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毫无疑问,秦代的成都与秦都咸阳县具有相似之处,因而古人才有成都与咸阳同制之说法。不过按照我个人的看法,成都与咸阳同制,与其说是成都效法了咸阳还不如说成都影响了咸阳,因为咸阳这个模式是秦统一天下以后来进行营建的,还没营建完,秦朝就灭亡了,而成都早就有了……”
5月18日,在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时,四川省内的博物馆都热闹非凡,引来无数观众打卡。此时,来到成都博物馆的学术报告厅中,却只能看到观众安静而认真的面庞,听到从音响中传出的有力而清晰的讲课声音。当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以“中国古代的都城——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及四川的贡献”为题带来了讲座,让现场观众穿越时空去追寻文明的足迹。
而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前后,为让公众更深刻地感知博物馆教育功能,让学术研究成果走入大众视野,成都博物馆邀请五位学术大咖,以“学术讲座周”的形式,为公众接连献上五场主题多元、内容夯实、精彩纷呈的学术公开课。
如今,走进博物馆,亲近文物,感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美好生活,已经成为不少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随着公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就在今年2月,国际博协发布了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
与传统学校式教育模式迥异,博物馆始终作为“第二课堂”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以独特的、多元的、直观的教育形式融入公众社会生活,是伴随公众终身的“大学校”。正因如此,成都博物馆从5月14日开启“学术讲座周”,连续5天,每天一场学术讲座。从文物研究到文明阐释、从考古发现到展厅美学,讲座将带来考古大咖和文博青年学者的前沿研究成果。
其中,在5月14日,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席教授齐东方带来一场题为《花草动物说唐朝》的精彩讲座,从文物研究微观视角探析文化意象深层含义。齐东方以精微的视角切入文物研究,选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花、草、动物”主题,引申出这些纹饰在唐宋时期的文化象征意义,揭示文物价值,弘扬花草、动物形象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在5月15日,长期耕耘于田野考古第一现场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左志强,为观众带来关于秦汉时期“蜀郡西工”“广汉郡工官”的最新考古成果,带领观众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战国至秦汉时期以漆器为代表的蜀郡手工业变迁历程,再次认识城市历史文化,见证秦汉时期的辉煌成都。
随后,成都博物馆艺术总监、研究馆员范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江章华等都前后登上成都博物馆“学术讲座周”的讲台,从展陈设计、考古发掘等不同领域出发,为观众带来精彩讲座。在5月17日的讲座中,江章华以专业的考古学视野和数十年深入研究为基础,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语言,全面梳理关于古蜀文明的孕育、发展、衰落的全过程,并仔细解读古蜀文明发展各阶段的文化特点,包括人群变迁、社会面貌等。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当下,人们走入博物馆之中,不光能邂逅文物之美,感受展陈之精,更能从中对历史、艺术、考古、科学等领域的无尽知识,得到更丰富、更持久的文化滋养。
本文图据成都博物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45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