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甚至更多年以前,提起新东方大家能想到的几乎都是俞敏洪:一个长相敦厚老实,极为孝顺母亲却又白手起家的儒雅富商。
而后想到的可能是因为《中国合伙人》而将三驾马车故事呈现出来的创业伙伴王强和徐小平。
当然大家也会间或想起在新东方任教的名师却又屡次创业失败负债累累直播带货还债并且能说几小时单口相声又因为大中小杯而打自己脸的罗永浩。
但在大家认知里,新东方等于俞敏洪,俞敏洪等于新东方。
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直播经济的璀璨,董宇辉爆火出圈以后,似乎老俞就要让让步了。
大众认知里更多人知晓地是董宇辉,从两者多平台粉丝量的差距就可以窥探谁的知名度更响,谁的受欢迎程度更甚,谁更被广大网友所青睐。
老俞和董宇辉的湖北行或许彻底伤了老俞的自尊心。彼时两人同框,观众的鲜花、掌声、尖叫似乎只冲着董宇辉而来。
老俞在旁边沦为了陪衬,连送礼物都没有自己的份,拍照也只能站在角落感受着落寞与心灵的重击:究竟谁才是新东方的创始人,谁才是话事人,谁才是那个最应该被网友关注包围的人。
自此心中便有了魔镜,时常询问谁才是那个最受欢迎的人?必须是老俞,也只能是老俞。
可魔镜却坦诚地告诉了老俞,董宇辉才是那个最受欢迎的人,不信你看河南行、海南行、香港行。没有了老俞的人脉,董宇辉却能接触到更多以前可望而不可即的行业精英人物。摆脱了那个只访问学者作家的阶段,现如今接触的有中国航天的专家、香港的霍启刚先生等。
老俞砸了魔镜,选择了去西藏净化心灵。出发时的想法是美好的,或许老俞也在告诉自己该放下了。
可走着走着,老俞感受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着西藏人民对他的热情款待,顿时又豪情万丈,感觉自己还能行,还没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阶段。很多人都会有的高原反应在老俞这里却翻不起任何风浪。老俞和藏区的人民载歌载舞好不热闹,同时更加感觉到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信心再次膨胀,老俞又开始了证明自己的漫长之路。你董宇辉不是丈母娘众多么?大不了老俞各个击破,采取类似“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和西藏、兰州等地签订文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有一种“走董宇辉的路,让董宇辉无路可走”的架势。
老俞是不会让步的,这是他的精神,也是他成功的因素。过去信息不透明时代,老俞解决了他的北大同学并且收获了好名声。
可老俞可能不知道互联网的作用,现在老俞一言一行都被数千万网友盯着。以前老俞只用对付两个合伙人就好了。现在局势已经大变,不是对付董宇辉,而是和董宇辉背后千千万万的丈母娘作斗争。
恐怕老俞是真切明白了什么叫有力无处使,什么叫做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无力感。
老俞这种斗志遇到了这个时代其实就是方向错了。
老俞的斗志很可贵,值得很多人学习。老俞给人一种坚韧不拔不服输的劲头,老俞能直到现在还能屹立不倒的企业家,肯定不止有一把刷子。
在晚年遇到董宇辉本来是多么值得窃喜的机会啊。本可以稳坐钓鱼台,享受鲜花与掌声。可老俞却忍受不了新东方成为别人的。骨子里的家族企业管理传统思维模式彻底将老俞整得有点魔怔了。
这个董宇辉是必须处之而后快,不能给竞争对手,也不能给他在新东方实质的权力。所以董宇辉一度成为新东方对外宣传的吉祥物。至于内部,董宇辉这三个字则是屏蔽词,谈之唯恐避之不及。
时代对老俞不薄,那个出国热的时候,老俞做教培恰好踩准了时代的脉搏,混的风生水起。双减政策下来的时候,老俞才吃了一年的苦,就遇到了才华横溢又善良共情董宇辉的横空出世,让他挣得盆满钵满。
然而董宇辉的热度太高了,高到了让老俞都有点魔怔了,这怎么只知道董宇辉而不知道老俞了呢?难道30年商海沉浮的老帅还比不过一个才30岁年龄的读书人?
不断去辉,脾胃相投的老孙成了老俞最好用的打工人,即便去辉化动作粗暴,老俞也并未苛责,而是一句老孙做事情还不够圆润。
为了应对网上的舆论,迫不得已免除了老孙的CEO职位,却仍然让老孙做顾问留在某选,继续发挥着CEO的职能。不然老俞这西藏行20天,回来后又消失了12天。这么久的某选怎么可能无人管理呢?
只是老俞可能要失望了,老孙的格局比老俞还要小,企业在他的手上能发展得好才是不切实际。
就目前来看,真正有格局、会管理的在新东方这个架构之下,非董宇辉莫属。
董宇辉的管理哲学是为消费者服务,为员工服务。
老孙曾公然定调董宇辉不适合管理。可与辉同行成立三个月以来,就做出了斐然的成绩。
他的与辉同行员工福利多多,可以自由排班,可以拿样品回家,可以时不时放假出去团建。正所谓充分休息后才能更具备战斗力。
他们的战斗力大家已经看到了,经常在带货榜榜首的位置。很多人眼红也眼红不来,毕竟他们的领导是为员工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董宇辉。
老俞其实要学会放手,学会享受生活了。这样的董宇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老俞却想着公司要摆脱董宇辉的影响。
真的是“NO ZUO NO DIE”。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4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