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存在400年, 为何始终挖不到? 大禹治了个水就能得到天下吗?

观图文读历史2024-05-19 16:18:00  52

在我国历史上的王朝中,想必最神秘莫测的就是夏朝因为这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还是一个最备受争议的王朝之一。

根据一些史书的记载,夏朝存在了400年,但在现如今的考古发掘中,似乎并没有找到夏朝的遗址。

从我们的考古文化类型来说,夏朝对应的是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夏文化,也称作二里头文化。

但有一些考古学家在研究后却认为,夏朝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对于殷墟的发现,使得之前对商朝存在有质疑的专家信服。

并且与史记上的文献记载也相符,所以商朝存在是真实的事情,可为何大家会对夏朝的存在产生质疑呢?

01

在史书的记载中,尧舜时期曾有洪水大爆发,所以舜帝任命禹治理洪水,而大禹也经过13年,终于将这个大业给完成了,因为他的治水的功劳,所以顺便禅位给了禹,大禹因此建立了夏朝。

他死后,他的儿子登上了王位,通过文献的记载,我们能看出当时的大致逻辑是因为大禹顺应了天命,有功劳,有功德,所以才受到了拥戴和爱护,成为了夏王朝的创始人。

可大禹真的是因为治理了洪水,有了崇高的威望,就顺理成章的得到了天下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禹究竟为何治水,抛开那些拯救苍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就最基本的原因来讲,治理洪水肯定是因为这场灾难发生在人口密集处,对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第二就是为何不举足迁移呢?我想应该是如果迁移的话,会付出巨大的人力和成本,相较之下不如治理洪水,所以才有了大禹去治理洪水这一事件的发生。

02

现代有学者对之前长江、黄河流域洪水发生做过统计,从公元前的602年到新中国成立,仅是黄河就已经有近1600次的决议。

甚至因为各种水患的发生,有6次大规模的改道,长江的情况也并没有多好。

从现代的三峡大坝和三门峡大坝来看,这样一个工程是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对当时的汉朝、元朝这样的统一王朝来说,在生产文明没有那么发达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举国之力才能完成。

而对于当时还并没有文明社会的大禹时代来说,根本不可能去治理鲜有人烟的地区,以及治标不治本的地区,也就是那些尽管耗费力气去维修和治理的,但可能只能坚持几年的安稳的地方。

所以他们可能会选择直接的迁徙,这样看来,大禹治水一定就是因为上述所说的两个条件。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大禹治水的地域应该是长江的中游,或者是黄河的中游,根据现代专家的研究发现,在公元前的1920年左右,有一次巨大而惨烈的溃坝事件。

这导致当时洪水泛滥,百姓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以及水土流失,所以大禹才会花了13年的时间来进行了治理当然,他的父亲在之前也花了整整9年,因此父子二人在22年的努力下,才将洪水治理成功。

所以我们能够推测,夏朝因为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后,那么它的成立时间至少应该是在公元前1900年之后,可现如今大多数人认为夏朝是在2070年建立的,那这就与刚才我们的洪水推测是不正确的。

03

那么在夏朝建立之前的大洪水又是什么时间呢?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知道,大洪水应该就是在公元前1920年和1900年之间爆发。

所以大禹治水一定是比这个时间要晚,这样看来,从新砦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才是整个夏朝的文化。

那夏朝建立的时间就要比我们大家所预计的晚了170年,实际上在尚书和史记中,对于大禹治水的地点都只提到了几个词汇,并没有标注出具体的治理地点。

有学者认为,大禹治水的地点是在今天的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境内,考古工作者的确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名为拉家遗址的地方。

这也确实被毁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地震和洪灾,但是却不能证明大禹治水就在此地。

在公元1900年时,整个渝中地区最大的瓦店遗址不过才1.1平方公里,而且文明程度普遍较低,但在灾难之后却突然兴盛,面积翻了近20倍。

在之后的墓葬中,也发现了玉石、铜器等礼器的存在,这充分表明了在那次灾难之后,其他部落的人口向狱中进行了迁移,而且在晋南、鲁西的考古中也发现了有关豫中存在的痕迹。

这也让一些考古学家思考,这样的豫中是不是就是新文明的中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王朝的建立?

04

在上世纪,华夏文明发现了一个中心点,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二里头一带,普遍认为它属于夏朝。

但是在主流考古界认为,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上限最多只能到公元前1750年,这与大禹治水的年代相差了200多年,前面提到的新砦遗址不论是面积大小还是文化遗产方面,根本都无法同二里头相提并论。

现如今有些专家试图将大禹治水的年代放在二里头文化的前后,这样看似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夏朝真的属于二里头文化,那么这个二里头就应该包含的是整个夏朝,而不是晚期。

而且在一些史纪和竹书纪年中,提到的时间和地点都无法和二里头挂钩,虽说现在在二里头找到了夏朝的一些证据,能代表它属于下晚期,可夏朝建立的痕迹依旧没有确切的考古来证明,这还需要我们继续去寻找。

河南日报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丨二里头:探源“最早的中国”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51621.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