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南京一所小房子里,一个19岁的女子正在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儿子。突然,她丈夫的一名心腹推门而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他心如刀绞,眼含热泪说道:“孟良崮一战,张将军战死了!”女子闻言如五雷轰顶,身体承受不住晕倒在地。
可这个看似柔弱无骨的女子,却在接下来长达70多年的岁月中,表现出了过人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这个女子就是王玉龄,在孟良崮战役中战死的张灵甫的遗孀。
40岁仍风姿绰约的大家闺秀
1969年,时年40岁的王玉龄在美国纽约拍摄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她,有着民国时期名媛特有的卷发,她穿着一身修身的旗袍,眉眼之间洋溢着动人的微笑,她看起来身姿曼妙,光彩照人,有一股东方女性特有的优雅气质,她风姿绰约,让人移不开眼。
仔细看这张照片也不难发现,王玉龄妆容非常精致,看得出来她是一个十分注重生活细节的人。
然而一个女孩子如果光有好看的外表,没有文化知识,或者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那么人们难免会说这个女孩子徒有其表,是个“花瓶”,而王玉龄非但不是一个花瓶,更是一个内外兼修的优秀女性,她是一个富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
她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她的外表上,更表现在她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上。
王玉龄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的财会专业,相比于其他一同就读的同学,王玉龄没有经济实力雄厚的家庭予以经济支撑,也没有亲近的家人或者爱人在身边陪伴,在美国读书,她本身就是自己唯一的支撑。
面对如此现实,王玉龄便在读书期间,依靠勤工俭学来支付自己的学费,与此同时,她还不忘一边抚养嗷嗷待哺的儿子,咬牙坚持了下来。
现实的巨大压力并没有将王玉龄击垮,不久之后,王玉龄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此后,她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进入美国一家航空公司工作,并且在这家航空公司一呆就是20多年。
大家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王玉龄面容姣好,身材曼妙,学识高又肯吃苦,她就像一朵怦然绽放的牡丹的花,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众多追求者。也许从众多追求者中选择一位优秀的男性,与之共度一生,王玉龄也能苦尽甘来,但她却没有这样做。
王玉龄心中有自己的坚持,心有所属的她,早已达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境界,她没有选择任何一位男性作为她的伴侣,而是孑然一身,独自生活了70多年。
为爱坚守一生的伟大妻子
王玉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的心已经被他的亡夫张灵甫彻底占据,丈夫张灵甫去世后,王玉龄也许早将自己的爱情当成丈夫的殉葬品,决定不再为任何人打开爱情的大门。
而王玉龄之所以会这样做,也许正是因为,她和张灵甫的爱情,是她刻骨铭心、此生不忘的经历。
年轻时的王玉龄是富商人家的大小姐,她常常出入各种名媛场合,她正值情窦初开的年纪,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张灵甫。那一年,王玉龄才17岁,而张灵甫已到不惑之年。
在遇见王玉龄之前,张灵甫“杀妻”一事就已将张灵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许多年轻的女孩子觉得张灵甫心狠手辣,对张灵甫这个人闻风丧胆,但王玉龄却并没有对张灵甫这个人感到恐惧,反而是在见到张灵甫之后,被他的温文尔雅所折服。
此后不久,王玉龄便嫁给了张灵甫,这对老夫少妻相处的时光虽然短暂,但生活非常甜蜜,张灵甫对王玉龄关怀备至,让她体会到了为人妻子的幸福,这一段甜美的回忆,更如同一片温柔美好的生命底色,彻底铺展在了王玉龄的生活中。
结婚后张灵甫和王玉龄两人如胶似漆,不久之后,王玉龄便生下了一个儿子,夫妻俩为孩子取名为“张道宇”。
然而,世事似乎总是因为遗憾而显得更加凄美。
1945年,与王玉龄结婚不到两年的张灵甫,却在孟良崮战役中战死。对妻子充满无限眷恋的张灵甫,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为妻子写了一封绝笔书。
在绝笔书中,张灵甫拜托王玉龄照顾好自己的父亲,好好将儿子抚养长大,王玉龄忍痛读完了丈夫的绝笔书,她肝肠寸断却无力回天,她曾想过追随丈夫而去,可她放心不下年幼的孩子,最后只能将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怨恨,转化成了强大的生存动力。
王玉龄望着嗷嗷待哺的儿子,看着那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想起自己已是家道中落,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携着母亲带着儿子来到了台湾。
可来到台湾之后,巨大的生存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来。那时的她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而蒋介石为他们发放的寥寥无几的抚恤金,根本没有办法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一家的生活几乎食不果腹。
王玉龄看着年长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深知自己就是一家人的支柱,自己一定要想办法扛起家里的经济重担。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王玉龄决定独自一人外出谋求生路,于是,她将孩子托付给了母亲,只身前往美国。
远走他乡勇担责任的母亲
来到美国之后,王玉龄才知道自己与他人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她不仅语言不通,而且没有工作能力,要改变现状,她必须先让自己强大起来。
于是王玉龄决定进入纽约大学读书,学成之后,她又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到美国的一家航空公司工作,生活稳定了下来后,王玉龄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将母亲和儿子一同接到美国生活。
在美国工作的时候,王玉龄始终没有忘记亡夫张灵甫,身边的朋友都让她重新找一个人一起生活,但不管朋友如何劝她,她都没有想过重新开始一段恋情。
王玉龄是湖南人,身在异国他乡,却一直有一颗眷恋祖国的心,1949年新中国成立,回归祖国的种子便在她的心中埋藏了起来,她一直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王玉龄得知,自己的丈夫死后得到了解放军部队的厚葬,她更是激动得泪流满面,对解放军充满感激之情,对祖国充满无限眷恋,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真的回到家乡。
身在他乡,她也会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表达对祖国的眷恋。在工作之余,王玉龄常常参与美国华侨社团的活动,她热心帮助在美国的华侨解决难题,甚至还担任两届华美协会的主席。
皇天不负苦心人,也正是因为王玉龄的身影频繁活动在美国华侨界,终于在1973年,王玉龄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
此后不久,王玉龄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信件的大致内容是邀请她回到祖国看看,王玉龄非常激动,能够回到祖国,是她多年来的心愿。可她心中还有一丝顾虑,该以什么样的名义回国呢?
直到看到了信件的落款,她心中的疑惑才完全消失,给她写信的,是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这样一来,王玉龄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因此在1973年,王玉龄在友人的陪伴下回到祖国,并且受到邀请,在北京见到了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曾是黄埔军校的老师,而王玉龄的亡夫张灵甫曾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周恩来总理见到王玉龄后十分激动,但在交谈的时候,总理也不免有几分神伤,自责自己没有将张灵甫带往正确的道路。
王玉龄其实也知道,自己的亡夫张灵甫已经成为翻边的历史了。后来,王玉龄又来到西安将军陵园看望张灵甫。
岁月如梭,时过境迁,夫妻俩最后一次道别仿佛就在昨日,而再次相见爱人不在,只有一座冰冷的坟墓,回想着过往的一切,王玉龄泪眼婆娑。也许俩人曾经对彼此的爱都非常深刻,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终究是王玉龄的爱更加刻骨铭心。
从此,王玉龄便多次往返于中美之间,终于在2005年的时候,她定居在了上海——她和张灵甫结婚时的地方,直到2021年悄然离世,享年93岁。
结语
在动荡的岁月里,烽火佳人似乎只是电影里的唯美故事,而王玉龄却用悲凉而壮阔的一生,践行了自己心中爱的誓言,19岁失去丈夫,此后为爱守寡70多年,她心中的苦与痛,又有多少人能够知晓?
相比于一生轰轰烈烈的革命家,王玉龄的人生也许并不耀眼,但她为所爱坚持的品格,为家勇于承担责任的形象,却是人世间最为真诚的爱的体现,这样的女子,如何让人不佩服?王玉龄的美,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美,那不仅仅是一具好看的皮囊,更是一个高贵的、值得人敬仰的灵魂。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9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