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乱世中,国家政治昏聩,各地武装势力纷涌而起,如众人皆知之李密与李渊等。
身为贵族的李密,一度统治瓦岗寨,招纳了众多英豪,如雄武多谋的秦叔宝、勇猛难挡的单雄信、智勇双全的程咬金以及足智多谋的徐世勣等人,皆为名震天下的将领。
而拥有如此优势的李密,却未能善始善终,反而迅速走向败落,众将领纷纷离他而去,失去民心,那么,李密究竟为何会落得如此境地呢?
李密之所以将一手好牌打成烂局,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今日,让我们一同揭示李密败亡背后的荒谬行径。
少年才俊意气风发
李密,出生于公元582年的京兆郡长安县,其曾祖父李弼乃是北魏至北周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李弼在公元528年参与讨伐关陇起义行动,因其英勇表现荣获军功,自此之后步步高升。
当北周政权创立之后,李弼不仅荣升高位担任太师官职,更被册封为赵国公,使李氏家族从此跻身豪门世家之列。
待李密成年后,得益于其父的恩泽庇护,被朝廷委任为左亲侍,据传闻所述,李密自幼便酷爱阅读书籍,对兵法亦颇有研究,堪称文武双全的杰出将领。
公元613年,李密与友人杨玄感共同举兵反抗隋王朝统治,可惜最终失败,在押送前往都城的途中成功逃脱。
三年后的公元616年,李密选择投奔瓦岗寨翟让的部队,再度踏上反对隋朝的征程。彼时的李密正值壮年,才华横溢且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在他的领导下,多次起义均取得辉煌胜利,因此深受翟让的信赖。
翟让给予李密指挥大批军队的权力,而李密也不负众望,将队伍发展壮大,公元617年,李密率部攻占兴洛粮仓,开仓济贫,吸引众多百姓前来投靠,使得李密的军队规模迅速扩大至十余万人。
这无疑是他人生巅峰的起点。
李密的作死之路
李密拥兵众多,其前任君主深感此时已到禅位于他之时,翟让拥立李密为新主,李密欣然接受。
不仅如此,李密更占据洛口,自称魏公,年号永平,称霸后,李密仍不忘指责隋炀帝,发表檄文列举其罪行,以占据道义优势,紧接着,他迅速进攻回洛、黎阳仓,包围洛阳,击败隋朝名将。
一时间,各方英雄纷纷投奔,部分隋朝将领亦选择归顺,李密并未因其降将身份而轻视,反而予以重用。
大权在握,江山唾手可得,李密踌躇满志,却因一时疏忽做出了人生最大的错误决策。
李密亲手谋害翟让,令其成名于瓦岗,而在瓦岗军中,翟让却非等闲之辈。
由于翟让属下劝告翟让夺取权力,引起了李密的猜忌并最终决定刺杀翟让。恰逢王世充攻打瓦岗,翟让面临挫败之际,李密与单雄信及时援助,击败敌人。
翟让盛宴相邀李密,后者借此机会,在翟让毫无戒心之时,以弓箭结束几近成功的翟让。
翟让死后,李密接管了瓦岗军权,然而他的领导才能却无法与翟让相比,军队内部对此颇有不满,李密的行为引发了恐慌,人们担心下一个受害者会不会就是自己。
大业十三年,李密与李渊结盟,次年宇文化及弑隋炀帝,拥立泰王为帝。
洛阳方面则拥立越王杨侗为帝,并任命李密为太尉、魏国公,同年七月,李密与宇文化及交战,虽然取得胜利,但他的行为却使瓦岗军内部分裂加剧。
徐世勣的劝谏未果,反而遭到冷落,李密听信谗言,逐渐走向灭亡。
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李密未能采纳裴仁基的建议,最终在洛河邙山脚下败北,众多瓦岗将领被俘,包括单雄信、邴元真等人纷纷转投王世充。
李密逃亡后,深感愧疚,最终投奔李渊,秦叔宝等人亦随之归降唐朝。
李密叛唐被杀,实属活该
实际上,当李密投降李唐政权后,他所带来的力量无疑对李渊来说,是一支强大且英勇的部队。
同时,李渊也确实对他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爵位,使李密在那个时期的地位大幅度提升,成为风光无限的权贵之人。
而丰富的战斗经历并未改变李密傲慢的态度,如果他能安心地为李渊奋战沙场,那么他的余生本应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李渊甚至将自己的表妹许配给李密,而对于李密而言,他曾经在与李渊建立联系时,其地位远高于李渊。
如今却不得不屈尊于李渊之下,这种心理上的落差使得李密内心极度不满,他始终无法接受自己从领导者变为臣属的事实。
因此,当李渊派遣他前往黎阳安抚旧部时,李密选择了背叛。
李密率领军队投靠昔日的将领,然而此事被熊州副将得知,随即率领军队在现今河南省的邢公山附近设下埋伏,将李密及其随行人员尽数斩杀,李密的行为无异于自寻死路。
当时,李渊的势力在次子李世民的进攻下不断扩张,赢得了众多民众的支持。
李密的背叛行为过于冒险,他面对的是人数众多的敌军,而他却公然带领军队离去。
仅此一点,便足以令李唐政权对他进行严厉打击,李密的遗体由徐世勣负责处理,随后被妥善安葬。
这位曾经风光一时的人物,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李密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他自身的决策失误,导致他站到了大多数人的对立面。
更为关键的是,他已经失去了民心,自然也就无法获得人们的拥护。
尽管拥有数十万的瓦岗军以及众多的名将,但终究还是走向了失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80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