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芳杰
在上海徐汇区广元路上,一家包子铺反复递交店招设计方案近10次,均未能通过审批,营业了一个多月还是光秃秃的无店招的状态。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热议。
据老板赵先生介绍,从今年3月开始,店招提交申请后总是以各种理由被打回。比如字体太大需要缩小、字体颜色太亮了、招牌不许用反光材质等,包子铺仅店招效果图就制作了7个版本,仍走不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怪圈”。
对此,街道的回复是,广园路是历史风貌保护道路,沿街店招实施精细化管理,除了街道层面要审核方案外,还要提交给社区规划师审核。而社区规划师是外聘的,街道是攒齐了一批材料一起交过去审核,这也导致时效上有些拖延。
由此看来,在招牌审批的流程上,看似通过线上流程,让百姓“少跑路”了。实际上,线上流程却存在多个“卡点”,每个环节都有滞留耽搁。这对于坐办公室的审核者来说,可能没有切身体会,但对于单日营收仅400元的包子铺来说,却是生计大事。
没有现场勘查,只是机械性地多次驳回,这是形式主义的“懒政”;不考虑小本买卖的处境、教条地“一刀切”,折腾了经营者,也伤害了本应活跃的烟火气。小店招的问题,折射的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水平。“以绣花的功夫”来治理城市,不应曲解为生搬硬套执行标准,对店招细节锱铢必较,造成商户重复投入。相反,管理者应该把“绣花”的细致,用在前期的实地考察、广泛沟通和意见吸纳上,根据实际情况简化审核流程、细心指导商户、一次性告知,与商户形成良好互动,才能引来更多烟火气。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7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