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这是一起充满了历史纠葛的真实事件,也是一起充满了争议的事件,已被上海市公安局破案。在文中,除了死者系真名外,其余人因涉及个人隐私,都采用了化名,请读者知悉。
1:历史一刻——下乡
知识青年下乡,是现代历史阶段中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大事件。但是,对于这个事件,我们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看。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的农村劳力缺乏,而城市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用武之地太少,因此就导致大量城市青年处于失业状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主席在1955年提出了一个号召,即“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开始只是局部的、零星地开展知青下乡的活动,但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尤其66年高考停止后,在1968年底,毛主席再次提出一个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于是,在1969年开始,大批知青轰轰烈烈奔赴农村,进行劳动学习,揭开了一个将持续十年左右的知青下乡历史新篇章。
在这些下乡的知青中,有两个,便是本篇的主人公。
2:酒后同床
男主人公叫张忠伟(因涉及个人隐私,此系化名),张忠伟的人生故事也不太美好。三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他便由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拉扯长大。该上学的时候,母亲送他去上学。那时候,他心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希望好好学习,有一番作为。
但是,等他中学毕业的时候,恰好赶上了知青下乡的历史转折点。但是因是独子,母亲是不想让他走的。可是下乡的热潮涌动,眼看着自己的同学都走了,他也不甘,便偷偷带着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去报了名。
根据组织的统一安排,尚未16岁的张忠伟和一大批上海知青被安排的下乡地点为——安徽省涡阳县张老家公社。1970年初的时候,张忠伟来到这里插队落户,开始了劳动学习的生活。农村的劳动生活虽然很苦,一开始他也不大适应,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便逐渐适应了。
房东大叔和村里干部对张忠伟的印象也比较好,认为他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踏实肯干。转眼便到了年末春节,条件好的知青都回上海过年了,但是张忠伟没敢回去,也没条件回去,便和其他一些知青留了下来。
在张忠伟所在的村子,还有另一名上海女知青,叫赵根娣(也是化名)。
赵根娣比张忠伟大3岁,但是城里女子保养得好,加上读过书,看起来知书达理,有一种别样的美。
年三十那天晚上,村里的干部和房东老乡做了饭菜,邀请张忠伟和赵良娣一块儿来吃,算是年夜饭,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家的温暖。因是过年,还专门备了一些酒。
大家其乐融融聚在一起,男人喝酒,女人们闲聊吃饭,倒也十分融洽和开心。饭吃得差不多了,赵良娣见男人们还在喝酒,也没什么可聊的了,便起身告辞回屋休息了。
而张忠伟则在老乡的盛情之下,多贪了几杯酒,最后竟喝醉了。
张忠伟的宿舍在河对岸,当时大家都喝得不少,老乡想起张忠伟和赵良娣都是上海知青,平日关系本身也挺好,干脆把张忠伟送到赵良娣的屋里,由她照顾,他们都回去睡觉了。
结果,两颗年轻躁动的心,借助酒的作用,在黑夜的掩护下,就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
当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酒后同床就会那么巧,就会发生意外。但是,事情就是这样,意外总是在侥幸心理下发生。那夜之后,张忠伟和赵良娣的酒后结合,竟然结了果!
等赵良娣发现自己怀孕后,自己也吓坏了,毕竟没有结婚,这是很不光彩的事,再说他和张忠伟也只是发生了那一夜情,并没有谈婚论嫁。
这可怎么办?
她偷偷来找张忠伟,张忠伟闻听后,也极害怕。一是他也还是个没长大的大男孩,二是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乱搞可是犯罪。若是给他按个“奸污女知青”和“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的罪名,他的人生前途恐怕就彻底完了。
再说这事纸不包住火,被传了出去。当地公社领导要找张忠伟谈话,张忠伟一听哪里还敢去,连夜就逃跑了。张忠伟倒是跑得利索,可赵良娣却跑不了,肚子里的孩子也跑不掉,没办法她只能忍辱负重生了下来。
但是,赵良娣一个独身的年轻女人,闲言碎语不说,自己背井离乡也没能力抚养这个孩子,于是便把孩子送给了江苏省建湖县的一对朴实的农村夫妇。
到1978年,随着历史的发展,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赵良娣回到了上海,张忠伟也结束了紧张兮兮的“逃亡”之路,回到上海接替母亲的工作去上班了。
他们在回到上海后,参加了工作,也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历史翻开了新篇章,那个旧历史中的“意外的婴儿”,逐渐被他们忘掉了······
可是,新生活让他们忘掉了婴儿,但那婴儿却没有忘记他们······
3:从天而降的24岁的儿子。
1994年夏,一天,张忠伟正在上班,忽然接到一个电话,竟然是赵良娣打来的,让他出来,与儿子见一面。
张忠伟脑袋顿时轰一下,吓了一跳,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对赵良娣拒绝道,现在有家有口,就算了吧。
可是,赵良娣却说了孩子大老远来认爹,哪能不见?再说了,这孩子长得可像你了。
张忠伟见拒绝不了,只好说那离厂门远一点。赵良娣自然懂,就带着那个孩子,在离长门外百米开外的地方等。
结果一见,张忠伟发现那个已经23岁的儿子,长得真的特别像自己,而且那孩子特别自来亲,一见张忠伟就叫“爸爸,我叫杨伟”。这一叫,把张忠伟刚在电话里的拒绝全叫没了,心里竟不由生出一股暖流。这毕竟也是自己的骨血啊!可是,对于这个亲儿子,他没有尽到一天做父亲的责任,自打有他那一天起,他就逃走了······
想着,竟心生愧疚,立即卸下手腕上的手表,又把兜里仅有的二百块钱,一起拿出来塞到了儿子的手里。
这“一家人”的意外团聚,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和生活节奏,尤其是张忠伟在听说了杨伟寻亲的不易后。原来杨伟的养父去世后,杨伟在养父的遗物中看到了一些信件,那些信件都是养父和生母赵良娣的通信。在这些信件中,杨伟不但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还知道了生母赵良娣的地址。
于是,杨伟按照信件的地址来到了上海,找到了生母赵良娣。接着,又提出请求,要见见自己的生父张忠伟。赵良娣觉得挺对不起这个孩子的,因此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可是,杨伟却不是单纯来上海寻亲,他还有别的要求!!!
95年前后的上海旧照
4:逆子胡来
杨伟在见到张忠伟和赵良娣后,便不想再回农村了。
他说自己在乡下生活太苦,想来上海谋个事做,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按说这也不算什么过分要求,加上张忠伟本就心有歉意,于是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张忠伟见杨伟没地方住,当然也不敢带回家,被老婆孩子发现了,总是不好交代的。于是就把杨伟领到上海宝山区母亲那里,母亲一个人独住,多个亲孙子陪伴,正好免得孤单。
安顿好了住处,张忠伟就赶紧设法给杨伟找工作。问了一圈,总算找到一个工作,让杨伟到一个油漆厂朋友那里上班。可是,尚未等张忠伟喘口气,一个月没干完,杨伟就要张忠伟给他换个工作,说油漆味太大受不了。
张忠伟劝说无效,只得再找。只是在这个中间,杨伟这熊孩子干了一件令人永远都无法原谅的事。他竟然趁张忠伟母亲外出的时候,把老太太多年的积蓄、以及家中的贵重物品,甚至自己和妻子的一些衣服,都席卷一空,然后人间蒸发了。
张忠伟的母亲哪能受得了这样的刺激,老太太一病不起,再接着就走了。
如果说,杨伟这熊孩子干下了这缺德事儿后,彻底消失也就算了,但是不,他在两年后,又出现在了张忠伟面前······
5:没完没了
1996年,距离1994年,已经过去了两年。
两年,足以让人平复一些即便十分浓烈的情绪。
张忠伟也早已从母亲病故的悲伤中走了出来,但是当他刚想步入自己的正规生活的时候,那个逆子张伟又出现了。
在张忠伟一通劈头盖脸的责骂下,他默然认错,表现一定会痛改前非,做一个踏实肯干的孩子。
结果,这一表现,又把张忠伟给弄得没脾气了。
杨伟说要跑运输,那时候流行摩的,并发誓自己会好好干的。
张忠伟心一软,又偷偷拿出和妻子存的私房钱三千多块,给杨伟买了一辆崭新的幸福牌摩托车。
幸福牌摩托车
可是,鬼知道杨伟那小子到底去跑摩的没有,只是后来得知,在离开张忠伟后,杨伟就开始不断去找生母赵良娣,说自己做生意亏了本,欠了一笔债务,被法院起诉了。他要赵良娣帮他还债。
可是,当时的赵良娣也是苦不堪言,原因是赵良娣的丈夫得了癌症,女儿还在上中学,自己的工资又很低,一家人的开销都让赵良娣艰难不已。尽管如此困难,赵良娣还是设法给杨伟弄到了几千元钱,让他去还债。
实际上,杨伟已经成了一个无底洞。因为不久,杨伟不但卖掉了张忠伟给他买的摩托车,而且又提出了一个新要求,说自己老家的房子太破,想翻修一下,但是没钱,需要张忠伟和赵良娣帮忙。
此时的张忠伟和赵良娣,那心中是五味杂陈,真是后悔知青插队时的那一次冲动。
他们真的不想再管这个意外的孩子了,可是杨伟却是一块臭皮膏药,赶不走了。因为杨伟发出威胁,说如果他们不管他,他就是去绑架赵良娣正在上中学的女儿。
这简直是丧心病狂!
6:噩梦
面对杨伟的无理要求,赵良娣和张忠伟商量了一下,决定去杨伟的老家看看,然后再决定是否帮他这一次,因为他们对杨伟的话已经不能信了。
1998年8月的一个周末,张忠伟和赵良娣背着家人,一起来到了位于江苏建湖张伟的家。可是到了那里之后才发现,张伟农村的房子根本不破,反而是宽大敞亮的一座大院子。当天夜里,张忠伟和赵良娣与张伟的老婆推心置腹聊天,这时候才从张伟老婆的口中得知,张伟不务正业,整天在外面跟别的女人鬼混。
不过看在张伟老婆的朴素诚恳的份上,以及那个9岁的小孙子对他们又是爷爷又是奶奶的叫着的份上,他们一腔怒气也消散了差不多。甚至在离开的时候,还给那个9岁的孩子掏了一千元钱。
没有通过翻修房子勒索成功,张伟岂会罢休?这样的人天生好吃懒做又贪婪,是绝对不到黄河心不死。一个更大的阴谋,正在杨伟的心中酝酿······
7:一再要挟
杨伟已经摸着张忠伟和赵良娣的软肋,一个是怕被家人知道,一个是自己的女儿。所以,开始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
时至1998年末,杨伟又一次出现了,这次他给张忠伟狮子大开口要5千元。并且直接威胁说,如果不给,就到他家里对他妻子和孩子公开自己与张忠伟的关系。
张忠伟本人比较爱面子,又唯恐妻子和孩子知道了这事,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一忍再忍,设法给杨伟弄了五千块。
可是,给了钱后,张忠伟也知道这事肯定没完,心里无比苦恼,一时苦思不得办法。不过,等杨伟再来找他,他几乎想老鼠见了猫一样,能躲则躲,能跑则跑。说实话,他再也不想多看杨伟一眼。
可是,躲终究不是办法,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结果在1999年5月26日,张忠伟刚回到家,竟然在窗前意外看到楼下站着一个人,正是杨伟——真是阴魂不散的讨债鬼啊!
张忠伟生怕杨伟跑到家里来,赶紧跑下楼去,杨伟又是来要钱的。张忠伟因穿睡衣,身无分文,只好找附近熟人借了几十块给杨伟。但是自此之后,杨伟每天都会出现在张忠伟的眼前。27日,杨伟在张忠伟上班的公交站等他。28日,杨伟在张忠伟回家的弄堂口等他。
张忠伟被逼无奈,知道靠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在29日,约杨伟谈了一次心。张忠伟苦口婆心说了一通后,最终也没有感动杨伟,杨伟提出了一个冰冷的建议:
第一公了,通过法院解除父子关系,这样大家都知道了。
第二私了,给他5万元,从此再无来往。
那时候,5万元可是一笔巨款!
张忠伟根本不知道如何筹措这么一笔巨款!
两人相谈,不欢而散,可是没有钱,能散得了吗?
8:意外——生父失手杀了亲子
5月31日,杨伟的逼迫越发紧急,甚至直接闯入了张忠伟的家,虽然当时妻子和孩子都不在家,但是张忠伟还是吓坏了,被逼之下,只得答应支付5万元的“父子分手费”。
不过杨伟可不好糊弄,必须要求第二天兑现。张忠伟无奈之下,只得答应明晚八点,两人在上海新新百货公司见面。
话是说出去了,可去哪弄这5万元现金呢?
实际上,第二天,张忠伟一整天也没搞到这笔钱。但是到了时间,他还去见杨伟了,他知道这个泼皮儿子,如果你不去见他,他就会来家里见你。
不过,这次张忠伟是开着单位的一辆轿车去的。两人在外面自然是没法谈,所以就在车里谈。张忠伟原本想用父子之情感化杨伟,可是杨伟心如铁石油盐不进,最后无奈之下张忠伟提出了一个建议,说让自己分期来支付这5万元。但是杨伟却说要一年之内分期付清,而且要求张忠伟写下字据。
这让张忠伟感到非常崩溃,他不想写,车上明明有笔,但是他却借口下车去买笔,可是下了车,他见附近有个保安岗亭,他走了过去,想直接报案算了。可是走了那里,他又犹豫了,不想亲手把儿子送到监狱里去。于是,他又折身回到车上。
可是,这次杨伟却不干了,因为他发现张忠伟没有买笔,是在撒谎,于是开始疯狂要挟,说当夜必须先给他2万。
张忠伟被逼之下,只好去找浦东的妻弟,找妻弟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妻弟能借钱,第二是张忠伟和妻弟关系不错,想着这事先给妻弟说了,到时候给妻子说的时候,有个缓冲。
于是驾车往浦东而去,可是到了浦东妻弟家附近的时候,张忠伟对杨伟说先给他借两千,这大半夜的,人家家里也不可能有两万。
可是杨伟不答应,说少一分都不行。两人吵了起来,杨伟拿起一根绳子朝张忠伟脖子上套过来,威胁道“不给钱,就让你死”。
张忠伟一边躲,内心的怒火也顿时如火山爆发了,没想到这个儿子,自己对他百般好,他竟然如此狠心,要杀自己。顺手操起车内的一把榔头朝杨伟的头砸去,结果,一顿打砸后,杨伟就被打死了。
看见杨伟死了,张忠伟大脑嗡嗡直响,一片空白。
杀了人?该怎么办啊?
张忠伟有点慌,也有点茫然。他当时看了一眼表,正好是夜里12点。
他发动车子,朝郊县开,他想把杨伟的尸体抛掉吧。
在一条僻静无人的公路,他停车把杨伟的尸体丢到路边的草丛里,便匆匆忙忙开车返回市区了。
但是,事情能这么过去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9:自首和判刑
1999年6月2日上午,距离张忠伟杀掉杨伟才过了一天多时间,奉贤县光明镇湾张村二组的一位老人带着孙子去地里干活,小孙子看到了张忠伟的尸体,于是爷爷赶紧报案。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一支队和二支队,以及警犬队的侦技人员来到了现场,进行现场勘查和尸体检验。接着奉贤县公安局局长陈佐时立即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该案。
因该尸属于他杀,也无线索,便发出了一份寻人启事,向社会散发,寻找线索。
结果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光明镇张弄村的一位村民叫邹全珍,他在公路边捡到一个马甲袋,在这个袋子里装着带着血迹的毛巾,还有一本通讯录。
经过警方的技术检验,很快就查清了死者的身份,又通过通讯录查到了张忠伟。
6月4日,实际上在这几天里,张忠伟一直在做思想斗争,他知道警方早晚会破案,而自己也只有两条路可选,是畏罪潜逃,还是投案自首?最终,他选择了后者,向警方坦白了一切。
1999年11月6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张忠伟被判有期徒刑15年,赔偿被害人杨伟亲属经济损失31555元。
此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对此,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有人说,这起不该发生的命案,都在于杨伟贪心不足。
但更多人认为张忠伟从一开始都没有处理好这起复杂的亲属关系,他一直采取瞒骗家人和暗中给予,这只能惯坏了杨伟的贪婪本性,让他成为一个无底洞。
如果一开始,他就懂得拒绝和适可帮助,那么后面的事情,也许就不会变得这么糟糕了······
但是,历史不容假设,人生也没法假设。有时候的一时之错,往往会彻底改写人生的走向,正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一转眼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