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曾四次“开眼看世界”, 可惜都被错过了

论史近现代2024-05-15 09:41:00  89

在大多数国人的认识中,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视野”,重新审视自己。但其实,四千多年中国文明史,至少有过四次“开眼看世界”、吸纳世界优质文明的机会。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那四次机会最终都被中国人错过了。留下的遗憾和恶果,值得每一个当代国人反思和警醒。

其一:汉唐盛世 公元1~7世纪

文明的进步,在于交流与合作;交流合作越频繁的区域,社会进步的机会就越多,例如环地中海文明圈。

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偏居东亚,与其他文明的来往非常困难。公元一世纪前后,地中海周边正值最辉煌的古罗马,而中华文明也处在强盛的汉王朝统治下。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贯通了现代学者所说的“丝绸之路”。自此,这条由冒险者开辟的商路,正式进入了官方史料的视野,中西文明的交汇、碰撞,带来了深远的文明后果。

汉朝之后,西方更多的作物、器具和宗教纷纷传入中国,给国人的世界观和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比如,佛教的传入,补充了中国形而上学、超验世界的缺失。中原人第一次意识到,华夏文明不是地理上的世界中心,西方也不全是茹毛饮血的蛮夷。

遗憾的是,由于政治、语言和地理等隔阂因素,中国没有和其他文明建立起长期联系。究其根源,皇权专制出于统治需要,一直独尊儒学,对外来宗教时而利用、时而消灭。信徒的教义文献、乃至生命财产,都缺少安全保障。于是,来自西方的优质文化,一直被边缘化。

中国就这样错失了第一次“开眼看世界”的机会。

其二:宋朝时期 公元10~13世纪

在很多国人的印象中,宋朝一直是个“积贫积弱”、丧权辱国的小国。事实上,宋朝的繁荣、开放程度超过唐朝。宋朝人的国际视野,也远超过后世的明清。

由于周边王国林立,宋朝人主动抛弃了“天朝上国”的姿态,与周边各国如辽、西夏、大理发展平等互惠的政治、经济关系。

宋朝的商品经济也非常发达,甚至产生了人类最早的纸币——交子。当时,外国商人遍布东京、汴梁等国际大都市。中国商人也积极向海外探索,留下了海量的纪实文献。

诞生于北宋成都的交子(复制件)

遗憾的是,由于中原王朝内部的政治、经济危机,这种脆弱的商业文明,最终还是被野蛮的游牧部落打断了。

而在当时的欧洲,基督教已经整合了希腊罗马文明,在哲学、科技、经济、制度等领域,全面领先于世界。

由此,中国由于错过了第二次“开眼看世界”的机会,再次被排除在世界主流秩序之外。

其三:蒙元时期 公元13~14世纪

宋朝灭亡后,蒙古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中国人再次被动卷入一次文化大融合。

当时的“色目人”,就是对西域人种的统称,包括波斯人、阿拉伯人、欧洲人。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如今的泉州更是保留着大量的当年外国人留下的遗迹。

频繁的跨区域交流,给中国人带来了世界的新知识、新视野。比如欧洲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经商探险;扎马鲁丁带来的地球仪,打破了传统中国“天圆地方”的世界观。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

然而,随着蒙古的统治被汉族农民军推翻,中原王朝再次退回到“四方皆蛮夷”的世界观。

第三次开眼看世界的机会,就这样被中国再次错过。

其四:明朝末年 公元16~17世纪

明朝永乐年开始,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沟通了印度洋沿岸的很多国家。但是,郑和的航海纯粹出于政治目的,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最终致使朝廷被迫烧毁所有海船和文献。

到明朝后期,欧洲已经走向大航海时代。随着西方商船的到来,中国再次迎来改变世界观的契机。

商人来到中国做贸易,改变了中国自产自销的市场经济;徐光启在利玛窦的帮助下,完成了《几何原本》的翻译,将很多天文学、几何学、数学的知识传入了中国。

但是很可惜,中国的政治结构过于封闭,传统文化的包袱过于沉重,于是明朝中后期这次睁眼看世界的机会也错失了。

今天,中国依然处在鸦片战争以来第五次“睁眼看世界”的延长线上。然而,很多国人享受着全球化的便利,眼光和头脑却依然停留在古代,常常试图以封闭代替开放,重回闭关锁国的野蛮世界。

当下无论国内经济还是国际政治,都再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每个国人的命运更充满了未知。因此审视中国过去“睁眼看世界”的遗憾和教训,就显得尤为紧迫。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6500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