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夏天,是蒋经国当政的第七年,作为蒋介石的长子,一直是被外界所熟知的接班人。且不论政治信仰问题,蒋介石对蒋经国的培养还是很用心的。
在蒋家最辉煌的时候,父子二人站在最顶端,风光一时无二,正因为蒋介石的精心培养,使得蒋经国对父亲非常尊重,以至于蒋介石去世后的几年里,蒋经国时常发表文章悼念父亲。
这一年,蒋经国又想起了父亲,并发表文章悼念,而文章的几句话让人意味深长。
“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言语中露出思乡情愫和家国情怀,让不少人认为这是蒋经国隐晦地向大陆示好,要知道当时两岸隔绝33年之久,并且蒋经国奉行蒋介石定下的“不谈判、不妥协、不接触。”政策,两岸虽然同宗同源,可基本没有往来。
当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各领域欣欣向荣,或许是多年的分离让蒋经国身心俱疲,有与大陆缓和之意。
大陆多次向台湾表达友好之意都被拒绝,此次蒋经国突然发表这种意味深长的文章,让时任台湾问题组组长的邓颖超认为是个不错的时机,她觉得应该借此机会向蒋经国表达来自大陆的善意,经过上级批准,最终请廖承志亲自写信给蒋经国。
至于为什么要廖承志来写这封信,这就要追溯到蒋家与廖家的历史渊源了,两家是世交,并伴有仇恨。
廖承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后来的建设做出不少贡献。蒋经国是蒋介石的长子、接班人,用现在的话来说,两个人应该水火不容才是,可实际上廖承志和蒋经国是非常好的朋友。
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与蒋介石同时在孙中山身边工作,是孙中山的得力干将。当初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为国民党代表。
靠着这一层关系,廖承志和蒋经国从小就认识,而且是非常好的玩伴,以至于后来二人同时前往莫斯科大学求学。
然而,很多事情因为孙中山的去世发生改变。
1925年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国民党内部出现思想路线的严重分裂,一时间矛盾四起,左右两派一时水火难容。
国民党亲共的左派代表人物是廖仲恺,右翼分子的代表人物就是蒋介石,曾经孙中山麾下的两位大将如今水火不容,视如仇敌。
同年8月20日,孙中山去世还不到半年时间,廖仲恺于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国民党右翼分子刺杀身亡。
他的妻子何香凝觉得刺杀丈夫的事一定是蒋介石在幕后指使,但又没有相关证据,蒋介石也不会承认。因此,表面上两家关系依旧如初,实际上已经有了解不开的疙瘩。
廖承志和蒋经国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政治原因,加上廖承志胸怀大志,私人恩怨不能凌驾于民族大义。因此,无论出于哪一点,廖承志都不会与蒋经国撕破脸皮。
客观地说,从孙中山去世那一刻起,廖家和蒋家注定走上不同的道路,尤其对廖承志和蒋经国来说更是如此。当然这与父辈的引导有着很大关系。
当中央决定以书信的方式与蒋经国沟通时,廖承志相当重视,或者说因为廖、蒋两家特殊的关系,他一直关注着台湾问题,甚至主动为蒋家修缮祖坟,并小心保护着,中央对此也是支持的,这一切无不表达着大陆的善意。
这是一次特殊的信件,关系着两岸关系,廖承志和两岸关系问题小组特别用心,从主体文风到辞藻用句煞费苦心。
经过研究,小组决定信的内容要以叙旧、感怀为切入点,并以台湾沿用的文言风格将大陆的善意传递给蒋经国。
信件多次修改,邓小平同志也提出宝贵意见。最终,这封《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在报纸上刊登出来。
“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
信件开篇以浓烈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与收信人的距离,言辞诚恳,发自内心,很容易带动读者情绪。
洋洋洒洒2000余字的书信情感真切,真实感人,在台湾引起相当大的轰动。收到信的蒋经国若说一点触动都没有那是骗人的。
但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矛盾与分歧不可能因为一封信而直接转变,但至少是一次破冰之旅,打开了两岸“老死不相往来”的心结。
蒋经国看到信件后会作何感想?他会有怎样的动作呢?
谁都不知道当时蒋经国内心的真实想法,但面对儿时的玩伴,青年的同窗,世交的兄长廖承志,蒋经国无论如何都要回信的。或许不想暴露自己的内心,蒋经国决定让宋美龄代为回应。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果然,宋美龄的回应出来了,言辞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余阅及世侄电函,本可一笑置之。”“倘执迷不醒,他日光复大陆,则诸君仍可冉冉超生。”
此后的几年里,蒋经国的身体越来越不好,最终于1988年初去世,接着李登辉上位,国民党内部出现矛盾分歧,以至于多党派竞争。
至今台湾仍未回归祖国怀抱,但在无数人心中,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事情!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89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