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
文|多宝道娱
编辑|多宝道娱
一语讨生存
1965年8月9日,一个小小的岛国正式宣告独立,这就是新加坡。作为前英属马来亚的一部分,新加坡曾长期被英国殖民统治,直到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才有了独立的曙光。
可谁也没想到,仅仅两年后,这个国土狭小的岛屿就因为种种矛盾分裂出了马来西亚联邦,独自开启了建国之路。当时新加坡面临着一穷二白的艰难处境,人均GDP仅仅450美元,经济一片萧条,国计民生犹如一潭死水。
最令人忧心的是,新加坡民族结构极为复杂。作为人口最大的族裔,华人比重虽达70%,但也有24%的马来人和7%的印度人。面对如此混杂的民族人口结构,要统一什么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就成了一个巨大难题。
一时间民间就把目光投向了汉语。作为华人的母语,汉语在新加坡似乎就应该成为国语。毕竟数字上占压倒性优势,何乐而不为?很快,新加坡就有了一股使汉语成为新加坡国语的呼声。
强力掌门人
任何觉悟了的读者一定都明白,李光耀一定是这股声浪中的主要反对者。
新加坡的第一任总理李光耀从小就受到了英式教育,信奉西方文化长大。虽然他的祖籍在广东梅州,却一口流利的英腔,只会几句生硬的中文。西方文化对他影响之深,使他对汉语很难建立起觉察上的文化认同。
独立之初,李光耀被逼无奈也曾想过将华语定为国语。可很快,他就意识到这简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决定。以新加坡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状况,选择汉语这门世界语种学习难度最大的语言不啻是对国家发展的一记重挫。
更重要的是,外国投资是新加坡摆脱贫穷的必由之路。但要吸引外资,最关键的就是要拥有与世界接轨的语言。一门鲜为外人知的小语种,怎能与世界对话?怎能吸引全球化企业的青睐?
李光耀看到了这一点,他担心汉语将使新加坡与世界格格不入,最终难逃一个与世界失之交臂的命运。所以,为了新加坡能与国际接轨,英语必须成为官方语言!
独立之初,李光耀就明确表态,除非有人彻底打倒他,否则汉语永远不可能成为新加坡的国语!这一决心,由来已久。很多年后,李光耀在自传中详细解释了他为什么如此坚决选择英语作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
李光耀清楚看到,文化传统固然重要,但一个国家要生存下去,最关键的是要拥有跟上世界潮流的语言工具。而汉语这种小语种显然做不到。
更深层次来说,李光耀相信只有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全球主导地位,新加坡才有独立发展的机会。他慧眼独具,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强大影响力,意识到新加坡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对西方文化的紧密依附。
所以,从语言政策开始,李光耀就立志把新加坡现代化,并与西方世界紧密相连。显而易见,英语作为西方主导语言,就成了不二选择。
艰难决断
李光耀要在新加坡推广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可并非一件易事。
首先是族群关系的考虑。新加坡建国之初,华人占70%的人口,将英语而非华语作为官方语言,无疑会引发华人的强烈不满。李光耀顾虑重重,生怕这一决定会刺激民族主义情绪,引发骚乱事件。
新加坡原本就是一个汉语语系环境,各种政策法规、街道路牌、日常生活都以华语为主。如果一刀切改为英语官方语言,不啻是与过往完全决裂,短期内教育、管理、生活都会受到冲击。实施英语政策需要面临的巨大学习成本。
作为一个贫穷落后的新生国家,新加坡实在无力在短时间内开启大规模的英语培训项目,实际操作上有太多困难需要克服。李光耀作为一个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最终还是咬牙做出了这个艰难的抉择。
他明白新加坡想要振兴经济,吸引外资是不二法门,而英语作为国际语言是顺利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一旦下定决心,李光耀就毫不迟疑地付诸行动。从独立初期,新加坡就将英语定为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同时大力推广英语教育,培养一批精通英语的人才队伍。
面对汉语热望者的强烈不满,李光耀政府遭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一时间,全国上下对英语被定为国语的决定褒贬不一,甚至爆发了一些小规模的游行抗议活动。华人群众认为,政府对汉语的排斥是对中华文化的蔑视。
一些人甚至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大陆,幻想新加坡重新并入祖国,这样汉语自然就能成为国语了。李光耀政府并未因噪音而动摇决心。面对舆论的狂风骤雨,他们毅然不动摇,坚持将英语单一定为官方语言,并在各级学校全面推广英语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政府的英语运动开始渐渐奏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熟练掌握英语,也认识到只有英语才能让狭小的岛国融入国际大潮。
与此同时,大量跨国公司和外资纷纷入驻新加坡,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精通英语开始变成求职的基本条件,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到了80年代,新加坡的制造业和金融业开始蓬勃发展,国家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政府英语政策的成效初现,各界开始认识到李光耀当年的远见卓识。
中华文化遗产之争
就在人们对英语政策赞许有加之时,一场关于本土文化遗产的大讨论在新加坡拉开了序幕。
作为华人后裔占多数的国家,新加坡该如何对待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英语无疑是新加坡振兴经济的利器,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华文化就应该被全盘抛弃?
一些激进的保守派主张新加坡应恪守中华文化的传统,让英语和汉语在政策上不分伯仲。他们认为,国家虽需要英语融入国际,但决不能舍弃根源。
相反,另一派人则主张应该以新加坡独立自主的文化认同为本位。他们坚持,尽管新加坡的文化传统源于中国,但经过数百年的独立发展,已经形成了新加坡本土的"新华文化"。这个新生的文化身份,才是新加坡应该坚守的精神家园。
在这场争论中,李光耀政府采取了一个微妙的中庸立场。一方面,他们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避免学生彻底同化于西方;另一方面,政府也尊重新加坡人对本土文化身份的认同,不强求完全复制中国文化。
这一决策看似矛盾,实则权衡了新加坡的双重身份:既是华人后裔,又是一个独立的新兴国家。李光耀希望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大限度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同时也给予新加坡人足够的文化建构空间。
时至今日,这场争论仍未完全平息。但新加坡似乎走出了一条兼容并蓄的发展之路,让这个独特的"东方之狮"在融合中前行。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7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