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后到1978年这个历史阶段,我们用短短的30年走完了西方300年的路。
能这么定义建国后30年工业化进程的专家,目前来看卢麒元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
1978年之前中国完成了工业化,而且是做得最好的。卢麒元指出,不会有人做得更好了。
在绝大数人眼里,这是一个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甚至严重不足的这个社会周期,卢麒元是基于什么得出这30年走完了西方300年的路呢?
西方300年的路,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工业化之路。它包含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时期等阶段。
工业化其实是一个过程,并不是结果。所以现代人定义的工业化,其跨度应该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延续至今的。
而工业化还将继续延续,就如工业4.0的提出,实际上就是另一个阶段和高度的工业化。它是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的推动下,工业生产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方向迈进的又一个阶段。
那么卢麒元说建国30年就完成了工业化,是不是以工业化的基本特征为论据呢?
百度百科这样定义工业化: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所以,从以上可以归结出代表工业化的三个条件:
一是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
二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
三是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也就是说城镇化率很高。
而在1978年前中国的现状是什么呢?
第一,中国有8亿农民,农村人口占比是87.5%。
第二,城市与农村人口流动严重受限。
为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1958年又全面实施了户籍制度,将人口分成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人员进城打工需要各级审批和证明,实际上很难获得在城市定居和工作的资格。
第三,因为工业化程度不足,城市人口就业机会少,所以开始转头向农村流动,于是有了10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逆向流动。
所以,无论怎么看,在建国后的30年里,其实工业化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不知道卢先生是从哪些方面得出结论,界定了那30年完成了西方300年的工业化道路。
事实上,无论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社会结构变化的各个方面来看,那30年与西方工业化差距太大了。
穷困是那段历史时期的固有标记,在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那些年,其实是遑论工业化的。
在那个时期,西方的工业化是什么样呢?二者根本无法比对。
工业化的表现特征其实很明确:
1. 是以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主导,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2. 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技术变革阶段。
那时,大片的农村地区还是以煤油灯为主要照明,所以根本无从谈电气化和自动化。
3.农业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4. 经济增长模式转向了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
5. 更有特定表现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化进程加速。
6. 工业化的结果是带来消费模式的变化,生活品质显著提高,消费从满足基本需求向追求个性化和高品质化转变。
而那个时期还是以能吃饱作为最大追求,缺衣少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社会现状根本不符合工业化进程的代表性特征,所以何谈工业化呢?
卢先生说,前三十年完成了工业化,后来的改开是完成资本化工作。
而且,卢先生还将改革开放这样来定义:改革是引入社会资本,开放是引入金融资本。
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改开的重要标志是农业改革和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涉及了经济、政治、社会的多领域,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系统性变革过程。
应该说,78年以后,中国才算是进入了工业化阶段,才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得到提升,才让农村人口的流动通畅起来,才有了城市化的过程,国民也才能够吃饱穿暖了,消费也能满足基本需求。
卢先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看多了他的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言论后,却发现他的很多论点其实都犯了基础的或者是常识性错误。
除了这个关于30年工业化的问题,他还有其他的言论表述得前后矛盾,很多的概念性错误常令人不解。
甚至,论据和论点并无勾连,往往南辕北辙,让人一头雾水。
所以,我们在听某些专家的观点和言论时,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不应该偏信某一家的言论。对于某些专家的个人观点或言论时,如果理解不了,蛮可以自己通过查询寻找答案。
这或许也算是一个自我解放和独立思考的过程。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3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