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在博物馆里上课,周围是那些古老的发明和文物,感觉就像是和历史对话,这种感觉太神奇了!”在成都博物馆留言簿中,有着这样一段文字,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书写者的兴奋和惊喜之情。
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又将到来。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如今,在成都博物馆中,就可以看到对这一主题的生动诠释。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成都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精彩活动,在探索文化传承路径的同时,用创新课堂的实践未来教育新方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作出了有效探索。
博物馆化身“大课堂”
美术课、语文课等接连上演
美术课上,以陶俑的形象来设计卡通人物形象;语文课上,开启对蜀锦、交子、陶俑等文物知识的探索;历史课上,以成都漆器为焦点,让学生了解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感悟工匠精神的传承;地理课上,以“水润天府”为主题,围绕都江堰工程,带领学生探究成都平原与水的密切关系,以及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成都博物馆精心策划了系列馆校合作课程,与多家学校联手,重磅推出“我的课堂在博物馆”系列馆校合作课程,“博物馆里的自然课·来一场环球自然之旅”馆校合作课程,“锦城丝管乐纷纷”民乐快闪活动,从物理到历史和地理,从美术到语文和生物,跨学科的课程在不同展区进行,博物馆的优质文物资源与多门学科完美结合,同学们得以在真实的文物环境中探索,拥有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其中,以“古音蓉韵”为主题的课堂,就以“五代伎乐俑”为讲述对象,从“声音”入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以物理学原理探究伎乐演奏的发声原理,并对学生仿制的乐器进行调音。
“其实教育一直是博物馆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而加强馆校合作无疑是实现这一职能的有效途径。”作为本次馆校综合实践课程的策划人,成都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冉静坦言,今年博物馆特别与学校建立了联系,共同推出了一项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博物馆教育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发挥“博物馆是所大学校”功能
细看2024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不难看出,其关键词为“研究”与“教育”。如何创新转化当下前沿的研究成果,为大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教育资源是博物馆公众服务的使命课题。
于是,除了馆校合作系列,成都博物馆还推出了如“神奇的动物在哪里”展厅英文课程、“周末儿童博物馆·成博带你游成都”“博物致知·灯影伴行,皮影戏特别展演”等活动,激发儿童对博物馆的兴趣,培养孩子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
“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们的学术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更多更新鲜的活力。”成都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余靖说。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发展的基石,是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核心力量。于是,自5月14日开始,成都博物馆开启了“学术讲座周”,连续5天,每天一场学术讲座。从文物研究到文明阐释、从考古发现到展厅美学,讲座带来考古大咖和文博青年学者的前沿研究成果。其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从花草动物说唐朝,孙华教授将谈到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及四川的贡献……
5位学术大咖的讲座如一场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将历史的碎片与现代的思考紧密相连。这些讲座不仅为公众提供了深入理解历史的机会,也为学术界与大众的交流搭建了桥梁,展现了博物馆在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方面的重要角色。
图据成都博物馆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3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