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28日报道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3月25日刊登题为《东亚不能依赖印太经济框架》的文章。文章摘编如下:
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涵盖了从北美到非洲海岸的广袤区域,但它的名称中缺少了中间的部分:“亚洲”,而东亚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从太平洋延伸到南亚。
“印太”最初是一个海上安全概念,迄今为止,为“印太”理念打造经济基础的努力是失败的。
2017年,唐纳德·特朗普担任总统的第一天,美国就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019年,印度总理莫迪在最后一刻让印度退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印度对地区经济的参与到此为止。
与此同时,中印之间的贸易继续快速增长,这是互补性和经济引力的强大力量的结果。尽管不对等,但两国目前的年贸易额达到1400亿美元,中国的零部件、中间产品和机械是印度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在复杂的中印关系中,制定一些政策架构有助于管理风险和避免摩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本可以做到这一点,让更多国家参与进来。但印度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关上了大门,不过,其成员国仍随时准备与印度接触。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最终在美国缺席的情况下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形式达成。
随着拜登政府上台,美国的努力转向“印太经济框架”(IPEF)。过去两年,大量资源被用于“印太经济框架”的谈判。该协议被宣传为一项现代协议,旨在应对美国合作伙伴在经历新冠疫情后面临的经济挑战。大多数“印太经济框架”成员深化了与美国的贸易和投资,但它们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甚至更多。
美国通过“印太经济框架”所能提供的,从一开始就是有限的。“美国优先”的方针通过拜登的中产阶级贸易政策得以确立,庞大的美国经济不愿就市场准入进行谈判。欠发达的“印太经济框架”成员国可以获得一些资金,但几乎没有动力做出开放贸易的承诺。
让美国继续参与地区经济对亚洲有很大好处。在这个时候,一个不具约束力的“印太经济框架”是保持华盛顿参与的唯一途径。但现在,美国国内政治的动态甚至威胁到了这一努力。
不具约束力的经济协定未必是一种糟糕的推进方式。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以及其他论坛和框架,都是建立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的,这是政策逐步取得进展所必需的。这是一种在亚洲受到青睐的方法,因为该地区的多样性,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建立对政策变化的信任和信心。这是一种可以用来鼓励协调一致的单边行动,以实现共同的政策目标的方法——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以自己循序渐进的速度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并通过共同努力获得更多的好处。
比经济合作方式更重要的是承诺开放和合作的过程。这就是该地区经济体通过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进程所取得的成果,包括东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东盟的接触。
由于印度和美国不愿承诺经济开放,“印太经济框架”的想法注定会失去活力。而通过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充满活力来捍卫开放的区域经济的重任必将落在东亚肩上。(编译/许燕红)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