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逐渐变得跟机器人一样, 渐渐失去生活的气息

恨山说商业2024-05-16 17:32:45  69

前言:我深知,许多朋友会认为,我这般言说,如同那“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一样,脱离了普通劳动者的实际。确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劳动是获得收入的唯一途径。然而,我写下这些文字,并非为了忽视这一现实,而是希望传递一个信息:正因为生活的艰辛和压力,我们更应积极寻求改变。学习和掌握更多技能,便是我们对抗生活重压、追求更好未来的有力武器。愿我们都能通过学习和提升,让自己从机器重新变回人,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这个话题实际上颇为微妙,但当我亲身体验了连续六天的高强度工作后,我深感有探讨的必要。我每天早晨7点就得开始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8点30分便投身于繁忙的工作中,直到晚上19点30分,有时甚至要延续到20点30分(中午仅有一个小时的午餐和休息时间)。之后,我还要开车一小时回家,草草吃几口饭就得立刻休息,为第二天的工作储备能量。每天,我几乎要花费14个小时在工作或其准备上。虽然每月的薪水看似不菲,但若细算到每小时的薪酬,却显得相当微薄。

我在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每天起早贪黑,生活仿佛被工作所淹没,然而,这种勤劳并未带来预期的财富积累。不仅是我,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身心的双重疲惫。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的生活如此疲惫不堪呢?

一、全民负债的重压

房贷和车贷已成为当代人主要的负债来源。但不要误会,这跟提升生活品质无关。在日益扩张的城市中,通勤距离不断增长,这使得贷款购车成为了许多人的必要选择;同时,为了确保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家长们也不得不将相当一部分收入投入到房产购置中。全民负债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我国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高达38.17万亿,2亿多房奴平均每人肩负着19.5万的房贷。更广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债务已达14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90后成为了这一负债大潮中的主力军。尽管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指出,到2023年6月末,我国住户存款余额为131.9万亿元,人均存款理论上达到了9.42万元,然而,在贫富差距悬殊的现实中,这种平均数并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人的经济状况。我相信每个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都有清晰的认知。

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许多人被迫忍受企业的违反劳动法方式的过度压榨。用无偿投入更多的工作时间的方式来换取偿还贷款和维持生活的机会。这导致许多人被工作牢牢捆绑,无法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去体验和享受生活的其他方面。

二、全社会的内卷

内卷现象已经悄然席卷每一个角落。这不是什么新奇的词汇,而是对我们深陷的竞争状态的直白描述。在资源看似丰富却实则有限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像是被上了发条,不断地加速运转,只为争夺那一份或许并不丰厚的回报。

当所有人都为了同一目标而过度努力,形成一种恶性竞争时,真正的赢家其实并不多,而换来的更多的是产能过剩。而大多数人只是在这场无休止的追逐中耗尽了心血,却未必能换来期望的结果。

内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错配和过度竞争。它让人们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越来越忽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身体健康。人们为了所谓的被媒体宣贯的“奋斗”与“成功”而牺牲太多,却忘记了生活的本质应该是享受和平衡。

三、社会对成功的过高期望

在当下,成功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价值。为了追求这种所谓的成功,人们竭尽全力地工作,却往往忽视了生活的真谛。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不断散播焦虑,鼓吹奋斗精神和狼性文化。这种过高的期望和扭曲的成功观成功的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狼性起来,但是却失去了人性。

人为什么非要逆自然的去变成狼?如果狼优于人,那为什么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是人而非狼?

四、技术进步带来的快节奏生活

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加速了生活的节奏。智能手机、电子邮件等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工作事务。对,没有及时回复信息就是罚单,哪怕是在所谓的休息时间。这种便利性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工作压力,让生活与工作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结语:

在这个“快”字当头的时代,我们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不断加速前行。什么都要快,工作要快,生活要快,甚至连思考和放松都变得匆忙而短暂。这种对“快”的极致追求,让我们陷入了疲惫的漩涡。

“快”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是心灵上的压迫。我们为了跟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忽略与家人朋友的相处,甚至放弃了个人的兴趣和梦想。然而,这种快速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反而让我们感到更加迷茫和空虚。

这个问题其实没办法从社会层面上去解决。因为几乎90%的人没有财产性收入,劳动付出换取收入是唯一的经济来源。所以这种疲惫的低质量内卷还会继续下去。而大部分企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挺欢迎这种“压榨不还手,被骂不还口”的低成本社畜的。

不过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放慢脚步,开始尝试找回生活的平衡。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30089.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