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觉投降可耻吗? 深挖中日史料还原投降经过, 其实被日军骗了

历史向来有温度2024-05-23 17:32:13  88

由于电影《援军明日到达》即将上映,让衡阳保卫战的主角方先觉再次成为热点。方先觉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最大的争议在于当初他到底应不应该投降。这种争议当年就有,当年许多事情仍处于保密状态,外人很难对事情全局有深入了解,出现争议再所难免。

好在如今,许多历史档案已经解密,并且有大量当事人撰写了回忆材料,只要读者不带偏见,且有兴趣了解事情的详情,其实并不难做出判断。

俗话说兼听则明,要想了解一件事情的详情,必然要听听各方面的表述。笔者反复研读中日双方史料,其中中方史料包括留在大陆以及去台将领的回忆材料,今天就通过这些材料,来还原一下方先觉当年投降的原因和详细经过。

方先觉为什么选择投降?

关于投降的原因,第10军大多数将士认为任务早已经达成,而多路日军已经突入城内,守军弹尽粮绝,且有大量伤员,既无法阻挡日军,也不能丢下伤员突围,只能选择“与日军谈判停战”。

注意,第十军大部分将士认为不是投降,不过这并不重要,结果都是投降,这点没什么好说的。

关于投降的原因,国内网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分歧。唯有一点,一些网友拿出日军战史材料,说缴获大量武器弹药,以证明城内守军并未弹尽粮绝。

日军战史

以轻机枪为例,国军标准配置是一个班12人配一挺,日军缴获429挺,算一下人数才5000多人。而衡阳保卫战参战正规编制16000多人,加上各种杂役将近两万人。衡阳并无成建制部队突围,日军才缴获了这点武器,正说明前线武器缺乏,衡阳并无库存。

其实大炮枪支都耐消耗,再怎么打不太可能把枪打没了,守军最缺的是手榴弹和炮弹。而日军的战报中只是言语不详地说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大量”到底是多少?显然是为了宣传战果,这种现象其实非常常见,几乎所有部队都有过这种夸大式的宣传。

事实上,7月24日衡阳就给重庆发电报告情况时称“弹药除步机枪弹尚有少数外,炮弹手榴弹已尽,虽空运一部但为数寥寥。”当时确实有飞机空运弹药,但运力根本不足以支撑消耗,而且据官兵回忆,许多空投丢在了日军阵地上。

时任预10师第28团团长曾京(解放后留在大陆,武汉市建筑管理局退休干部),于1987年发表的《回顾衡阳抗日保卫战》中称:

至此,我军弹尽粮绝,官兵伤亡殆尽,幸存者包括老弱伤残不足二千人,再无法守住衡阳城,击退敌寇的攻势了。

时任暂编54师少将参谋甘印森(解放后留大陆,任重庆市政府参事室参事),于1987年发表的《有关衡阳战役的一些回忆》中称:

随着战斗的持久,敌我的伤亡很大,而城内粮、弹、医药,日益紧缺,虽偶尔获得空投补给,但数量甚微,而且多数飘落敌方,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伤病官兵,既少食品,又缺医药,加以气候炎热,创口溃烂,蛆蝇趋附,呻吟呼号,为状甚惨。

时任预10师28团3营营长李若栋(49年在广州起义,离休干部),于1987年发表的《我参加衡阳保卫战的前前后后》中称:

第10军已弹尽粮绝,几无可用之兵,曾空投一些粮、弹,但很多投到日军阵地内,也未解决问题。

时任69兵站医院护理长(解放后留大陆),于1986年发表《衡阳战役中见闻》称:

由于各医院的医疗器械和设备不完善,药品又缺乏,不能动手术,甚至棉花、纱布都没有,致使一些能够救活的伤病官兵,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一个地死去。

时任3师9团机枪2连连长李罗先(解放后留大陆务农),在1987年发表的《衡阳名城血战记》中称:

随着战争的持久,城内的机枪子弹及粮食,渐成问题。虽然每天都有我方空军投下大批子弹及粮食,但由于风向的影响,往往落到敌人手中。

其实几乎每个亲历过衡阳保卫战的人,在回忆时都提到弹药缺乏的问题,不论是留在大陆的还是去了台湾的将领。笔者只挑了几个留在大陆的,当时两岸尚未恢复交流,而方先觉早已于1983年去世,他们总没必要帮方先觉隐瞒什么吧?

在巷战中,缺乏炮弹和手榴弹等于被动挨打,日军躲在建筑后面,步枪子弹根本打不穿墙,而日军则可以使用手榴弹、掷弹筒、迫击炮等各种武器打击守军。

投降决策的经过

关于方先觉投降的经过,现在大部分网友使用的史料是时任暂54师师长饶少伟于1963年写的《方先觉衡阳投敌经过》,饶于1947年再次被俘,后来留在了大陆。

饶的暂54师属于薛岳系统,只抽调了一个团临时配属给方先觉指挥。因此饶在文章中很强烈地区分出“他们”“我”,意在向读者表明双方分属不同阵营。

同时他还在文章中极力贬低第10军的将领,并把自己描绘成被迫投降。但是这篇文章关于方先觉投降的经过,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如果没看过他文章的人,建议先在网上搜索标题看一下全文。

按照饶的表述,他到会议地点时,第10军的人已经到了,先是方先觉表演了一番自杀,然后周庆祥师长想威胁他投降。他自己则是义正严词地拒绝了投降,他怀疑第10军的人早已经串通好了,要拉自己下水。

第一个矛盾点:如果第10军的人早已经串通好了,方先觉根本没必要在饶面前表演自杀,因为自杀也无法压迫饶同意投降,正确的做法是把枪顶在饶头上。另外如果早就串通好了,堂堂一个军长在下属面前如此迈力地表演,日后还有何颜面与下属共处?

第二个矛盾点:其实饶的文章里面也说了,方先觉与周庆祥是有矛盾,这一点到真是有史料可查。

因为原第10军军长李玉堂升官,周庆祥在第10军中的根基比方先觉深,他认为必然是自己接替军长,没想到后来任命了方先觉。周不服串通营团长集体闹事,重庆方面干脆另派一人来接任,不料人还没到,日军毕竟,只能继续由方先觉当军长。

所以,两个矛盾如此深的人怎么串通?

不过饶少伟的文章中提到整个会议过程似乎都是周庆祥在主导,先是他的部队打出了白旗,后来在军部的会议上,整个过程似乎也只是他在发话。

类似的还有190师师长葛先才的回忆:

葛先才回忆

第10军作战参谋钟汉光的回忆:

结合众人回忆,推测整个过程。其实是周庆祥的部队先扛不住,打出白旗与日军联系,但在军部的会议上,他强烈建议突围。精于官场的人一定不难联想到,周庆祥的建议其实与饶少伟坚持固守的建议一样——无法实现。

他们提出一个无法实现的建议,却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最终的结果是将皮球踢给决策者。如果决策者选择投降,日后追究责任便怪不到他们头上。作为决策者必须为整个军队着想,不论突围和固守显然都不是最佳选择。

其实饶少伟的文章,前面这些内容还只是算添油加醋,到后来便有疯狂加戏的成分。他说方先觉不让他走,他自己好不容易离开了,想叫部下渡江,结果部下也不听他的,才被迫投降。这显然演得有点过了。

暂54师只有一个团参战,在战争中也有伤亡,剩下人数不多,他投不投降对整个局面影响不大,方先觉不让他走的动机是什么呢?再说饶少伟回到师部以后问部下愿不愿走,你是师长啊,跟方先觉一样,到底是走还是投,最终还不是由你拍板。

如果其他人不愿走,你可以带着警卫班自己走呀。不论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突围时长官都是只带贴身副官和警卫排,到了最后都是各走各的,以分散注意力。别人不走,不是饶少伟不走的理由。

其实,饶少伟这么写,也可以理解。这篇文章写于1963年,亩产万斤的年代刚刚过去,他自然也有他的苦衷。当时两岸还在打笔仗,很多将领都成了提供炮弹的或材料,杜聿明、廖耀湘、王耀武等著名将领都写过类似的材料,饶少伟自然也不能免俗。他在文章结尾似乎也故意留下一个曲笔。

饶文章结尾

方先觉真的怕死吗?

饶少伟在文章中说方先觉是表演自杀给他看,显然是有意贬低对方。先来看看方先觉自己怎么说:

日本产经新闻社记者古屋奎二编写《蒋介石秘录》一书时到访了台北,并采访了方先觉,时间大概是1973年前后。

方先觉说,8月7日给老蒋发了最后一电后便决心自戕,当手枪对准太阳穴之际,被两个副官打落在地。翌晨有自称为日军第11军使者的竹内参谋来接洽停战。当即告诉他:我们绝对没有投降之意。

同时提出:1、保证生存官兵安全,并让他们休息。2、收容伤兵,并郑重埋葬阵亡官兵等条件。日方代表对这些条件完全同意。而日本记录说第10军投降,甚至有说是举行了投降仪式是绝对错误的。方先觉表示以军人的名誉发誓没有那回事。

方先觉整个表述当然有美化自己的部分,对自己不利的一些细节也没有提及。但两人最明显的区别是:饶说他找了三个抽屉没找到枪,是在表演自杀。而方先觉却表示自己决心要自杀,只是被手下挡住了。

到底谁在说假话呢?其实当时在现场的不止一人,最后一次决定出路的会议,军部人员及营以上干部都参加了。我们来看看其他人怎么说?

时任第10军参谋处中校作战参谋钟汉光,解放后留大陆,曾任长沙市政协委员。80年代写过一篇《碧血丹心 保卫衡阳》的文章。他是军部人员,又是营级以上干部,是有资格参加最后一次会议的。

他在文章中提到,第3师师长周庆祥主张突围,但方先觉认为不能丢下伤兵。“急得拔枪自杀,幸经副官夺下手枪,才未死去。”

时任预10师28团3营营长李若栋,后再广州起义,1982年离休。他在1987年发表了《我参加衡阳保卫战的前前后后》,其中提到:

方先觉“正欲举枪自杀,在旁的副官处长张广宽扑去保住军长痛哭并夺去其手枪。”

时任46军直属炮兵营第3连(临时配属给第10军使用)连长彭礼光,解放后留大陆,于1987年发表《衡阳抗战的回顾》中提到:

他虽然没有参加军部的最后一次会议,但营长回来说了相关情况。营长提到的第十军提出的几个投降条件,基本上于其他人提到的相吻合。方先觉也确实有拔枪自杀的举动,但被参谋长等人拦了下来。

以上几人的描述显然与饶少伟的描述不同,并且他们都留在大陆,两岸尚未恢复交流,方先觉也早就于1983年去世。这些留在大陆的人并无任何必要美化方先觉,他们的说法显然更有可信度。

所以梳理整个过程并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方先觉并没有贪生怕死,还一度打算自戕。主张投降绝对不是为了个人苟活,而是确实想保存士兵们的生命。如果要苟活,他完全可以让剩余的士兵为其打开一条通道,然后丢弃几千伤兵,自己逃命。

方先觉等人

到底是有条件停战还是无条件投降?

去台将领包括方先觉都认为当时谈判是有条件停战,饶少伟的文章中也提到方先觉要提条件。另外还有多则史料都提到谈条件的事,笔者认为时任190师569团团长梁子超的报告可信度最高。

8月15日,他便逃出战场,通过电话向时任军政部部长徐永昌汇报了投降经过,徐永昌将内容写在当天的日记中。一般而言,史料越接近事发时间越准确,与事件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描述会更客观。

梁子超作为一个团长,并不是决策层,不需要为投降负责。同时,这是他私下向上级报告,并不是什么正式文件,也不怕得罪人,所以不需要隐晦什么内容。他的报告中提到:

1、日军确实从三个突破口窜入城内。前文描述过,城内守军缺乏弹药,尤其是炮弹和手榴弹,根本无法将日军赶出去,衡阳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2、方先觉确实向日军提了条件。诸如保持建制、集中训练、不得杀害受伤官兵、保障生命安全、送南京、眷属送到安全地点。这些与饶少伟及其他将领的回忆基本上一致。

3、梁子超还提到重要一点“结果被敌所骗”。

徐永昌日记

方先觉如果贪生怕死,直接率部投降就好了,没必要去争什么条件,像他这个级别的将领日军是不会杀的。比如之前投降的吴化文、庞炳勋、孙殿英,日军不仅没有杀,还重用了。反倒是方先觉等人,投降后一直被严格看守,是不是说明日军也怀疑他们是假投降?

事实上,他提出的那些条件,大部分是为了救部下。而且方先觉也决定,如果日军不同意,便战斗到底。

这一点从日军的战史记载中也可以看出来:8月7日黄昏便有部队打白旗与日军联系投降,但日军要求方先觉出来谈。方先觉一开始并未答应,此时日军已经知道守军撑不下去了,加大了攻击。当天晚上,方先觉仍未出面,而是派孙鸣玉与一名师长去与日军谈。

据彭礼光连长回忆,当时方先觉派孙鸣玉参谋长于某师长去与日军谈判,日军除了“保持建制”这一条除外都答应了,城内才答应投降。彭礼光虽然是听开会回来的干部说的,但他的记忆与日军的战史记录吻合,说明是正确的。

所以8日凌晨方先觉才出面向日军投降。而前文提到的梁子超团长说他们被骗了,是因为方先觉一到日军司令部,日军就变卦了。

日军战史

日方战史

据饶少伟的回忆中描述,日军一个师团长“杀气腾腾地说‘本官以日军最高指挥官的资格,向贵官提出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他拒绝了方先觉的7项投降条件,并威胁着说‘请即时答复’。”

此时投降的消息已经传出,军心已经动摇,人员和武器开始集中,但日军突然变卦。方先觉还能怎样?拒绝不仅一个都跑不掉,还给了日军屠杀的借口。

至于去南京那条被很多人解读为要去南京巴解汪精卫,试问一下,如果是你你愿意留在日军手里还是留在汪精卫手里?

方先觉显然知道日本人的残暴,要保全部下性命,只能去南京求汪精卫收编。二战时期那些被日军俘虏的战俘,要么被送去做人体实验,要么被送去做苦工折磨致死。留在日本人手里就算不死,也会被强迫去进攻中国军队,相反去投靠汪精卫自由度则要高很多,甚至有逃脱反正的可能。

当然不论是“有条件停火”还是“无条件投降”,都是向日军投降,结果没有太大区别。但两者动机不同,方先觉确实不是什么贪生怕死之徒,他是真的想挽救伤兵的生命。只是把结果想得过于美好,后来被日军骗了,也就无法控制之后的杀戮。

如何看待方先觉的投降行为?

梳理这些人的回忆录,其实方先觉投降的过程一点都不复杂。

首先是周庆祥的第三师顶不住,有人打出白旗与日军联系。接着军部召开了最后一次决定去向的会议,整个过程由周庆祥主导,他先提出突围。

但事实上,突围已经不可能了,方先觉害怕突围后城内的伤兵会被日军杀光,有损指挥道德。最后的办法只能提出有条件的投降。

而一开始日军答应了大部分条件,但方先觉出去谈判时,日军却变卦了。此时的方先觉已经没有选择了。

至于还有人说方先觉被俘后如何如何,讨论这些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落在敌人手里,敌人有一万种手段让你配合。

但可以确定的一条是,所谓的“先和军”从未成军,有人说方先觉配合日军打中国部队更是无稽之谈。

衡阳被俘人员中,伤兵大多被日军杀害,其余人员也大部分陆续逃走。剩余少部分人一直被关押在收容所中,根本没有机会出来。

据时任10师28团3营中尉书记回忆,抗战胜利后曾在衡阳设立第10军脱险官兵收容所,只收容了300多人。

至于如何看待方先觉的投降行为?笔者始终认为,军人的职责是完成上级赋予的军事任务,绝对不是死节。

进攻衡阳的日军

换句话说,当一个将领的任务完成后,他的死活已经不能在军事上产生太大影响,只能起到宣传作用。宣传不是军人的主要职责,如果因为一点宣传价值,就要牺牲一个经历过战场考验的将领,这绝对是国家的一大损失。

宁死不屈固然值得提倡,但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是普通人,选择苟活也没什么可谴责的。军人首先是人,他们也是有情感的生物,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为什么一定要他们去死呢?如果军人上了战场就一定要死,谁还愿意去参军保家卫国?

日军没有杀他们,我们反而希望他们去死节,难道我们对这些抗日将领的仇恨,比日军对他们的仇恨还深?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死了,收益最大的不是日军吗?那些想让他死节的人,难道是日军的粉丝?

二战时,美国将领温莱特率领7万人向日军投降,但战后他回到美国受到十多万民众欢迎,杜鲁门为其颁发代表最高荣誉的银星勋章。温莱特被视为英雄,因为他已经努力了,无法改变战局,只能尽量让更多的部下活下来。

奠边府战役,法国指挥官卡斯特里准将率领1万余人投降,但战后他回到祖国,仍然受到举国英雄式狂热的欢迎。

阵亡将士遗骨

回到方先觉,他参与过的战役并不止衡阳保卫战。此前还参加过长城抗战、武汉外围作战、三次长沙会战、增援常德作战。这些功绩,难道就因为一次投降就要抹杀?

打仗不是旅游更不是打游戏,试想一下换成你上去,别说打仗,就是让日军的炮弹在你身边炸47天,让你47天没有规律的饮食和睡眠,又有几个人能扛得住?那些口口声声抗日的人,方先觉在衡阳与日军激战的时候,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

笔者看过无数战史,可以负责任地说,当时中国大地上没有一支军队比守衡阳的第10军做得更好了。

最起码,开战之前他们就疏散了衡阳的老百姓。他们没有打一枪就跑,丢下老百姓不管。他们更没有一触即溃,而是在优势日军的进攻下,整整坚守了47天。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遭到日军包围,指挥官并没有丢下伤员自己跑路。这种道德水平,在当时属于现象级的。

有些人苛求方先觉,并不是他自己因为道德水平有多高。笔者理解,肯德基的员工看到麦当劳的广告,心理难免有各种不舒服,要想尽办法把广告撕掉。

但笔者还是希望他们好好想一想,假若没有这批人,当时还有谁能抵挡住日寇的铁蹄,假如没有他们我们的国家将会变成怎样?几十年过去了,他们并不期望曾经保护过的老百姓的后代,给予什么回报,只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点要求过分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85098.html
0
最新回复(3)
  • 英子(手机摄影)2024-05-26 14:46
    引用3
    平心而论,笔者还算中肯 方先觉,余程万这些人已经相当不错了,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能够坚持这么久,已经是奇迹了,他们是绝对是中国的英雄,功绩不容抹杀!
  • 东世谈趣事2024-05-26 14:46
    引用2
    (那些想让他死节的人,难道是日军的粉丝?)此论欠妥,方将军投降,虽有种种理由,但身为军人抗击来犯之敌而战死沙场,实乃最高荣耀!有靖宇县自忠路而没先觉啥的,就是最好的说服力!毕竟,唯欠一死方先觉
  • 地下城小贤2024-05-26 06:52
    引用1
    几千年来多少人永远都是对自己低要求,对别人高要求,满嘴仁义道德,尽行龌蹉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