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于5月7日至16日率团到访美国,同美方代表就中美气变事务进行磋商。中方代表团访美之际,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刊登文章,就中美在新能源产业上的交锋进行剖析。文章指出,理想世界下中美不必为此展开争端,中国的产品供应足够满足美国新能源转型的需求。现实世界中,由于地缘政治及选票政治的冲击,美方需与中国进行产业竞争。美媒对中美交锋中美方的前景感到悲观,文章引用美国智库学者言论指出,一方面美国需持续投入在中国之外另建产业链。另一方面,即便相关产业建设完成,美国产品相比于中国产品也难以具备竞争力。其指出,美方不应在这一领域与华开战,并无胜算。
气候变化领域是中美间少有的、跨越地缘政治的对话领域,气候变化对中美两国共同的生存需求构成威胁。
其普遍性,使中美在内的各国有协力应对的空间。应对气变的根本性工具,是治理工具。是立足人本,促进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落实公平分配,促进发展成果对民众形成普惠性。以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组织力,进行针对气候变化情况的实时、系统应对。当下以海平面上涨、极端天气多发为代表,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实质波及中美在内的各国民众。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有协同行动的空间。
去年中美关系因佩洛西窜访、气球事件面临冰封,气候变化议题成为中美延续、拓展对话的突破口。当下中美间此轮持续近十天的气变事务磋商,是两国少数能够形成实质共识及成果的对话,双方同意就减少甲烷排放展开合作。从气候变化议题的产生脉络看,该议题由处于先发地位的美、欧率先关注,并进行密集的舆论引导。
一度将去碳化作为经济发展领域的政治正确,西方投入系列成本推高气候变化及去碳化议题。背后同时夹杂切断他国技术迭代路径的算计。人类社会技术发展过程中,碳是与水共同的不可或缺要素。不论是对火的应用,还是以铜铁为载体的冶金工业建设,或是蒸汽机产生带动工业效率跃迁,碳或者更精确的“炭”均为不可缺少的燃料载体。
适度的去碳化有益于环境治理,过度的去碳化同截断一国技术迭代必经路径无异。西方此前一再推高气变议题,并将此作为限制他国经济的绳索,实质为意图维持西方垄断性技术领先的阳谋。中方则以人文治理、环境治理、技术研发方面的实质工作,从气变议题的后发者角色,迭代至当下的表率者、引领者角色。
围绕气候变化概念加速的系列新兴产业中,中国普遍处于前沿区域。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民用核能再到当下处于新旧交替的电动汽车产业,中国均是相关产业的聚集中心。
中美新能源产业之争中,美企特斯拉的选择具备一定代表性。特斯拉的影响力峰值源于其在上海设立工厂后,特斯拉上海工厂贡献了其主要产能。近期特斯拉股价从裁员潮中摆脱颓势,源于马斯克访问中国,同中方达成新的合作内容。位居头部的美国新能源企业,越来越依仗中国的市场及供应链支持。这一定程度上是中美新能源产业交锋的缩影,美国的工业空心化,使其难以将新技术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落地。美方欠缺在产业竞争中与华长期僵持的筹码。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2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