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张逸伦]
为了进一步与中国“脱钩断链”,美国又开始将目光瞄向了港口起重机。
本月初,美国国会众议院两个委员会发布了针对中国上海振华重工制造的港口起重机的调查结果,认为起重机上存在“并不用于其常规工作的调制解调器”,也再次在美国各大媒体掀起了针对中国起重机是否会对美国港口构成网络安全风险的讨论。
尽管后续发酵还有待继续跟踪观察,但在针对中国起重机调查的背后,是一套从拜登政府上台起就在持续酝酿的“组合拳”。
一、持续渲染“中国威胁”,煽动反华情绪,恐吓胁迫盟友及第三方国家
相比于调查的影响,调查的真相并不重要。自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经过四年持续不断地渲染“中国威胁”,华盛顿各界早已默认,中国严重威胁并危害美国信息情报及基础设施安全,此次调查只是有意进一步加深这一错误认识,服务对华战略竞争的各类政治资源调配。
事实上,美国针对中国产起重机的调查已经持续了近一年之久。早在2023年3月,就有美媒报道国家安全部门及五角大楼人士将中国产港口起重机比作“特洛伊木马”,称部署在美国各港口的中国产起重机可以为中国收集美国航运信息,并监视美国全球军事行动。
漫画:中国起重机成“特洛伊木马”?(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这个调查结果公布时,恰逢“气球事件”一周年,时机上实属十分巧合。在“气球事件”余波未平之际再次掏出“起重机间谍门”,美国国内针对中国错误的认识和偏见只会进一步加深。
渲染“中国威胁”不仅仅在美国国内,也同时发生在海外。在此前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ChristopherWray公开宣称,中国对美国网络安全及基础设施的攻击,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还呼吁美国的欧洲盟友对这个情况提起重视。
而在针对中国起重机调查结果公布之后,美国又于近日警告荷兰称,在鹿特丹港部署的各类中国产设备,对荷兰的航运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在美国对华竞争愈发“泛安全化”的当下,中国的所谓情报信息及基础建设威胁,已经成为了美国政府、国会、及国家安全相关人士,用来煽动美国民众对华负面情绪、恐吓胁迫盟友及第三方国家同中国“划清界限”的常规手段。
二、以国家安全为由,正当化美国的不公平“反市场”行为
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美国一直想要重塑国内制造业,但方式却是通过违逆市场规律的不公平竞争手段,来重振其相关产业竞争力。此次美国再次高举国家安全大旗,对中国产起重机展开调查,一定程度上也为其进一步扫清了舆论的障碍。就如同针对华为、中兴、或近期TikTok类似的情报信息安全指控一样,美国针对振华重工这一中国重型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调查背后,也隐藏着其对华产业竞争和主导权竞争的目的。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造船、航运等有关产业飞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在造船、航运等有关产业中逐渐占有主导地位。中国商业造船吨位已经连续十三年蝉联世界第一,截至2023年,占全世界总份额一半以上。中国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航运集装箱制造国。
在航运服务业方面,中远集团目前排名全球第四,另有两家中国航运企业名列世界前二十。同时中远集团还同全球排名第三的CMA-CGM、排名第七的长荣、以及东方海外结成战略同盟,在全球航运尤其是跨太平洋航运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在港口服务业,得益于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及高度的国际化程度,全球最繁忙的十大港口中,中国独占七席,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企业参与运作的港口数量达到44座。
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排名前十中,中国独占7席,而在2006年,中国只占3席(图片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与之相比,美国商业造船总吨位不足全球总量的1%,全球前二十名的航运公司中,没有任何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美国也不具备供应本国港务及航务需求的设备制造规模,在美国制造一艘商务用船的成本,是在中国、日本、韩国等造船发达国家的四倍以上。海运即国运,中美间影响力的此消彼长在造船及航运相关产业内也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质上完全继承了特朗普时期“美国第一”政策的拜登政府,在涉及造船及航运有关产业时,势必也会采取充满保护主义色彩的举措。即使不惜违逆市场经济自然发展规律,也要试图重振美国产业。
早在2022年,在美国芯片法案通过前夕,美国造船业行业领袖MichaelRoberts就曾公开表示,美国应效仿芯片法案推出“造船法案”,通过政府补贴及其他政府直接干预的手段来提振美国造船业。为美化其不公平竞争及保护主义言论的本质,MichaelRoberts公然宣称此举是为了打破中国在全球造船业及航运业中的“垄断”,俨然一副恶人先告状的样子。
在起重机调查结果公布后,美国造船及航运业、钢铁产业等五大工会联名致信拜登政府,要求对涉及中国造船及航运等有关产业的所谓“不公平竞争行为”展开301调查,而拜登政府对此进行了积极回应。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