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将实权理解为皇权,只有伊尹和霍光这样的有废除皇帝能力的权臣,才有实权。
以这个为标准,中国历史上有实权的臣子并不多。
秦朝就只有赵高是权臣。
整个西汉就2个人,一个是霍光,一个是王莽。
东汉就比较多了,那些专权的外戚或军阀权臣都有实权,比如窦宪、梁翼、何进、董卓、李傕、曹操。
三国时期也比较多,蜀汉有诸葛亮,东吴有诸葛恪、孙峻、孙綝,曹魏有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西晋更多,杨骏、贾南风以及八王之乱中的诸侯王都算有实权的臣子。
东晋及五胡十六国时期,权臣多得数不过来。
历史越往后发展,权臣越来越少,到明清时期,实行内阁制后,几乎没有权臣,哪怕像魏忠贤这样权势滔天的宦官,只要跟皇权冲突,很容易就被消灭。
有实权的臣子和有实权的皇帝不可能同时存在,因为皇权是唯一的、排他的,不可能共享。
秦始皇
道理很简单,如果皇帝与臣子都有实权,当需要决策或者发生争议时,那么听谁的?
举个例子,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举行酒会,仆射周青臣歌颂秦始皇的功绩,博士淳于越认为开启分封制,李斯则反对,秦始皇把这件事交给大臣议论。
大多数大臣都希望开启分封制,只有李斯等少数人建议郡县制,最终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采纳郡县制,同时为了防止有人妄议朝政,决定焚书。
在这件事中,秦始皇有实权,他做决策,即使大多数人反对也没用,这就是皇权。
如果大臣与皇帝都有实权,那么他们之间就不可能和谐共存,一定会有残酷的政治斗争,直到其中一个胜出。
历史不乏皇帝杀权臣,或者权臣废除皇帝的事件,发生这种政治斗争,说明权臣与皇帝之间都有部分实权,但这种共存的情况不会维持太久,并且不是最终状态。
比如秦朝的权臣赵高,他通过一系列运作,借用秦二世的权力打击了所有政敌,然后通过忽悠让秦二世脱离大臣,赵高最终成为宰相和实控人,权力大到能够杀了皇帝。
但凡秦二世有点点实权,赵高也不可能这么容易杀皇帝。
权臣赵高与秦二世
再比如霍光,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权臣,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辅佐汉昭帝刘弗陵,刘弗陵未能亲政时,由霍光全权处理朝政,此时霍光有实权,汉昭帝未能亲政因此没有实权。
汉昭帝20岁就去世了,还未能亲政就去世了,霍光与汉昭帝之间因此没能爆发矛盾。
后来群臣选择了昌邑王刘贺当皇帝,仅仅27天后,霍光带领群臣废掉了刘贺,以权臣身份废除皇帝,霍光是西汉第一人。
此时的霍光的权力大到能够废除皇帝,足以让皇帝忌惮。
汉宣帝继位后,与霍光在一起,就感觉到芒刺在背,汉宣帝时时担心霍光的权势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但是汉宣帝很聪明,没有直接与霍光发生冲突,哪怕霍光老婆毒死了许皇后,汉宣帝也忍了下来。
汉宣帝亲政后,霍光想把权力交出来,但被汉宣帝拒绝了,仍然让霍光执政处理公文,最后再上报汉宣帝,因此汉宣帝是有部分实权的。
等到霍光去世后,汉宣帝逼得霍光家人谋反,然后再一网打尽。
汉宣帝与霍光肯定都有实权,但汉宣帝不与霍光正面冲突,而是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熬死霍光,再对付霍氏一族。
霍光是权臣
王莽就不用说了,权臣的典范,最后还篡位了,他是有实权的,皇帝只是傀儡。
东汉的权臣窦宪、梁翼也是有实权,窦宪敢直接刺杀朝廷大臣,梁翼甚至敢毒杀皇帝。
而同时期的汉和帝和汉桓帝当然也有实权,皇帝即使自己没实权,也能找一帮有实权的人来帮自己,最终铲除权臣。
皇帝就是权力的中心,即使是权臣,也得打着皇帝的旗号来行驶权力。
汉和帝是借窦宪在外征战之际,进行策划的,他联合兄长刘余,大司徒丁鸿,以皇帝名义下诏书,让丁鸿担任太尉兼卫尉,掌控京城禁军,然后下令逮捕窦宪的亲信,将他们全部下监狱处死,最后再勒令窦宪自杀。
当时窦宪掌控军政大权,但整个进行并非人人都受窦宪掌控,汉和帝利用自己的亲信掌控兵权,才扳倒窦宪的。
至于汉桓帝诛杀梁翼则更有趣了,汉桓帝感觉身边没信任的人,于是联合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个宦官一起在厕所歃血为盟。
然后以皇帝名义下诏,让宦官具瑗率领禁军1千多人,与司隶校尉张彪共同包围梁冀府邸,逼梁冀自杀,然后再把梁冀亲信逮捕起来一网打尽。
汉和帝与汉桓帝都是依靠亲信,以皇帝名义下诏,调动军队逼死权臣的,权臣虽然有兵权,也不敢明目张胆与皇帝发生冲突,皇帝至少有皇权在手,随时能转变为实权。
汉桓帝联合宦官杀跋扈将军梁翼
所以有实权的皇帝与臣子是不能共存的,只有一方被打倒才会结束。
有实权的臣子跟有实权的皇帝可以同时存在,但这种状态不是一种持久的状态,双方一定会爆发政治冲突,导致一方彻底失去权力。
但并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存在,毕竟这种特殊情况少之又少。
何进、董卓、李傕、曹操时期的皇帝则是傀儡,基本上没有实权,要不然就是皇帝年幼,没有参政的权力,此时的权臣直接行驶皇权。
比如汉献帝,尽管他有些聪明才智,但终其一生,都是傀儡,他被董卓扶立为帝,最初被董卓控制,董卓被杀后,汉献帝被李傕与郭汜控制,最后又被曹操控制。
汉献帝没有任何反抗的资本,就连自己的妻子儿女被曹操所杀,他也只能看着,而不敢反抗,根本原因就是汉献帝没有实权。
君臣典范最好的就是诸葛亮与刘禅,军政大权统归诸葛亮,而刘禅只负责祭祀,刘禅有实权吗?只能说有一部分,比如决策权。
诸葛亮权力再怎么大,很多事情还得上报皇帝刘禅,一般情况下,刘禅是不会拒绝的,但也不排除刘禅有拒绝的权力。
皇帝即使无实权,但皇帝也是权力的来源,诸葛亮手中的权力来自于刘禅的授权,诸葛亮也并非把刘禅当成傀儡,依然会按礼仪上奏政事。
诸葛亮与刘禅,诸葛亮是权臣
但在曹魏来说,就不一样了,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后,曹魏皇帝就成为司马家的傀儡,一直到司马炎篡位,其间魏帝曹髦还被司马昭手下杀死。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是有实权的权臣,但曹芳、曹髦、曹奂则是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
曹芳不服自己被控制,想要联合外戚,扳倒司马师,而且被废除帝位,曹髦不甘心被司马昭控制,想着反戈一击,结果被贾充手下的成济当街弑杀,曹奂就像当初的汉献帝一样,他当皇帝的目的就是为司马氏代位而铺路。
整个两晋时期,只有晋武帝司马炎是有实权的皇帝,其他所有皇帝都没有实权,不是受制于权臣,就是受制门阀。
西晋的第二位皇帝晋惠帝司马衷,是一个智商有问题的人,朝政先被外戚杨骏控制,后来又被贾南风控制,接着就是八王之乱,进行中的实控人像走马观花一样换来换去,直到东海司马越去世,八王之乱结束,西晋皇帝才摆脱权臣控制,但西晋政权随之灭亡。
东晋建立,开国皇帝司马睿受门阀士家控制,当时流传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王指的是琅琊王氏,马指的是司马氏皇族,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琅琊王氏与司马氏皇族共同掌控天下。
晋元帝司马睿最终被王敦软禁,不久在忧愤中病逝,东晋开国皇帝都受权臣控制,更不用说后来的皇帝了。
有一点需要说明,大臣忠于自己的职责不算是权臣,有两个例子:一是齐桓公和管仲,二是刘邦与萧何。
管仲与齐桓公,管仲不是权臣
齐桓公是国君,管仲是相国,齐桓公是有实权的,管仲当然也有权力,但管仲只是忠于职责,管仲的职责权限仅限于相国这个职务范围,他没法管理职务范围之外的事。
齐桓公作为国君,是有决策权的,他大多数时候会听管仲的建议,但也有不听管仲建议的时候。
《管子》:二年,桓公弥乱,又告管仲曰:欲缮兵。管仲又曰:不可。公不听,果为兵......明年,公怒告管仲曰:欲伐宋。管仲曰:不可。臣闻内政不修,外举事不济。公不听,果伐宋。诸侯兴兵而救宋,大败齐师。公怒,归告管仲曰:请修兵革。吾士不练,吾兵不实,诸侯故敢救吾仇。内修兵革!管仲曰:不可,齐国危矣。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意志上很不安,对管仲说:我想加强军备。管仲说不行,齐桓公不听,果然开始加强军备。
第二年,齐桓公很生气地对管仲说:我想讨伐宋国。管仲说:不可以,我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齐桓公还是不听,于是起兵攻打宋国,其他诸侯兴兵救援宋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齐桓公很生气,回来对管仲说:请你整顿军备,我的战士没有训练,兵力又不充实,所以各国诸侯敢救我们的敌国,必须在国内加强军备!
管仲说:不可以。齐桓公还是不听,命令全部封地之内的军队加强军备。
对于齐桓公和管仲这样的君臣,实际权力都在齐桓公手中,管仲作为相国只有建议权,同时做好本职工作就行,所以管仲不是权臣,他只是贤臣。
刘邦与萧何,萧何不是权臣
刘邦和萧何也是这样,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后方管理,当时汉中、巴蜀、关中都是刘备的地盘,这么大的地盘,刘邦都交给萧何管理,萧何的权力不可谓不大。
但萧何只有丞相的权力,丞相之外的皇权,萧何是没有的,皇权掌控在刘邦手中,刘邦想要拿捏萧何是非常轻松的,刘邦对萧何只要稍有怀疑,萧何就把自己的家属和宗族中的子弟都派到前线随刘邦作战,有拿自己家属给刘邦当人质的意思,以消除刘邦的猜忌。
尽管后来萧何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殊权力,这一度被认为是权臣的标配,但萧何的这个权力是刘邦给予的,刘邦随时也能收回去,所以萧何后来故意贪污而自污名节,被刘邦下了监狱,虽然最后还是被放了,但此事说明刘邦才是实权皇帝。
所以萧何不是权臣,而是贤臣,刘邦与萧何这对君臣,只有刘邦有实权。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9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