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波音客机,可您是否知道,“帝国长子”波音公司也是美国最大的军火巨头之一,产品涵盖海陆空三军顶尖飞行器。
吹哨人吹响的不仅仅是一个巨型商业帝国的终场哨,也揭示了曾经盛极一时的美国军事工业已是强弩之末。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当地时间17日,根据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警察局公布的一份文件,警方确定波音前质量工程师,“吹哨人”约翰·巴尼特的死因是自杀。
解决不了波音737MAX飞控软件的问题,解决不了波音787生产线的问题,那我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波音“吹哨人”约翰·巴尼特
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诺斯洛普格鲁曼,美军三大供应商各有各的烦恼。
格鲁曼B-2隐身轰炸机已经摔到只剩19架,B-21的进度一拖再拖,有可能被轰-20后来者居上。
洛马则被起落架问题困扰,美军一个月内三起重大事故,两架F-22战斗机、一架P-3C反潜机受损,再往前,“跑道滑跪”的F-35可不止一架,原因都指向起落架故障。
但问题最大的还是波音。
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和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是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绝对主力,全系产量近700架,就在最近还签订了新批次的Block III升级版合同,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事实当真如此吗?
F/A-18E/F“超级大黄蜂”是美国波音公司以F/A-18C/D大黄蜂为基础,经大幅改动而来的一种舰载多用途战机
EA-18G“咆哮者”舰载电子战机,8个机翼挂架3个机身挂架,能携带副油箱和各种电子吊舱等载荷8吨
大家是否还记得,大概十年前曾经出现过一款自带武器茧包和保形油箱、号称隐身能力达到准五代机水平的“沉默大黄蜂”?
事实上,那才是原本F/A-18E/F改进型应该达到的水准!
然而,高端配置被一砍再砍,不仅武器茧包没有保住,连保形油箱也没了,被大肆吹嘘的大推力F414EPE发动机更是不见踪影。
现在真正落地的,为了维持美军舰载机联队规模而存在的F/A-18E/F Block III,实际上只是基于Block II进行航电软件优化和机体延寿的替代品而已,升级幅度远远不如歼-15T相较于歼-15的进步。
在歼-15T巨大的AESA雷达阵面和具备射程优势的PL-15空空导弹面前,F/A-18E/F将毫无抵抗之力。
止步于PPT之上的波音F/A-18E/F完全体:沉默大黄蜂
歼-15弹射版,雷达孔径和配备的空空导弹会构成对超级大黄蜂Block III的双重优势
F-15EX可以看作F-15的完全体,它放弃隐身重点提升武器挂载能力,12个空空挂架或15个空地挂架有效载荷13.3吨
但是且慢,美国空军表示有话说:你们海军至少还能够按时拿到货,请问我的F-15EX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批量交付?
上图是美国空军第七架波音F-15EX,也称为 EX7,是俄勒冈州空军国民警卫队第142联队首批两架F-15EX中的一架,然而它得在今年晚些时候才能交付。
换言之,从2021年3月首架F-15EX飞抵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埃格林空军基地开始,整整三年美军仅接收了6架F-15EX战斗机,同期中国海军下水的055大驱都比它多!
而据《航空周刊》2024年5月3日的报道,之前曾经出现的前机身组装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导致F-15EX的交付时间将比预期晚八个月。
同时,美国空军依然在计划对新机队进行技术升级——这个过程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
没错,生产技术问题和软硬件升级测试进程堆叠造成的延期正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发生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战斗机身上,谁也不知道“晚些时候交付”要晚到什么时候。
而根据《航空在线》网站的报道,供应商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到F-15EX和F/A-18E/F的下一步生产。
这两型战斗机的部分复合材料构件和气动控制面零件来自一家名为GKN航空的公司,而该公司计划于2024年关闭其位于密苏里州黑泽尔伍德的工厂。
如果说波音自己的工人素质低下还不足以对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那以关键供应商为代表的供应链生态的破坏,其影响一定更加深远和重大。
最后,F-15EX和F/A-18E/F或许还算幸运,和波音KC-46A加油机一样,他们至少实现了生产和入列,虽然KC-46A的视觉系统又延期到了2026年才能得以完成,但至少采购数量已经足够多。
关系到飞行员培养体系能否持续存在的波音T-7教练机项目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生产质量缺陷问题T-7再度被推迟交付。
是的,美国空军现在甚至没有足够好的高级教练机,其教练机机队的平均机龄已经接近半个世纪。
波音的发言人说,第一架生产型T-7教练机的交付或许在2025年,也或许在2026年,究竟在哪一年,不要问,问就是“晚些时候”。
T-7采用了双座单发边条翼加V型垂尾的设计,长14.3米,翼展9.32米,高4.11米,最大起飞重量为5.5吨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58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