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寒微,父母早亡,只是一个走街串巷的普通卖货郎。
他没当过兵,没上前线打过仗,却因为一次义举,而被载入我军军史。
1934年,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率领中国工农红25军全体将士,抵达河南卢氏县汤河一带,准备进入陕南商洛。
不料,蒋介石早已命令国民党各路人马,设下了天罗地网,随时出击。前方入陕关口--五里川、朱阳关易守难攻,已派重兵布防。后方数万“追剿队”已从栾川镇出动,相距红25军仅有几十公里,不出几日就能追上。
豫西各路军阀和民团武装组织,则是暗中窥探,通风报信,蠢蠢欲动。
此时,红25军仅仅3000余人,如果强行进攻与敌人硬拼的话,无论是武器装备、人数等都处于明显劣势,必败无疑。况且,一旦敌军火速前来增援,红25军那时更寡不敌众,无法脱身,甚至发生全军覆没的惨剧。
该怎么办呢?军长程子华焦急万分,连忙召集大伙儿开会商议。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还不能硬拼,那只能“绕”了。大家的意见出奇一致,认为唯一出路是派侦察员去寻找一条偏僻小道,绕过前面的五里川和朱阳关。或者是请当地的山民当向导,带着部队绕过去,从而突破敌人的封锁。
三天后,部队派出去的数名侦察队员,却一个个垂头丧气回来报告了。
太难了!卢氏老百姓根本就不相信当兵的,别说是带路了,连问路都懒得搭理。
原来,当地匪患猖獗,多数人都投靠了土匪武装,加上地处山区,信息封闭,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人们对于红军还并不了解,并存有疑虑,当然不想惹祸上身。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手枪团侦察员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挑着货担的年轻小伙子。程子华眼前一亮,主动走上前找小伙子攀谈,一问老家哪里?嚯!还是山西老乡。
原来,小伙子叫陈廷贤,山西晋城人,12岁时父母过世了,只能跟着乡亲们外出谋生,自食其力。
以前在盐井干活,流落全国各地。现在在卢氏县城一家蛋糕店当学徒,负责挑着货担走街串巷卖糕点,这十里八乡的大小道路,没有不熟悉的,愿意来给红军带路。
程子华心里感激,握着陈廷贤满是伤痕的手,说:“小老乡,那就辛苦你了。”
陈廷贤笑着回道:“不辛苦,你们跟着我走就行了。”
程子华很快下达命令,手枪团负责迷惑敌人,前往五里川一带张贴标语,故意虚张声势,造成部队要马上突围的错觉,完事后与主力部队会合。
主力部队跟着陈廷贤走山间小路,绕过五里川、朱明关的敌军,直接进入陕西地界。
多年以后,老年的陈廷贤卧病在床,军史研究员上门来采访,说到这一段的时候,忍不住问道:“别人都避之不及,你为什么愿意给红军带路呢?”
陈廷贤并没有说太多感慨激昂的场面话,只简单回忆了一件小事。
“那天,我在青山集市上卖糕点,看到对面一个当兵的买粮食,最后竟然付钱了。天哪!这么多年我在卢氏县卖东西,还是头一次看到这样的事情。
后来,那个当兵的问我,该怎么绕道去陕西,于是我就多回答了几句,才得知他是红军。当时我心里就想:原来外面的传言是真的,红军才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队伍!
所以,最后他让我帮忙带路去陕西的时候,我几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12月5日凌晨,陈廷贤带着红25军将士出发了,从叫河沿着山间小路,翻越峡谷,向西挺进。
第二天,部队经过一路跋涉,翻山越岭,翻过百盘岭险关,就见到了前面的龙驹寨。
这个寨子位置偏僻,只有几十个保安队员驻守,并且毫无纪律性可言,每天以打牌、喝酒、寻欢作乐作为主要消遣方式,基本上没有战斗力。
他们发现红二十五军突然“从天而降”,立刻吓破了胆,胡乱开了几枪,稍作抵抗,就集体举手投降了。
将士们稍作歇息,继续从黑沟前行,经双槐树香山庙,沿着官坡山林隐蔽前行,然后抵达了兰草。
12月8日,红25军彻底脱离了国民党部队的“铁桶阵”,顺利抵达了陕豫交界的著名要隘“铁索关”,拿下这里就能进入陕西了。
铁索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却也挡不住红25军将士们的突袭。
负责驻守铁索关的是当地民团,大约有一百多号人,同样纪律松懈,平时欺负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还行,真遇上正规军来攻打,马上就现了原形。
听到红军冲锋号响起,他们赶紧抖抖索索举枪还击,哪禁得住红军将士们的突然袭击,坚持不到三十分钟,纷纷弃械投降,或是逃进山林。
就这样,陈廷贤肩挑着担子,负责在前面指路,绕了几百多里各种高山峡谷,历时三天三夜,最后把红25军全体将士带出了敌人包围圈。
红25军将士不仅没损兵折将,顺便还缴获了一批军需物资,人人都对陈廷贤充满了感激之情。
离别之际,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等军领导都来与陈廷贤道别。吴焕先特意拿来200块大洋,递给陈廷贤,并表示这是带路的酬劳。陈廷贤却连连摆手,表示带路不是为了酬劳,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双手一再推让,坚决不肯收。
程子华见状,连忙郑重交给陈廷贤一张纸条,上面盖有自己与政委联名的红印章。然后拍着陈廷贤肩膀说:“小老乡,从今天起,你就是我们共产党的人了!是我们红军的人了!”
陈廷贤这才接过纸条,小心翼翼装进衣兜,最后依依不舍与全体将士们告别了。
这天晚上,陈廷贤回到卢氏县城,立刻把纸条藏在房子檩条的洞里,然后准备躺下休息。门外,突然就响起了一阵阵急促的敲门声,他有些莫名其妙,连忙走去打开门。
一伙民团壮汉端着枪,凶神恶煞冲了进来。两个人举枪对准了陈廷贤,其余人开始翻箱倒柜,上蹿下跳,似乎要找什么东西。
陈廷贤吓得完全傻了,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立即就抓到了城隍庙民团总部。原来,陈廷贤给红25军带路的消息,不胫而走,早就传遍了整个卢氏县城。
陈廷贤被绑在柱子上,民团刽子手用鞭子狠狠抽打,要他交代红军的消息。陈廷贤痛得嗷嗷叫,但并未松口,坚持说去卖糕点,否认给红军带路,别人都是造谣污蔑。
三天下来,陈廷贤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眼看就要活不成了。民团武装分子没从他身上搜出什么东西,在他住处也没找到什么证据,终于相信外面传的都是“谣言”了,最后只好将他放了。
抗日战争期间,陈廷贤租住的房子以及那张纸条,遭到日军飞机高空轰炸,最后变成了一堆废墟。
自从死里逃生后,陈廷贤也不敢拿出纸条来,再说他也不识字,所以根本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话。
但是,程子华的那一句话“你就是我们共产党的人了!”陈廷贤却永远记在了心上。
1950年,陈廷贤凭着多年做糕点的手艺,成为了卢氏县副食品公司的职工。
陈廷贤以为自己是共产党员,一直都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上班都精神抖擞,主动积极,微笑面对每一个人,特别受欢迎。
由于优异的工作表现,陈廷贤多次被单位举荐,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评选。他也不负众望,先后多次被评为“省级劳模”、“地级劳模”等荣誉称号,颇受卢氏人民的爱戴。
有一天,陈廷贤听说共产党员要交党费,想着自己也是党员,于是跑去政府部门查询,要求给组织交党费。
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一脸懵逼,查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名字,连忙问陈廷贤是什么原因?陈廷贤连忙说了,当年自己为红25军将士们带路的全部经过。
那位同志听完后,不禁大吃一惊,问道:“你有什么证明吗?总不能空口无凭吧?这不作数的。”
陈廷贤只好作罢,然后面红耳赤的回家去了。
他却没想到,因为这件事情也遭了不少罪。
在特殊年代,陈廷贤被别人举报“说假话”,“坏蛋”,一不小心就背上了“编造历史”的恶名,遭到了数次批斗和无情嘲弄。
此后,陈廷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情了。即使别人问起来,他也拒绝回答,或者索性装聋作哑,绕开话题。
事实上,建国后程子华军长担任山西省委书记期间,就一直在找陈廷贤,并先后六次派工作人员去晋城找人,结果都无功而返。
程子华以为“小老乡”解放后一定回到了山西老家,却没想到陈廷贤因为老家没什么亲人,也早就习惯了卢氏县城的生活,所以没有选择回去。
工作人员找不着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年陈廷贤说着一口浓烈的家乡口音,让程子华误听成了他叫“陈廷献”,结果就这一字之差,却是天渊之别。
1983年,中央军委负责撰写中国工农红25军军史的工作人员,发现多数红25军将士接受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会提到“陈廷献”这个人,是这个人在关键时刻帮助了他们,才顺利到达了陕西。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陈廷献”这个人根本找不着!
这么重要的转折点,当然要去证实。于是,军史工作人员将寻找范围,一下子扩大到晋冀豫地区,并号召各地人员一起帮忙找人。
卢氏县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获知消息,翻阅档案,四处打听,终于在当地找到了“陈廷献”老人。
此时,73岁的陈廷贤已经身患重病,卧病在床。听说有人上门采访,勉强配合工作人员的提问,回忆了当年那一段艰苦岁月里的传奇历史。
1984年2月,陈廷贤因病情恶化,无奈告别了人世。
军史馆经过多方走访,反复确认,终于认定陈廷贤的身份就是“陈廷献”。河南卢氏县委、县政府按照组织要求,最后将陈廷贤的遗体安葬在县委党校旁边的公墓里。
1996年,卢氏县委、县政府专门为陈廷贤立了墓碑,上边刻上了一颗鲜红的五角星,并在坟墓后面石墙上,雕刻了陈廷贤的革命功绩。
后来,陈廷贤的生平事迹被载入卢氏县志,同时他的革命功绩,也写入了中国工农红第25军军史。
因而,世人称陈廷贤为“军史布衣第一人”。
如今人们仍以各种活动形式纪念这位平民英雄。河南三门峡专门就将陈廷贤的事迹改编成了话剧,卢氏县广场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柱子……
参考文献:《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军史》;纪录片:《北上先锋》;程子华、刘华清回忆录:《艰苦转战,长征入陕》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