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75年,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两位国家副总理,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这起事件的两位主角,一位是张春桥,另一位则是大名鼎鼎的“布衣副总理”陈永贵。
两人吵到激动处,陈永贵干脆拍案而起,怒斥对面的张春桥:“你不让我说话,想要排斥我,你还没有那个资格!”
左二陈永贵
“布衣副总理”陈永贵,为什么会情绪如此激动?他和张春桥之间,又有着怎样的矛盾?中央的领导干部们,对会上这起事件又是什么反应呢?
仗义执言
其实在会议开始之前,没人能够预料到,会有这样一场风波。
这次政治局会议的主题,是讨论中央的人事任命,参会领导干部们纷纷表达意见,会场气氛一片祥和。
直到那帮人的代表人物张春桥慢悠悠地开口,会议气氛顿时为之一变。
他提议由一人负责党的理论建设工作。此人是他的亲信
左二 张春桥
张春桥说是“提议”,其实已经笃定了,没有人会反驳自己。
当时正是那帮人的势力无比嚣张的时候,他又是在任国家副总理之一,旁人不会轻易驳他的面子,触他霉头。
果然,张春桥话音刚落,全场陷入了一片寂静。
在场众人都觉得他的提议十分不妥当,也都清楚这是他们在安插自己的人手,可没人当面锣对面鼓地把话说开。
正当张春桥志得意满,觉得此事已经尘埃落定时,有一个人掷地有声地提出了自己的反驳意见,这个人就是“布衣副总理”陈永贵。
农民出身的陈永贵,虽然被提拔到了中央,担任了国家副总理的职位,依然保留着基层工作时期的淳朴和勇敢。
陈永贵丝毫不给张春桥面子,他直率地表示,那个人的风评不佳,不适合负责党的理论建设工作。很多人反映过,此人喜欢“搞小动作”,没有干实事的能力和态度。
有陈永贵率先开口,在场的领导干部们都长舒了一口气,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真实观点。大家一致认定,张春桥的人事任命提议欠妥。
眼看提拔自己亲信的如意算盘落空,张春桥气得不得了,对“搅局”的陈永贵无比痛恨。他冷下脸,开口便是嘲讽:
“有的人说别人不干实事儿,其实自己也不怎么样。恨不得让所有人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连鼓掌都要让所有人知道。”
张春桥没有指名道姓,可在场所有人都明白,他自然是在讽刺刚刚和自己“作对”的陈永贵,尤其是他说的“鼓掌”的事,二人早已过节颇深!
而陈永贵也不是忍气吞声的性格,他当即要求张春桥把话说清楚。
生性阴暗刻薄的张春桥,一向自诩知识分子,高级文人,瞧不起农民出身的陈永贵。面对眼前这位“布衣副总理”的怒火,他非但不道歉,反而火上浇油,继续口出恶言。
两人一言不合,干脆在会上大吵了一架。陈永贵越吵情绪越激动,直接指着张春桥的鼻子怒骂道:
“我说的都是事实!想堵我的嘴,想排斥我,你没那个资格!”
陈永贵的仗义执言,获得了参会领导干部们的一致认可。会后许多干部跟陈永贵表示,如果没有他的开口,张春桥和那帮人的阴谋,很可能就顺利达成了。
对此,陈永贵十分不好意思地表示,自己在提出反对意见的时候,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他之所以会反驳张的提议,既是就事论事,也是他一直看不惯张春桥。
“鼓掌”的那件事,张春桥的言论非常过分,陈永贵生气的主要是他对周总理的不敬,二人的矛盾也是由此加深的。
两次鼓掌
张春桥和陈永贵之间的矛盾,打从陈永贵刚被提拔到中央工作,就已经埋下伏笔了。
“文化人”出身的张春桥,对“泥腿子”陈永贵十分看不上,更不满他成为国家副总理。
本来张春桥虽然心里不满,表面功夫还能勉强做好,结果两次“鼓掌事件”,直接激化了两人之间的矛盾。此后张陈二人矛盾公开化,把不和摆在了明面上。
第一次“鼓掌事件”,发生在1974年9月30日的国庆二十五周年会议上。当时周总理尚在病中,但为了国庆大事,还是出席会议并致辞了。
周总理的致辞引人入胜,回味无穷,令大家敬佩不已。致辞结束,与会众人齐刷刷地鼓起了掌,陈永贵的情绪格外激动,甚至直接起立鼓掌了。
陈永贵的激动心情,其实非常好理解。他从一介基层干部,火速升任至堂堂国家副总理,其中少不了周总理的提拔和点拨。
出于对周总理的敬仰,他热烈鼓掌也在情理之中。
可这幅场景在张春桥看来,就十分刺目了。
以江青、张春桥等人为代表的集团,一直没停止攻击污蔑周总理,如今看到周总理得人心,张春桥心中十分不悦。
张春桥看到陈永贵起立鼓掌,还把手臂高高举过头顶,阴阳怪气地嘲讽道:
“陈永贵同志,你的手举得还挺高啊。”
陈永贵听到张春桥冷冷的语调,看到对方的白眼和蔑视,心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他十分反感张春桥对周总理的不尊重,于是便和对方交恶了。
性格直率的陈永贵,对待张春桥的态度,可以说是“嫉恶如仇”。每次中央开会,只要他坐到了张春桥的附近,都会扭脸不看对方。
有人劝说陈永贵,张春桥如今势大,最好“委婉一些”,陈永贵不为所动。在他看来,身为领导干部,要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人际关系没有那么重要。
1975年1月的四届人大会议上,“鼓掌事件”梅开二度,这一次两人爆发了更加严重的矛盾。而纠纷的起源,同样是周总理的公开致辞。
那一年,周总理的病情已经无比严重了,可为了大局着想,他还是强撑着做了工作报告。看着周总理憔悴的样子,与会众人心疼不已。
陈永贵的心中特别不是滋味,为了表达对周总理的感念和敬仰,他又开始动情地热烈鼓掌。
张春桥对此嫌恶至极,觉得陈永贵这是公开跟自己抬杠。
张春桥之所以如此仇视陈永贵的鼓掌举动,其背后是对周总理的恶意与针对。
周总理的威望和人格魅力,让那帮人十分畏惧,他们害怕看到周总理受人拥戴的景象。
陈永贵和张春桥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张春桥拿这位“布衣副总理”当靶子,想要借此攻击周总理。陈永贵鼓不鼓掌,怎么鼓掌,其实并不是问题的重点。
这个道理,陈永贵也是明白的。因此在张春桥再度对自己的鼓掌举动冷嘲热讽时,陈永贵直截了当地据理力争,当场让张春桥没脸。
恼羞成怒的张春桥,和陈永贵公开大吵了一架,事后两人谁也没有低头。矛盾积累到了后来的政治局会议,这才有了陈永贵公开呛声张春桥的一幕。
3.大寨精神
陈永贵在怒斥张春桥的时候,说了一句信息量很大的话。
他说张春桥“没有资格”排斥自己,点出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按理来说,陈永贵和张春桥当时同为国家副总理,张春桥的政治局常委比陈永贵的政治局委员还高出一个级别,陈永贵应该是没有太大底气的。
事实却正好相反,农民出身的陈永贵当上国家副总理,靠的是真材实料,张春桥则是靠搞阴谋才居于高位的。
正因如此,陈永贵才自信表示,对方没资格打压自己。
陈永贵从一介基层干部,火速升任国家副总理,靠的是响当当的政绩,以及闻名全国的“大寨精神”。他的贡献获得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注意,因此从地方走到了中央。
1963年,陈永贵还只是一个山西昔阳大寨的支部书记。那一年,当地遭受了重大灾情,大家纷纷提议向上级申请救济。
陈永贵反驳了众人的想法,他郑重地表示,如今全国各地都在面临困境,能自救的话就不要给国家、给政府添麻烦了。
于是乎,陈永贵带领着大寨人民,扎根在田间地头埋头苦干,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自我救援行动。一年下来,大寨非但没跟上级要救济物资,反而上缴了将近二十五万斤粮食。
“大寨精神”因此一炮打响,迅速火遍全省乃至全国。次年毛主席“南方巡视”时,听说了陈永贵的事迹,于是逐步把他提拔到了中央任职。
1969年,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联合背书下,陈永贵顺利当选成为中央委员。1973年,他又成为了中央政治局委员。
1975年,陈永贵在周总理的鼓励和指导之下,成为了新一任国家副总理,主要负责全国的农业发展建设工作。
陈永贵一步步走来,靠的是自我奋斗,以及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栽培,面对“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代表张春桥自然底气十足。
敢和张春桥及“四人帮”正面刚的陈永贵,赢得了中央领导干部们的一致赞誉,也有不少人担心他因此遭到打击报复。
可事实证明,和“布衣副总理”公开吵架,是张春桥最后的疯狂了。随着“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张春桥等人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改革开放之后,陈永贵自感能力不足,因此在1980年主动辞去了中央职务。陈永贵从中央急流勇退,华国锋同志和邓公思及他的杰出贡献,依旧给予了他高规格待遇。
1986年,陈永贵因病逝世。此时他已经远离中央多年,关于他后事的规格问题,中央领导干部们意见不统一。
最后还是邓公亲自拍板,陈永贵的后事,就按照国家副总理的规格来举办。这既是对其生前“大寨精神”的肯定,也是对他当年公开驳斥“四人帮”的认可。
陈永贵的一生,高光时刻是在大寨,在基层,但他在中央的作为也不容大家忽视。这位疾恶如仇、勇于跟“四人帮”正面刚的“布衣副总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怀念。
参考资料:
1.陈永贵怒“顶”张春桥(《党史博采(纪实)》2005年05期)
2.“劳模领导人”陈永贵与“四人帮”的恩怨(《党史纵横》2005年02期)
3.陈永贵与“四人帮”的矛盾和斗争(《党史文苑》2005年19期)
4.毛泽东与陈永贵(《广西党史》1997年02期)
5.陈永贵如何进入中央高层视野(《领导文萃》2016年07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61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