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入欧, 下一个挑战是什么?

慧颜苏苏2024-05-25 19:52:06  112

在中美贸易冲突和两大国竞争面前,欧盟一方面想好制定全新的对华路线,另一方面又得提防自己不仅仅只是跟随在美国的身后。

前几日,美国对诸多中国产品进口加征超高关税。在大西洋的彼岸,有观点认为,欧盟由此承受对从华进口加征关税的压力,也有人担忧,中国产品因避开美国关税进一步涌入欧盟市场。

与此同时,德国联邦批发、对外贸易和服务协会(BGA)主席德克?詹杜拉发出警告称,欧盟不能采取类似的行动。德国交通部长福尔克?维辛也对媒体称,以惩罚关税的方式发起贸易战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欧盟不应当效仿美国。据德媒报道,一位欧委会发言人称已获悉美国的决定,并将评估对欧盟造成的可能影响。

在中美贸易冲突和两大国竞争面前,欧盟一方面想好制定全新的对华路线,另一方面又得提防自己不仅仅只是跟随在美国的身后。

在欧盟如何制定中国战略问题上,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的国际贸易专家罗尔夫?朗哈默(Rolf J. Langhammer)将美国描述为房间里的大象。换句话说,欧盟如何建立对华战略,美国是绕不开的话题。美国想和欧盟建立统一的、跟上美国步伐的共同对华战略,而欧盟如何应对来自美国的期望和压力,对欧盟来说至关重要。具体到经贸关系,朗哈默形容欧盟就像处在夹层中的三明治,一层是作为科技服务领域供应国的美国,另一层是工业产品领域供应国的中国,处在中间的欧盟,苦涩而煎熬。

眼下,拜登在大选来临之际几乎全方位地大幅度地提升针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其中也包括电动汽车,而欧盟在过去的几个月内密集展开了一系列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其中,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反补贴调查的初步结果也即将出炉。在此形势下,美国作为房间里的大象的地位再次凸显出来。美国做法对欧盟的关税决定会不会产生影响?欧盟会不会学习和复制美国做法?就此问题,我特意采访了朗哈默。

朗哈默认为,美国关税新举措并不会对欧盟的关税决定产生直接影响。在他看来,欧委会并不会受到美国的干扰,也不会复制美国做法,而是会做出自己建立调查基础上的决定。“尽管有些成员国存在顾虑,尤其是德国,但欧盟很可能在这个夏天加征差别式的反补贴税,但不是美国式的不加区分的100%的惩罚性关税。”

对欧盟来说,如何处理和美国的关系,重要意义和棘手程度并不亚于如何处理和中国的关系。去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结束中国访问的回程中表达的言论,引发了争议。言论的大意就是欧洲需要实现战略自主,不能做美国的追随者,而在台湾问题上,欧洲不应当卷入两大力量冲突当中,而该冲突并非欧洲自己的冲突。我在《欧盟想要什么样的战略自主?》一文中已经提到过,按理说,此番表述没毛病,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受他方左右,这正是某个人或某一国实现自主之要义,也是欧盟成为第三极最基本的前提。不过,争议就在于,这里涉及到了两个关系,以及两个关系远近之比较。说到底就是在处理与华关系时,又如何处理与美这头房间中的大象的关系。换句话说,即欧盟如何站队和决定三者相对位置问题,离中国多远,离美国又该多近。

朗哈默主张欧盟摒弃美式的针对中国的、将中国一概而论的视角,而应当视具体中国企业情况而具体对待。在他看来,美国希望与欧盟建立共同的对华战略,但欧盟不应当参与其中,而应当跟随自己的战略。“我觉得,欧盟应当摒弃一种“China Inc.”视角,这样的视角正是美国所采取的。不是一概而论的中国,而只是涉及到不同的中国企业,比如比亚迪、吉利和蔚来。认定中国汽车行业的所有企业都在跟随政府指定的商业战略,是错误的。”

在朗哈默看来,欧盟应当走近每家想向欧盟出口汽车的中国企业,获取每家企业接收到的补贴信息和成本结构信息,而处于激烈竞争当中的企业会做出不同的反应,那些积极配合调查的、提交补贴信息的企业比那些拒绝配合的企业,将更有机会面临更少甚至零反补贴关税。“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补贴是扭曲贸易的。研发补贴最不应该纳入该范围之内,而与出口相关联的补贴则应首当其冲。”

面对中国产品绕道美国涌入欧盟市场的担忧,朗哈默认为并不会直接出现此种情况。“正如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美国新的惩罚性关税多此一举,这样的关税已经不能像以往那样能阻挡得了中国汽车出口。在选举来临的形势下,该新举措主要是政治意义上的,中国出口绕道美国涌入欧盟市场的情况可能不会发生。”

朗哈默认为,中国产品如何影响欧盟市场,并不是美国关税在起作用,而是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在美国的新关税举措之下,欧盟成为除中国本土市场之外的、唯一一个对中国电动汽车保持开放的市场,所以,中国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卖不出的产品,理论上可能会更多地运往欧洲。”

“在美国关税新举措之前,美国市场就实际上已经将中国电动汽车排除在外了,但鉴于中国国内需求萎缩和通胀预期,中国企业可能不得不进入外国市场,而欧盟市场是目前唯一的最重要的目标市场。” 在他看来,全球南方无法吸收中国电动汽车,而作为市场的俄罗斯和经合组织国家比起来,不值得一提,在此种形势之下,欧盟因此也获得了谈判优势。

在对各种成本、关税障碍和占据市场份额的考量和权衡中,进入欧盟市场的中国企业必定会调整战略。在朗哈默的预测中,在中国汽车业企业选择由出口转向在欧直接投资中,将面临新的障碍。欧盟市场目前是一个很难打开局面的市场,而且在消费者偏好方面也相当碎片化,尤其是在电动汽车上。向欧盟出口的百分百的“中国制造”电动汽车很可能在欧洲购车者处遭受挫折,而参股或收购了欧洲企业的中国企业的处境则要自如得多,比如收购了沃尔沃的吉利。

也就是说,在朗哈默看来,横亘在进入欧盟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面前的下一个挑战,将是如何跨越越来越多的来自需求层面的障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9199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