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西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有一座地级市,名为龙岩市。
龙岩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的故乡与长征的出发地之一,享有““二十年红旗不倒”的美誉,近现代史上,龙岩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志士,比如说张鼎丞、刘亚楼、杨成武、陈丕显等。
还有一位,他就是邓子恢,邓子恢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政治家,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和苏区的主要创建者,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邓子恢的故事。
1896年8月17日,邓子恢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东肖邓厝村,邓子恢早年时期接受了一定的教育,曾就读于桐冈小学、龙岩中学堂等学校,在求学的过程中,受辛亥革命的影响,邓子恢心中产生救国救民思想,为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五四运动后,一股春风从北方传入中国,它就是马克思主义,邓子恢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于是邓子恢便与同乡好友创办奇山书社与《岩声》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1926年12月,在陈赞雍的介绍下,邓子恢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邓子恢回到家乡龙岩任县委宣传部长,参与领导龙岩后田暴动,并建立起闽西第一支农民游击队,开始创立闽西苏区的斗争。
在此期间,邓子恢与毛主席产生了交集,并建立起深厚的革命情谊。
1929年6月,毛主席被迫离开他亲手缔造的红四军到闽西休养,身边只有五个人跟随,分别是贺子珍、蔡协民、曾志、江华、谭震林,当时毛主席患上严重的疟疾,邓子恢没有怠慢陷入困境的毛主席,而是找医生为主席治疗,还炖鸡汤为主席补身体,这让毛主席大为感动。
1931年,毛主席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任命邓子恢为财政部长,并兼任代理土地部长,为中央苏区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邓子恢留在闽西坚持游击斗争,保存了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邓子恢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新四军第四师政委,与陈毅、张云逸等,成为华中局的主要领导,在1945年召开的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分局,邓子恢任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华中分局与山东分局合并为华东局后,邓子恢担任华东局副书记,主持土改复查工作。
1949年5月,邓子恢出任华中局第三书记、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后改为中南军区)第二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决定将地方各大行政区负责人调到北京工作,史称“五马进京”,中南局的邓子恢就是“五马”之一。
1952年10月,邓子恢出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
1954年9月,邓子恢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要负责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供销和信用合作等部门。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邓子恢与毛主席产生了严重分歧。
毛主席主张在原来65万个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翻一番,发展到130万个,邓子恢则主张翻半番,发展到100万个,毛主席作了一个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报告,对邓子恢提出批评,说邓子恢像个“小脚女人”,犯了“右倾”错误。
1961年,在下乡调查后,邓子恢仍然坚持主张保留土地责任制,进行包产到户,对毛主席的合作化政策有所抵制,因此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受到严重批判,就连邓子恢领导的中央农村工作部都被撤销了。
1965年1月,邓子恢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主管计委财经工作。
1972年12月10日,邓子恢病逝于北京,享年76岁。
随后,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邓子恢举办了追悼会,毛主席、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送了花圈,天安门、新华门、外交部等处下半旗致哀,政治局委员叶剑英元帅代表中央致悼词。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69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