧盟的《外国补贴条例》规定,第三国的企业在欧盟境内开展并购或合资交易,参加公共采购竞标,有义务事先向欧委会报告接受补贴的情况。欧委会有权对涉嫌接受外国补贴的企业进行调查,并且当发现存在扭曲竞争的情况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终止交易、加征关税、处以罚款、要求退还补贴等。
比起传统的贸易工具,《外国补贴条例》下的反补贴调查更加便利、高效。条例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欧委会无需产业申请,便可以自行对在欧盟境内经营的外资企业发起调查。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就是在没有任何企业请愿的情况下展开的。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资料图来自央视
此外,在《外国补贴条例》规制下,外国企业即使在欧盟设立分支机构,也无法逃避欧盟的反补贴关税。正如上文中提到的欧盟突袭中企在欧子公司这一举动表明,欧盟还可以随时对其怀疑享受外国政府补贴的企业进行调查,即使这些公司没有在欧盟开展并购或竞标政府采购项目。
在美国,极限打压中国优势产业的幌子是国家安全。在欧盟,它的名字则叫反补贴。同“国家安全”一样,反补贴是个筐,什么菜都可以往里装。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9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