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季,为了表彰那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重要贡献的将领们,我军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大授衔。这次授衔的主要依据是资历、职务和战功,此外还要考虑到山头平衡的因素。以此为标准,一共产生了一千多名开国将帅。其中一野有三位将领的军衔都授高了,他们分别是谁?各自高授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解放战争战争时期,各大野战军当中,一野的条件最苦。当初西北野战军成立的时候,只有两万多人。东北民主联军成立时却有十多万人,而且都是来自各个抗日根据地的精兵强将。二野、三野、华北野战军成立的时候兵力也都比一野多出不少。一野兵力最少,面对的对手却很强大,除了胡宗南率领的精锐中央军之外,还有马家军彪悍的骑兵。
而且西北黄土高原地瘠民贫,物产有限,无法供养太多的部队,这就导致一野的兵力始终扩充不上来。后来华北野战军的两个兵团调到一野后,彭德怀手中的兵力才充裕了许多。大授衔的时候,条件最苦的一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偿,共有三位将领的军衔都被拔高了一级。
杨秀山本应授少将,最后成了中将。杨秀山15岁就参加了革命,16岁加入红军队伍,红军时期的最高职务是师副政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进入八路军120师任职,最高职务是旅副政委;抗战胜利后,杨秀山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最高职务是副军长。新中国成立后,杨秀山进入军事院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大授衔的时候,杨秀山担任军事师范学校的校长,这是一个副军级的职务。1952年定级的时候,他的军队级别也是副军级。55年大授衔的时候,副军级可授少将,也可以授大校。西南军区给杨秀山上报的军衔为少将。当时贺龙负责西南军区的评衔工作,他看到杨秀山拟授少将后认为低了,就向评衔小组提议,建议杨秀山授中将。
按理说副军级授少将没有问题,那么贺龙为何要建议把杨秀山的军衔提一级呢?这是因为他在红军时期的战功太大了,受的伤也太多了。板栗园战斗中,时任团政委的杨秀山率部攻坚,为部队获胜立下头功。战斗中他的右腿被敌人的炮弹碎片击中,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只取出了一块较大的弹片,还有14块小弹片无法取出,伴随了他一生。
长征途中,红二六军团在六甲和敌军激战,时任红18团政委的杨秀山奉命断后打阻击。激战中他的头部负了重伤,只取出了一块大弹片,还有7块小弹片无法取出,之后他一直饱受头疼的折磨。新中国成立后,杨秀山身上还有21块弹片无法取出,他也因此被民政部评为二等乙级残疾。
多次在红军时期立下大功,并为革命身负重伤。这些伤势在八路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反复发作,他不得不离开前线休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战功和职务升迁。考虑到这些因素,贺龙认为杨秀山应该授中将。但中将的名额是有数的,杨秀山的军衔升一级,就该有人降一级。
最终贺龙在西南军区上报的中将名单中划掉了金如柏,他由中将改授少将。杨秀山由少将改授中将,并出任训总军校部副部长,军队级别也由副军级提升为正军级。大授衔的时候,杨秀山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获得了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贺炳炎本应授中将,最后成了上将。贺炳炎16岁参加红军队伍,长期跟随贺龙征战,是红二方面军中最能打硬仗的将领之一。红军时期他的最高职务是红5师的师长,八路军时期他的最高职务是358旅的副旅长,解放战争中他的最高职务是一野第一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西南军区副司令。
1952年定级的时候,贺炳炎被定为准兵团级。大授衔的时候,准兵团级基本上都是中将,贺炳炎本来也被拟授中将。1955年8月2日,彭德怀向毛主席上报拟授少将以上将领名单,其中上将56人。毛主席认为名额有点多了,决定再减少两人。徐立清主动申请降衔,由上将变成了中将。
当时贺龙的外甥女婿廖汉生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在拟授上将的名单当中,贺龙得知上将名额需要削减后,就把他给划掉了。这样一来,红二军团当中就没有上将的代表了。红二军团在红二方面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军时期在湘鄂西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能没有上将。最后贺炳炎作为红二军团的代表由中将改授上将,他也成了唯一的一名准兵团级上将。
许光达本应授上将,最后成了大将。红军时期许光达的最高职务是师长,1932年他在战斗中负伤,由于伤势较重,后来被送往苏联医治,1937年冬天才回国,因此缺席了红军的许多重要战役战斗和长征。八路军时期他的最高职务是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解放战争中他的最高职务是一野第2兵团司令。
1952年定级的时候,许光达被定为正兵团级。大授衔的时候,正兵团级基本上都是上将。但考虑到山头平衡因素,红二方面军不能没有大将。当时萧克、王震和许光达都入选了15人拟授大将的名单。后来毛主席决定大将名额由15人减少至10人。萧克和王震最后都成了上将。许光达作为红二军团、120师和一野的代表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