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世界遗产的神秘面纱 郭旃入川开讲 | 名人大讲堂

封面新闻2024-03-28 22:30:38  58

封面新闻记者刘可欣

文化遗产的概念由何而来?其概念在历史沿革中如何发展、完善?申报世界遗产的必要性在哪里?3月29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的研究者和参与者,曾亲历中国世界遗产从零至今全过程的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前副主席郭旃将以《文化遗产的理念与世界遗产主线》为题,开启名人大讲堂“古城保护季”的收官之讲。

郭旃介绍,目前普遍认为人类遗产和保护遗产的概念,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时形成。而这种理念最初的体现形式就是纪念碑。“所以我们会看到,西方将文物古迹、古建筑物、古城等等,都可以叫做‘monument’,直译过来就是‘纪念碑’的意思。”

“纪念碑”最初指的是有文字记载的,为了纪念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人们关注的特异的历史自然现象等的存在。而经过发展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新概念的诞生——“历史的纪念碑”。这种纪念碑并不为纪念某一人、一事而立,而是为了纪念一段历史、一个方面的历史。“这种实物可能没有文字,但是其存在本身就见证了一段丰富的历史,比如说长城。”郭旃举例说。这种概念的引入,使得人类文化遗产的概念,从最开始狭义的纪念碑,深化、发展到历史性的、具有纪念碑含义的人类的构建。“我们的大运河、长城、平遥古城,体现的都是中华民族先祖的这种创造。”郭旃说。

如此发展,又为文化遗产引入了新的概念,也就是“真实性”。讲座现场,郭旃将梳理文化遗产及其相关概念、标准的发展过程,如此更有助于公众理解世界遗产保护所保护的是什么?又应当如何去保护?

目前,申报世界遗产除了需要对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管理工作等方面的评估,越来越强调遗产的平衡性。郭旃介绍道,这种平衡性指的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数量是否分布平衡、遗产在世界地图上的分布等多方面的内容。如何保证这种遗产分布的平衡,成为国际前沿关注的问题。

在郭旃看来,世界遗产的申报,不仅是对遗产本身价值的确认,更是对管理、利用等多方面的认可,同时,还能够提供更大、更宽广的合作平台。“世界遗产是人类在文化遗产领域里达到的一个共识。这个共识有它的专业基线,也能提供政府间合作的平台。”成为世界遗产,标志着遗产本身不仅达到了国内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管理水平,且达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认识的共同认知。

名人大讲堂由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协调组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讲座致力于打造一个面向大众、深入人心的知识讲坛,力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的品牌活动,并努力探索构建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自2018年起,“名人大讲堂”已邀请多位知名人士,聚焦四川历史名人及传统文化优势资源,深入解读中华文化巴蜀因子的独特魅力。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2213.html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