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说自己是受害者, 挑衅被打后的印度, 为啥老觉得中国欠他们?

鸢飞九天20182024-05-22 22:22:41  136

当下的印度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极度复杂的存在。

一方面,两国都是属于第三世界国家,理应在反霸权的斗争中站在同一阵营,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无论中国如何努力推动中印关系向正常化发展,印度似乎永远都对中国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尤其是在领土问题上,将侵占中国领土当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认为西藏应该属于他们,这已经是触及了全体国人底线。

很多国内网友都将其解读为:“印度人三观清奇,对自身的实力缺乏必要的认识”。

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印度人之所以会对中国存在离谱的幻想,本质上是在印度人眼中,中国人似乎天生就对印度人存在某种亏欠,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是啥?

认为中国对他们存在亏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首先是新中国成立时期,印度是非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地区国民党当局的国家。

第二,在1950年解放军在解放西藏的过程中,印度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军事、经济、政治影响力,给解放军带来更多的障碍,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做,因此,中国“应该”对他们表示感谢。

第三点就是,印度认为,中国能够获得五常席位,是印度支持的结果,而且中国的五常席位,原本应该是属于印度。

看到上述三个理由,很多国内网友已然被彻底刷新了三观。如果说这些观点是印度网友在外网的个人叫嚣,尚且可以理解。

但是,这些观点竟然都是见诸于印度外长苏杰生本人的著作,因此,就有必要对上述三种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关于印度方面的第一种说法,本身没有明显的问题。印度确实是非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而且本身也因此要承受来自宗主国英国、美国的压力,尤其是引发了美国的不满。

印度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当时承认新中国是一个重大的站队问题,如果印度追随美英的态度,拒绝承认新中国,就会给外界一个美英跟班、附庸的印象。

所以,印度当时的领导人尼赫鲁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认为,新中国的体量足够庞大,国际社会迟早会承认新中国的存在,与其被迫承认,不如主动亮明态度,以此彰显印度的影响力,以及表现出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在国际事务中独立果断的行事风格。

除此之外印度还认为,无论是国民党当局,还是新中国,二者不管是谁掌控大陆,都会影响到他们在西藏地区的利益。

他们认为,蒋家王朝事实上已经败退海峡对岸,尽早承认新中国,并且和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有利于维护自己在西藏的利益。

关于印度在西藏地区的利益,我国各项史料其实一直讳莫如深。

站在客观的角度,包括藏南地区在内的整个西藏地区,自古以来主权虽然确认属于中国,但是,居住在这个地区的边民,由于地理位置、极端环境的限制,存在较大的流动性。

往往同样一个族群的牧民,夏天是在青藏高原牧羊,到了天气转凉之后,就会前往海拔相对较低的印度一边,与印度人展开贸易。

这些牧民会同时向两个区域的统治者缴纳赋税。因此,殖民印度的英国人借此开始对我国西藏地区实施过侵略渗透,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印度依旧继承了很多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

在英国殖民时期,英国殖民者在西藏地区的利益,要排在与中国关系之后。

原因十分简单,无论该地区涉及到英国何种利益,都要保持一条底线——不管做什么,都要避免激怒中国。这也是紫石英号事件后,英国殖民者得出的结论,用一句当下时髦的形容词叫做“盗亦有道”。

然而,随着印度接手了英国在南亚地区的地盘之后,展现出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强盗逻辑。

事实也最终证明,就是这种盲目自负且毫无逻辑的强盗思维,导致了印度在六十年代出现了彻底的惨败,尼赫鲁本人也抑郁而终。

至于印度对中国施加的第二种“恩惠”,解放军在解放西藏的过程中印度没有出兵干预,所以认为解放军应该对印度表示感谢。

这种论断,三观扭曲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事实上,当时的印度正在面临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激烈角逐,根本没有实力开辟第二战场。

而且印度认为,西藏地区地势险要,解放军最少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攻入西藏地区的腹地。

然而战斗力强悍,且得到广大藏区同胞支持的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打垮了西藏奴隶主武装。结果,印度将自身这种消极不作为,当成了自己对中国的恩惠,甚至希望中国对其感恩戴德,简直可笑至极。

至于最后一个原因,中国的五常席位是拜印度所赐,这种说法在国人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我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所有权益,都被蒋氏当局窃取,而且美国和苏联先后阻止新中国返回联合国。

与此同时,美国率先邀请印度加入联合国五常,理由是蒋氏当局仅仅控制数万平米的小岛,根本无法执行五常国家的义务。

面对美国抛来的橄榄枝,放在今天的印度身上,那必然是毫不犹豫接在手中,毕竟五常席位是印度心心念念多年而不可得。

不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印度看来,当时的印度以第三世界国家领导者的席位自居,按照尼赫鲁的设想,印度应该在中国的支持下,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

因此,为了展示与中国共同的国际立场,印度毫不犹豫拒绝了美国的拉拢。当时尼赫鲁表示:“印度应当拿到符合自己实力的国际身份,但是,应该是以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作为前提”。

印度的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确实很讲义气,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战略伙伴,实际上,尼赫鲁的做法是基于本国利益的选择,也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所具备的基本判断能力。

无论是今天还是当年,美俄、美苏对印度入常的承诺,更多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印度的实力还达不到五常水平,一旦贸然站队,最后的结果依旧是被美俄其中一方果断否决。

而且,美国当初表示印度可以进入常任理事国之列,前提是印度不会拥有一票否决权,这也难怪尼赫鲁会果断表示拒绝。

正是有了上述一系列的前提,印度与中国的交往,一直是存在一种微妙的姿态,对于我国当时以教员为核心的领导集体而言,印度和中国不仅是邻国,而且同样是第三世界,理应展开友好交往。

双方出发点不同,但是彼此又有共同利益,1952年2月份,印度方面向我国递交了一份《关于印度在西藏利益现状》的备忘录。

按照我国当时的外交原则,对于西方殖民者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包括在华利益,进行了强硬的取缔。

面对印度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我国经过内部磋商之后,总理向印度方面表示,中印已经达成友好邻邦关系,很多问题都合力通过协商谈判解决,最终经过一系列磋商,1954年中印签订了《潘查西拉协议》。

该协议对印度与西藏地区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让两国的边民,尽可能不受影响,彼此能够像过去一样自由贸易。

而且,在这份协议中,双方还创造性制定了“五大戒律”,也就是之后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项原则是周总理率先提出,成为了中印两国的交往准则,随后又成为了我国与所有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之间的共同倡议。

让印度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年并肩发展,甚至综合实力还略逊色于自己的中国,在如今却成为了印度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尼赫鲁和国大党遭到了印度人大肆批判,认为是尼赫鲁的决策失误,让印度失去了常任理事国席位,更让中国最终崛起。

而且,竞争者为了进一步夯实这样的理论,开始大肆宣扬“国大党误国”的理论,同时加深对中国的敌视。

甚至,现任的印度当局已经开始将所有的内外问题,都朝中国甩锅,诸如中国出口廉价商品,是侵害了印度本土企业发展,霸占了本该属于印度的“世界工厂”角色,中巴走廊侵害了印度主权,就连印度内部的发展问题,都可以归罪于中国。

这种畸形到变态的叙事理念,最终是影响了印度长期的发展,因为认不清问题的根本,导致印度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持续走向失败。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79410.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