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加快发展广东新质生产力。近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深入多家科研机构,记者了解到,建立良好的机制体制,加快推进成果转化落地,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越来越多优质科研成果正在走向市场。
探索全链条创新模式
“通过实验室6年来的实践,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科研成果产业转化体制机制,并以此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起了一座通过的桥梁。”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据陈东敏介绍,实验室布局了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目前,实验室已经引进了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了35家产业化公司。
在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佛山产研院”),技术经纪人为技术和市场“牵线搭桥”,赋能一项技术从走出实验室到生产出产品的市场化之路。该院董事长肖仁俊表示,技术经纪人要帮助科创企业判断如何正确应对市场需求,确定自己的产品方向,不仅要把他们“扶上马”,还要陪着他们“走一程”。
在佛山产研院的精密仪器先进制造技术公共中试验证平台,只需要输入设计图纸,就能对多种不同产品进行高精度的“柔性制造”。中试验证平台正在帮助更多的技术成果实现从样品到产品的跨越。
“中心创新、圈层创业”
在深圳光明生命科学园记者了解到,为促进科技成果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光明区首创了“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1.0模式。
此后,在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建设过程中,光明区打造了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制定了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措施,支持打造超50万平方米合成生物专业园区,以此形成“中心创新、圈层创业”综合体2.0模式,并将这一模式复制到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打造了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助理、脑创中心负责人黄天文告诉记者,在脑健康及脑意识等产业化领域,该所孵化的脑科学相关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14家,总估值超过22亿元。
其中,由研究员蔚鹏飞团队成立的中科立意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脑机接口产品——穿戴式闭环经颅电刺激训练仪,可以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的认知障碍干预调控以及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苏醒等适应证,目前正在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
全面赋能科学家创业
深圳湾实验室和深圳医学科学院两家机构则在强化国际一流的科研能力建设上,积极推动打通转化堵点:推动对科学家、医生成果转化的全方位赋能,强化解决资金缺口,提供服务赋能;推动实验室概念验证基金,为源头创新项目提供支持资金,并发挥在生命科学转化领域的生态优势,提供实验设计、专利建议和商业化路径规划。
与此同时,两家机构还与深圳市光明区成立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湾有引力),全面赋能科学家创业,提供共享设备、嫁接资本、科研和临床资源。相隔仅10米的湾有引力孵化空间和深圳医科院实验场地,为构建科研成果转化的微环境创造了绝佳条件。
据介绍,湾有引力聚焦细胞基因治疗、AI制药和高端医疗影像等方面颠覆性技术,自去年开业运营以来对接机申请入孵企业超过70个,其中90%为科学家创业项目。经过项目评审专家组的多维度审核,目前已经引进入孵项目8个,入孵企业吸引融资金额数千万元。
文|记者李钢黄婷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5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