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3日,北京正值盛夏,天气显得有些炎热,大街上的人们也颇为躁动不安。
可北京复兴医院的气氛,却在这天一反常态地沉静冷峻。
从下午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前来医院的太平间,跟一具静静沉睡的遗体告别。
而他们要告别的这具遗体,更是不简单,他正是“四人帮”里最年轻的成员,王洪文。
王洪文离世至今已经三十载有余,却始终没有“入土为安”。
那么,王洪文的骨灰为何始终没有下葬?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初露锋芒
1935年,王洪文出生在吉林长春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作为家中的长子,早早跟父亲一起,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生活的重担。
彼时的东北正处在战火和混乱中,先是抗日战争,又是解放战争,不少人的生活朝不保夕。
而王洪文的父亲是个老实人,他对儿女的希望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能够平平安安地活着。
可王洪文却不这么觉得,早熟的他天生一副瘦高个,思维敏捷且头脑灵活。
他无比渴望出人头地,充满争强好胜的野心。
于是他选择了一条最方便快捷,但同时也有着极大风险的道路,那就是参军入伍。
1950年,15岁的王洪文,成为了一名解放军、
而好巧不巧,此时朝鲜战争爆发了,王洪文所在的部队是27军80师,于是参军没多久的王洪文,便跟着大部队进入了朝鲜。
不得不说,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稍不留神就有生命危险。
王洪文虽然有投机的心理,但是遇到考验和机会,倒也能展现出英勇无畏的一面。
他毛遂自荐担任了通讯员,穿梭于不同的阵地之间,给首长传递情报。
几年历练下来,倒也建立了一些功勋和业绩。
所以仅仅过了一年,他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他所在连队最早入党的几人之一。
到了1952年,王洪文跟随部队休整回国。
因为在朝鲜战争的战场上表现出色,还被提拔为了副排级的“预备军官”,算是成功提干了。
只不过,王洪文的军旅生涯,也就到此为止。
在三年服役期满后,因为干部的身份,王洪文得以在军队中又干了三年。
到了1956年,眼见在军队继续攀升无望,王洪文果断选择了退役。
出于王洪文一直以来还算出色的表现,王洪文被组织上安排到了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在最开始得到消息,自己只是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时,王洪文是比较不满的。
他觉得自己在朝鲜战场出生入死,应该混上一个领导岗位当一当,现在只是让自己做工人,很明显属于“大材小用”。
不过“形势比人强”,现状就是如此,以王洪文的精明程度,他也知道自己只能蛰伏,等待时机,而不能强出头。
因此在这个阶段里,王洪文在白天认真工作之余,一边参加夜校积极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还跟一个叫做崔根娣的同事结了婚。
这就让王洪文在同事之间有了不错的口碑,毕竟工作上和家庭上,他都显得很认真负责。
况且王洪文身上还有“退伍军人”和“党员”,这两重身份“保驾护航”,同时也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积极追求进步。
所以到了1964年,王洪文就被厂里的领导调到了保卫科,担任了一名保卫干事。
这时候王洪文马上就要三十岁了,对比他的出身来说,他也算成功完成了“逆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换作是普通人,从农家子弟到国企大厂干部,怎么想也应该心满意足了。
但是王洪文却不这么觉得,他觉得自己获得的东西还不够,他还想接着向上爬。
而冥冥之中,也真让他撞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也拥有了特殊的机会。
野心勃勃
转眼间两年过去,时间到了1966年,新中国进入了一段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国内的秩序是混乱的,一大批人出于个人的目的或者情绪,开始对主流社会进行攻击。
而王洪文敏锐觉察到,似乎自己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实现人生的进一步跨越。
于是他在自己所在的工厂里,张贴大字报,数落工厂党委领导们的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和问题,比如不够民主、管理粗暴等等。
平心而论,他说的这些东西,确实存在,但是远没有他在大字报上描绘的这么严重。
在这方面,他确实非常危言耸听且夸大其词。
可那本就是个动荡的时代,无数人的革命热情被一波接一波的事件点燃,最终扩大到没有人能控制其方向的程度。
而王洪文恰好以一个“敢说话”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自然而然会迎来无数拥趸。
很快,连党委都无法阻止工人们对于王洪文的支持和信任。
王洪文发现了工人们对他的崇拜和信任后,也果断抓住了这个机会。
手底下有了人,自己也有了号召力,王洪文不可一世了起来,带着工人们冲击了上海各个重要的政府机关。
并且还制造了“安亭事件”,以此来威胁上海市委,迫使上海市委接受他想要获得权力和地位的条件。
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王洪文在上海可谓是“风头无量”,从一个小小的工厂保安干事,一路做到了上海市委的书记之一。
谁敢对王洪文有任何不满,他马上会用尽各种手段打击报复。
至于这中间的打、砸、抢、烧会伤害多少人,他并不在乎,只要自己能获得地位就好。
到了1969年,王洪文终于成为了人大代表,随后还被调入了北京。
此时的王洪文,人生即将攀上新的高峰,但很快,也就从高峰坠落下来。
政治新星
其实最开始进入北京的时候,王洪文是风头无量的“政治新星”,就连毛主席也对王洪文寄予厚望。
因为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年逾耄耋,他也在为国家思考今后的路线。
而众所周知,毛主席是很欣赏年轻人的,曾经说过:“年轻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
而王洪文此时也不过三十多岁,刚好是毛主席眼中青年领导班子的好人选。
而且此时的毛主席,还不清楚王洪文在上海所做的出格事情,看到他坚定的信念以及过人的才干,一度对未来他的成就,抱有极大的期待。
于是在1973年,王洪文被当选中央委员,并且进入了军委,属于党、政、军都有涉猎的人物。
可很快,王洪文就暴露了自己身上的问题。
比如嘴里说着“为人民服务”,可自己在北京却享受奢侈生活,吃着特供的美食,喝着洋酒,还住着小单间。
平时处理政治事宜,也总是简单粗暴,根本不肯沉下心来去做事。
更要命的是,王洪文跟江青勾勾搭搭,试图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来对稳定国家秩序的老干部和老革命们进行冲击。
这些行为,自然瞒不住毛主席的眼睛。
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毛主席最开始还经常对王洪文进行劝说,希望他能够改正自己的问题,积极跟老干部们学习和配合,成为未来肩负起国家重点的希望。
可王洪文此时已经膨胀到了极点,又怎么会将毛主席的劝说听进去呢?
他经常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答应得好好的,回头却变本加厉地揽权。
逐渐的,毛主席开始对王洪文失望。
但此时毛主席的身体却越来越不好了,他不免会有担心,一旦自己离去,谁还能约束王洪文,谁又能避免他以及他所在的“四人帮”,将国家带到危险的境地?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最终决定,将未来导正国家的重担,交托在叶剑英元帅的手中。
转眼间到了1976年,毛主席光辉的一生,也将落下帷幕。
中央的领导班子成员,一批接一批,前来看望毛主席。
虽然体力几近不支,但毛主席还是强撑着病体,向大家交代着今后的安排。
令人唏嘘的是,毛主席一句也没提到自己个人和家人的事情,全是在叙述对于国家的安排。
直到叶剑英元帅进来,毛主席让其他人先离开,单独留下了叶帅。
毛主席默默看了看叶帅,简单叮嘱了几句话,叶帅重重点了点头。
虽然毛主席迫于身体原因,没有详细说明是什么,但叶帅凭借多年的革命友谊和默契,已然明白了毛主席的安排。
而此时的王洪文以及“四人帮”的其他几人,还在做着春秋大梦。
只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他们万万想不到,叶帅以及中央的老干部,早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只等着权欲熏心的他们上钩。
叶剑英
罪有应得
时间到了10月6日,国庆节过后5天,王洪文接到了通知,来到中南海的怀仁堂开会。
刚踏入怀仁堂的大门,提前布置好的警卫,立刻堵住了大门。
王洪文一瞬间感觉到大事不妙,随即华国锋便宣布了党中央对于王洪文的抓捕决定,批评他一直拉帮结派、阴谋夺权,辜负了党和国家的信任,也违背了党纪国法。
可王洪文此时却没有认罪伏法,反而大吼一声,试图扑向在场的叶帅。
他满以为自己作此“殊死一搏”,还有翻盘的可能。
只不过,还没等他有所动作,周围的警卫就死死将其按倒在地,避免他采取下一步危险举动。
就这样,曾经“风头无量”,在特殊年代名噪一时的王洪文,他的政治生命彻底结束。
等待着他的,则是对于他罪行的审判。
在最开始的审判中,王洪文还打算负隅顽抗,拒不认罪,甚至搬出来毛主席为自己辩护,声称自己的很多行为“得到了主席的支持”。
但当人证和物证被拿到他的眼前,白纸黑字的证言和信件就在这里,王洪文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只得老老实实认罪伏法。
但此时他还对自己的未来抱有幻想,觉得自己曾经“立下过一些功劳”,或许能够被轻判或者被饶恕。
一直到了判决结果下达,王洪文得知了自己被永远开除党籍,并且剥夺一切职务和政治权利,判处无期徒刑。
在得知了判决结果的那一瞬间,王洪文像是老了十几岁一样,面色晦暗,死气沉沉。
他明白自己的余生,都将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了。
在随后的数年时间中,王洪文在监狱中一直浑浑噩噩。
或许是因为他的心态常年不佳,身体健康也越发不容乐观,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寿命。
于是在1992年,王洪文正式被宣判的十一年后,王洪文因为肝病离世,年仅57岁。
临终前,王洪文对自己的女儿留下遗言,自己的骨灰不必下葬。
因为下葬之后,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或许会引来有心人的炒作。
而这种炒作,也可能带来新一波的政治动荡和风波,自己已经是一个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过错误的罪人,不希望自己离世后,还给国家添麻烦。
因此时隔三十年,王洪文的骨灰也一直没有埋葬,他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墓地。
也许这是王洪文对自己一生所作所为,最深刻的反省吧!
参考资料:
《王洪文的升沉》李逊
《活捉“四人帮”全程纪实》纪希晨
《百年潮》李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