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桥段,作为《儒林外史》的经典情节,读来令人啼笑皆非,其中各路人的嘴脸在此前后变化,充满了辛辣讽刺,但更具讽刺意味的还在范进中举之后,他后来居然当了大官,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范进中举前后变化
范进究竟有没有才学,有肯定有,但肯定不是优秀级别的,否则不可能从20岁考到54岁,考了20次之后才中了个秀才,而且就连这个秀才侥幸的成分也很大。
范进中秀才多亏主考官周进,那么周进为何看上了才学一般的范进呢?
说起来,他俩还真有点缘分,他们的人生境遇十分相似。
据原著小说记述,周进在大明成化年间也是一个落魄书生,在科举路上奋斗了大半辈子,仅有个童生身份。
古代像这种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落榜生,找工作还是好找的,周进在村里学堂当私塾先生,但这个岗位的竞争也很大,如果对方是个秀才,肯定会把童生挤掉,周进就是被他的秀才学生给挤进掉了。
下岗后的周进年逾六十,他的姐夫金有余就把它带到省城学习经商。在古代按士农工商排序,商人没有什么地位,可想而知,周进心里有多不情愿,但后来的他却要感谢自己的姐夫。
到了省城后的周进,无意中看到了贡院,贡院是古代科举进行乡试的地方,每三年一考,考中者称为举人。
周进作为读书人,贡院那是他心之向往的地方,于是在姐夫的帮助下得以有机会进去参观一番。
他走到号棚处,号棚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小隔间,考试者一人一间,三面为墙,一面敞开,内部有一条凳子和一张号板,一考几天,考生就在这个小隔间度过。
周进看到眼前的景象,内心顿时辛酸不已,不禁悲从中来,一头撞在号板上,晕了过去。
他姐夫金有余看周进对科举如此执着,于是就找了几个商人商量为他圆个梦,帮他捐了个监生,所谓监生,就是国子监生员的简称,相当于秀才。
古代科举考试顺序,一般先考上童生,再考上秀才,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弄到监生、贡生称号,然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周进有了监生的身份,他就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了,结果不久后,他乡试中了举人,之后又了进士,后来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所以,从周进的个人经历来看,他是吃尽了科举的苦头,科举的辛酸之路,他深有体会,这就为后来他对范进的格外偏爱奠定的基础。
范进和周进差不多,也是考了大半辈子,仅是个童生,饱受周边人的嘲笑,54岁再度参加院试,就碰上了周进。
范进第一个交卷,又是全场年龄最大,作为主考官的周进,自然对他格外注意,马上就拿起范进的卷子看了,看第一遍时,他认为范进的文章很差劲,难怪他久考不中;到看第二遍的时候,他觉得“有些意思”;到看第三遍时,他被完全征服,认为范进的文章“真乃一字一珠!”。
就这样,范进无意中得到了周进的赏识,幸运地考中了秀才,而且还是院试的第一名。而且在院试结束后,周进还对范进说了一番话,他说:“我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我复命之后,在京专候。”
这一番话可是了不得呀,古代官场有一个陋习,就是“拜门”,这一陋习最初就是从科举考场兴起的。
所谓“拜门”,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拜主考官为老师,由此建立一种名义上的师生关系,当然前提是这位老师一定是有权有势的。
比如宋代“三苏”中的苏洵,久考不中进士,直到后来入京拜谒了欧阳修,由于欧阳修对他的文章大力推崇,一时间苏洵文章闻名于京师,并由此走上了仕途之路。
可见,官场上这种拜谒方式也是通往仕途的重要途径。周进对范进所言,意思等于认下了范进这个学生,两人算是有了师徒的名分,在后来范进的进一步提升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后来,范进参加了乡试,顺利考中举人,人生境遇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老丈人胡屠户再没有了往日的嚣张跋扈,平时看不起范进,对他嘲讽的街坊四邻也都提着礼物上门,平时不愿搭理他的张乡绅,主动攀亲带故,不仅送了奴仆、丫鬟,还送了范进一套豪宅。
范进从一个解决不了温饱的穷酸书生,一跃成为众人眼中的举人老爷,过上了土豪士绅的小康生活。
这种前后对比的人生境遇实在太强烈了,也难怪他会疯,他的母亲都不堪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搬入豪宅没多久便去世了。
之后范进守孝三年,孝满后入京继续他的科举之路--参加会试,而此时的周进已升任国子监司业,也就是国子监的二把手。
范进就去“拜门”了,为了让周进能够回忆起他,范进想了一招,他刻意在写门生帖时,只写了自己的名字,以便周进第一眼就能看到他的大名,果然他顺利见到了周进。
范进一口一个“恩师”,周进十分享受这种恭维,于是极尽所能向同僚推荐范进。之后的范进一路高歌猛进,会试、殿试之后,高中进士。
此后,他的人生彻底改变,顺利进入了官场,那么,他最后当了多大的官呢?
范进当了多大的官儿
古代新科进士可以直接做官,根据排名安排职位。范进中进士后,先是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此职位与县令平级,为正七品。数年后,他又被指派为山东学道。
学道 ,又称学政、学差、学台、学院和宗师等,是朝廷委派到各省主管教育科举事务、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侍郎、各衙门长官、翰林、詹事、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等京官担任。
在《儒林外史》中,周进和范进的升职路几乎是一样的,周进中了进士,升为御史,后被钦点为广东学道 ;范进中了进士,原被任命为部属官员,后被选为御史,之后被钦点为山东学道。
学道一般任期三年,在三年之内,学道必须下放到下属各府、直隶州主持两次考试,称为“按临”。
周进为广东学道时,在广州上任后主持了两场秀才考试,范进与他的缘分就是这样开始的。
范进在出任山东学道后,同样也要到下属地区巡考,在出发前他就去拜会了周进,然后问他在山东是否有需要提拔的人才,因为周进是山东人。
周进就和范进说了一个人,这个人叫荀玫,也是穷苦农民出身,但后来范进虽然注意到了他,但此人却是凭实力胜出的,考中举人,后来又高中探花。
可见,范进深谙官场之道。
后来的范进一直升到三品大员,晚年任通政使司通政使。通政使司是明朝特有机构,始于洪武年间,主要职能就是接受来自各方的奏章和臣民的上书。
这个机构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架空宰相,后来宰相被取消,通政使司正式成为朝廷信息的中枢机构。
它一方面承担着政令的上传下达的使命,一方面要确保皇帝的绝对权威,所有奏章和上书都只能交给皇帝一人,而皇帝经过批朱的奏章和上谕同样也必须通过通政使司下达到各个部门。
通政使司的官员,只要手持一块写有“奏事使”的红牌,就可能随时入宫,六部和各地督抚,如果不经通政使司,什么公文也不可能上达。
通政使司设通政使一人,正三品,比六部尚书略低,但手中权力可不小。
由此可见,范进中举后的人生堪称开挂,晚年达到巅峰,与他未中举前的状态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难怪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46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