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持续时间不过几十天,但影响极为深远。对于越南政府而言,更是一场不可磨灭的惨淡记忆。
我国解放军如同狂飙突进,直捣越北核心地带,一路打到了谅山军事重镇,兵锋一度直抵首都河内。战争过后,越北地带已是满目疮痍,尤其谅山地区更是如此。
解放军在撤离越南之后,黎笋前往谅山进行军事视察。看着眼前哀鸿遍野的惨景,他不由得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诗,对这场中越之战进行了自己的评价。
黎笋在视察谅山时有什么反应?写下了怎样的诗作?他对这场中越之战的感慨和评价,究竟有多大参考价值呢?
废墟赋诗
1979年3月31日,对越南领导人黎笋而言,是一个心安与痛苦交织的日子。这一天,中国解放军撤离了越南境内,屡战屡败的越军终于有了喘息之机。
可大军压境的危机过去后,黎笋不得不面临战败的惨境。越南军民无不痛悔,觉得和中国打仗是一个无比错误的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黎笋想要保住自己国内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必须得出面安抚人心。于是乎他开始了一系列视察工作,第一站就选在了军事重镇谅山。
虽然早已对越军之溃败、战场之惨烈有一定心理准备,可当真正看到满目疮痍的景象时,黎笋还是深深破防了。
可黎笋知道,哪怕心里再哀痛,面子上也要展现出积极的一面,好鼓舞士气。于是乎,他强打着精神,对坚守在战场废墟之上的越军士兵们发表了一场演讲。
在演讲中,黎笋不断夸赞越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并表示这一战其实战果显著,越南军民在中国解放军的手下保住了珍贵的前沿军事基地。
演讲进行到了尾声,黎笋甚至赋诗一首,以示对越军的高度赞扬。诗篇的最后一句讽刺意味颇浓:我军奋勇抗争,敌人被迫偃旗息鼓,怅然而归。
如果单看黎笋写的诗,这场中越之战,似乎越军是正义方。可事实却和黎笋的强行狡辩完全相反,越军从头到尾都是咎由自取,最终惨遭战败实在是情理之中。
且不说黎笋强行把解放军主动撤离说成“溃败”有多么自欺欺人,单是他在诗中扭曲战争爆发的原因,就足以令有识之士嗤之以鼻了。
黎笋诗篇的第一句话很有意思,是“从西南防线到北部边疆”。这里的两条战线,其实指的是越南侵略柬埔寨、挑衅中国的两场军事行动。
狡猾的黎笋通过舆论造势,让越南老百姓相信这场战争是正义的,相信越军进入柬埔寨的国土是为了“拯救”当地居民,骚扰我国边境是“被迫反击”的举动。
可事实上,自打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边境问题上,与越南一直秋毫无犯。甚至新中国在越法、越美两场漫长的拉锯战之中,对越南是有大恩的。
越南不断侵袭骚扰我国边境地带,是彻头彻尾的恩将仇报,人心不足蛇吞象。解放军以雷霆之势施以惩戒,有理有节。
而越南和柬埔寨之间的国土纠纷,情况则更加复杂一些。在一开始,越军确实是去拯救柬埔寨老百姓的,但很快就变了味儿。
1975年4月,柬埔寨波尔布特势力上台,进行了上百万规模的惨烈大屠杀。柬埔寨人民不堪忍受,准备推翻这一邪恶团体。
当时越南的人民领袖,是坚持共产主义正确道路的胡志明。为了帮助柬埔寨人民度过这一难关,他派出了大量越军,协助当地武装力量打击波尔布特势力。
在越军的帮助下,柬埔寨很快便从混乱的泥潭挣脱了出来。两国也就此缔结了深厚的友谊,柬埔寨人民十分感念越南的帮助,视其为大救星。
可随着黎笋的走马上任,一切都变了。黎笋政府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实行“大越南”计划,将整个中南半岛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这种修正主义思想的引领下,1978年12月25日,越军大举入侵柬埔寨,很快便强行控制了柬埔寨的首都金边。
黎笋一边实施着侵略计划,一边挟恩图报,以柬埔寨的“拯救者”自居。控制了柬埔寨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邻国老挝,甚至是我国。
越军之所以敢多线寻衅滋事,完全是因为黎笋自以为有了强大的靠山。越南当时已经和苏联签订了军事同盟协议,黎笋有恃无恐。
更何况,对法国殖民军和美国侵略军的两场胜利,已经让黎笋彻底飘了。在他看来,越军实力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完全可以支撑得起自己的野望。
中越之战
可很快,黎笋就被“教做人”了。教训她的不是别人,正是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不光解决了我国的边境问题,也拯救了柬埔寨和老挝。
黎笋在自己的诗作中,提到解放军时反复使用“侵略”、“敌寇”等字眼儿,欲盖弥彰地给我国泼脏水,不断暗示我国是不义的一方。
可事实恰好相反,我国非但从来没有觊觎过越南的一寸国土,打这场中越之战,也是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必要手段。
在1974年到1978年的五年间,越军侵扰我国边境地带次数,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两千余次之多。其中造成老百姓伤亡的,更是多达两百余次。
除了在陆地上作妖儿,越军在海域也不消停。越南的海军不断强占我国在南海区域的岛礁,甚至曾经在一年之内连占我国几十座岛。
面对越南的疯狂挑衅,一开始我国是想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可黎笋政府拒不配合。他仗着我国已经与苏联交恶,不断狐假虎威,拿苏军威胁我国。
对于黎笋“拉大旗做虎皮”的幼稚行为,邓公语重心长地表示,中越两国如果真打起来,苏联方面绝对会袖手旁观的。
后来的战场态势,充分印证了邓公的先见之明。可他老人家的真知灼见,黎笋政府根本听不进去,反而继续叫嚣。
既然和平谈判无法解决问题,邓公便干脆利落地命令解放军进行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给越南政府一些深刻教训。
自讨苦吃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共计二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奔赴越南战场,进行保家卫国的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我军可谓是摧枯拉朽。不到一周撕破越军第一道阵线,不到一个月威胁越南首都河内,直接把黎笋政府给打蒙了。
越军为什么在中越之战中兵败如山倒,一直是国际军事专家津津乐道的问题。而黎笋在自己的“挽尊”诗篇中,也提出了个人见解。
黎笋不断强调“敌强我弱”的字眼儿,意在表达我军是靠“人海战术”取胜,实际上还是越军实力更强。他选择性地忽略了,越军兵力有五十万之多,是我军的一倍有余。
事实上,越军经过法军、美军的轮番“拉练”洗礼,作战能力确实不可小觑。可越军的最大弊端是,国家总体实力支撑不起大规模持久战。
越南在艰难达成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之后,国力已经是虚弱不堪,此时政府最应该做的就是休养生息,胡志明在任时就是如此行事的。
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黎笋,却一心想着“建功立业”的计划,丝毫不顾及老百姓已经承受不起连年战争的庞大财政支出。
如果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越南上下自然可以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国家凝聚力,可对外侵略则完全不是一码事儿了。
无论黎笋政府如何扭曲舆论,老百姓对侵略别国的土地,都是提不起太大热情的。而越南的国力,又支撑不起长期军事消耗,战败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而被黎笋寄予厚望的苏联,正如邓公所料,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十分有限。而苏联方面之所以踌躇不前,是因为当时中美关系正值“升温”期间。
内患纷纷,外援失利,越军面对我军,自然是一触即溃。而我国解放军毫不恋战,果断撤离越南境内,恰恰使自己避免陷入战争泥潭。
黎笋不能理解邓公高屋建瓴的战略智慧,反而认定解放军“怕了”越军有可能的反扑行动,在诗作中将其粉饰成了越南的胜利。
如果仅仅是为了鼓舞军队斗志而嘴硬还好,关键是黎笋自己当了真。他认为中越之战越军惨败是“马失前蹄”偶然失手,战线拉长,越军定然可以反败为胜。
正是在这种不清醒思想的引领下,黎笋在越军惨败后不但没有偃旗息鼓,反而收拾残军继续挑衅我国,于是便有了之后“十年轮战”的炮火。
在整个八十年代,中越两国边境地带大战没有,小仗不断。这十年断断续续的战争,充分锻炼了我国解放军机动作战的能力,为后来的军制改革提供了案例参考。
反观越南方面,打了十年输了十年,没有收获任何军事成果,只弄得自身伤痕累累。不光如此,黎笋政府一意孤行,还让越南错过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期。
眼看着中国因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越南却多年以来备受战争创痛难以愈合,越南政府终于痛定思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时间步入九十年代,黎笋下台之后,新一任越南政府开始极力缓和与中国的关系,绵延不绝的“十年轮战”宣告了结束。
越南政府的幡然悔悟,虽然实在很晚,但总好过一条道儿走到黑。和中国恢复相对友好的关系之后,越南的国家发展终于步入了正轨。
时至今日,越南政府不断向中国“取经”实现自身发展,早已经见怪不怪了。当年黎笋装腔作势的发言和诗作,不过成为了茶余饭后的一纸笑谈。
参考资料:
1.《中越战争秘录》,金辉、张惠生编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0年
2.中越边境战争:原因探析与中方收益评估(《战略决策研究》2015年02期)
3.关于中越两国历史上的战争问题(《学术论坛》1983年04期)
4.越南战争后期中越关系的演变(《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03期)
5.中越战争:撤军真相(《领导文萃》2010年05期)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