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大革命被迫转入低潮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被誉为“打响革命第一枪”的事件。后世不少研究者认为,这一起义的筹备、爆发和发展走向,许多节点都与粤系军阀张发奎关系紧密,因此有看法认为,若当时能够争取到来自张的更大支持,中国的整个近代史可能都会发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南昌起义与张发奎
南昌起义和张发奎之间,究竟有着哪些联系?
南昌起义爆发时,作为起义骨干的贺龙、叶挺部队名义上仍归张统辖,张的名字也赫然列入起义后发布的“国民党革委会七人主席团”之中,甚至直到南昌起义失利、广州起义爆发期间,以张麾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之职隐藏身份的叶剑英,也仍借助其对张发奎的影响力,作出了若干有利于革命队伍的决策。
以上种种事实,都建立在张发奎以“国民党左派领袖”作为政治面目的基础上,张本人也有“联合共产党、打回广州去”的实际意向。这成为双方利益一致、能够联手的基础原因。
但是,在南昌起义遭遇挫折失利之后,汪精卫武汉政府为坚定张发奎的反共立场而对他采用了开脱、笼络的柔性手段,张本人也就坡下驴,宣布贺龙、叶挺及其所部为“叛军”。共产党联合张发奎的可能性,自此就几乎为零了。
归根结底,张发奎本身的政治立场是反对中共土地革命及工农运动,这也就决定了两者之间的联合难以长久。因此,即使当时张发奎手中武力雄厚、影响力也不小,但是要讨论“如果能够更多地争取到张的支持”终究也仍是一个伪命题,并不具备多少实际意义。
张发奎其人
1927年,蒋介石一手炮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约一周时间,武汉国民政府于武昌南湖召开了第二次北伐的誓师大会。
当时参加这一大会的武汉政府军政要员、各界代表人士、军民群众等共有数十万人,政界人士以汪精卫、徐谦为主导,而军事方面说话有分量的则是唐生智和张发奎。
张发奎此时正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本是成长于广东粤北地区贫民之家的客家人。他早年曾在广东陆军小学就读,后进入武昌的军官预备学校,在校期间加入了国民党。
投入粤军之后,他和薛岳、叶挺等人曾同为孙中山的警卫营长。他带的第四军从南打到北、经历过不少硬仗,尤以击败吴佩孚军的汀泗桥、贺胜桥之战最为著名。靠着“铁军”的名号、多年带军累积下来的资历声望,唐生智虽然在武汉政府内部拥有更高地位,相比之下,张发奎的话语权也并不逊色。
武汉誓师
誓师大会召开之初,关于究竟要不要将“讨伐南京”、收拾蒋介石放在首位,武汉政府内部仍然存在分歧,最终促使武汉方面发起第二次北伐的重要因素有两项。
其一是河南军阀靳云鹗决定投向武汉,这就意味着清除了武汉方面军队进入河南、向驻马店集结的障碍;其二就是张发奎强调指出了叶挺、恽代英以及“我的其他共产党员友人”的态度,他们赞成“同张发奎作战”,而不是站在蒋介石一边。
由当时的情况可以推测,在第二次北伐以及东征讨蒋时期,张发奎对中共的态度仍是相对较好的。张本人将共产党人的支持视为有利因素,自身也有联合共产党、打回广东去的意向;而中共中央同样也有“依张回粤”、重新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谋划,这也构成了双方站在一起的基石。
武汉方面集结东征军、并兵分三路向南京集结时,张发奎统领的第二方面军承担着中路先锋的任务,其麾下聚集了由共产党人直接控制的第四军第25师和第十一军第24师(两者均与叶挺独立团有着深厚渊源,且当时24师仍由叶挺直接统率),第二十军则由业已接近共产党的贺龙指挥。
这些正规军队,是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培养出的革命武装主力,也构成了南昌起义的主要军事力量。
叶剑英其人
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另外一个对南昌起义乃至对整个中国革命即将发挥重大影响的人物出现在张发奎周围,并很快获得了张的亲信和任用。
他就是开国元勋之一、人称“叶帅”的叶剑英。
叶剑英是广东梅县人,和张发奎也算是有乡里之谊。他从小进私塾学堂读书,从留学归国的学生那里接触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对于当时国内的封建黑暗势力深为痛恨。在这样进步的思想氛围下长大成人,又深受辛亥革命的影响,叶剑英最终选择进入云南讲武堂,走上了为国为民谋出路的道路。
自讲武堂毕业之后,他选择追随一直仰慕的孙中山,担任他的随员,后被委任为海军陆战队营长。1922年陈炯明叛军围攻总统府,意图“开炮炸死孙中山”,叶剑英不避艰险率部冲杀,成功掩护了孙中山夫妇脱离险境。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授部副主任,招生、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等工作都在他职权范围之内。由于本身富有才干、又不乏年轻人的激情,叶剑英在孙中山和蒋介石的手下都颇受看重,蒋也曾委任他为新编第二师的师长,升迁速度可说是令人艳羡的。
叶剑英虽然仕途顺遂,但并没有因此就放弃自己自小立下的志向。“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大量爱国人士和群众惨死屠刀的现实令他触目惊心,他下定决心走上了通电反蒋的道路。后来由于麾下的第二师内部右派势力内外勾结、预谋闹事,叶剑英率部北上,打算投向武汉政府。
白色恐怖中的入党申请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缘际会,叶剑英在武汉见到了自己的两位“老相识”,一是国民党著名左派人士邓演达,另一位就是张发奎。
这个阶段的张发奎手握大军,正是想要建立声名的时候,因此十分重视网罗人才。张与叶政治背景相似,又有同乡之谊,张发奎便极力邀请叶剑英到自己这边来,留在第四军军部工作。
叶剑英经过考虑,最终接受了张的邀约,成为第四军的参谋长。由于张发奎对“清党清共”之类的命令并不热衷,此时的第四军内部仍有相当多的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政治工作较为活跃。叶剑英在第四军军部供职期间,进一步接收了进步思想,也看清了身边形形色色各种人等的所作所为,对时局的认识更加深刻。
自从接手新编第二师开始,他就提出了“不要钱,爱百姓,不怕死”的口号,也制定了禁止军官打骂士兵的军规。叶剑英的目标是建立一支军纪严明且善于战斗的新式军队,他也认为只有这样的军队才是挽救国家的真正希望。
然而目击了国民党官僚阶层种种腐化堕落、争权夺利的作为,他的思想天平越来越倾向于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真心为工农大众谋福利的党,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就是叶剑英在白色恐怖环绕之下、仍然坚决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1927年7月上旬,经过周总理同意,叶剑英被中央批准成为正式共产党员,且暂不公开身份,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内部,以便配合党的工作。此后的许多细节证明,这一安排对于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成败胜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叶剑英与南昌起义
7月下旬,汪精卫认为贺、叶的部队“不稳定”,便与张发奎合谋,计划用开会作为借口除掉二人,同接下来彻底扑灭军队中的革命火种。身为参谋长的叶剑英得知此事后,连夜从庐山秘密赶到九江向叶挺报讯。
此后,叶挺、贺龙、叶剑英、廖乾吾等人登上了甘棠湖的一只小划子进行了简短商议。他们决定:贺龙叶挺找借口拒绝前往庐山,部队则不接受张发奎调令,相关军队立即向南昌集中。
到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负责领导的前委以周总理为首,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作为主要指挥者,共有2万余在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参与起义。四个小时激战后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
这就是南昌起义的始末,不难看出,叶剑英通过张发奎提供的国民党军内部身份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了南昌起义率领者和起义部队避开危险,得以成功地集聚在南昌。
8月3日,起义军撤离南昌,按原计划开向广东,希望能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此时贺、叶虽已完全亮明旗帜,但叶剑英的身份仍未暴露,他仍然是张发奎所部的参谋长。
蒋介石、汪精卫发出急令,调集各路兵力对南昌起义军围追堵截。叶剑英深知张发奎本人的利益所在,也知道他最关心的事并非国共之争,而是一直想要重新回到广东,确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于是,叶便在会议上提出——起义部队向南昌进发,广东李济深必然会派兵出击,广州城兵力空虚,正是张发奎部队南下广东的好机会。而如果按照上头命令,老老实实地去追击贺、叶,打来打去必然消耗我们自己的武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叶剑英的分析可以说是精准地打中了张发奎的心坎,他完全采纳了叶所说“直开广东,不追贺叶”的方案,下令部队假模假式地追着贺叶部队走了一段路但却并不交火,南昌起义军由此免于腹背受敌,保存了一部分革命武装。
结语
直到1927年9月,叶剑英前往广州准备武装起义,张发奎对叶也仍然信任如故,任命他继续担任第四军参谋长。有了这个方便的身份掩护,叶得以继续在敌人的心脏位置发动又一次起义。
此后的张发奎还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站在前线,直到解放前夕他的部下就起义之事前来征询他的意见,他仍记得叮嘱部下“要搞好同剑英的关系”。1980年,张发奎安居香港多年后因病逝世,叶帅还专程向其家人发去唁电,“乡情旧谊,时所萦怀”八个字,也道明了两人之间存在的关联。
参考信息:
《张发奎和“二次北伐”河南战场上的那些事》;同舟共进;2018年4期
《叶剑英与人民军队的创建》;百年潮;2017年12期
《叶剑英入党:人生贵有胸中竹》;2019年07月10日;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