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乡村广袤,农村人口众多,但县镇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如何将这一发展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对汕头推进“百千万工程”、加速特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服务是补齐发展不平衡短板的重要突破口。破解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关键在于引导金融资源向县镇村倾斜,以激活乡村经济的活力。近年来,汕头直面农村金融服务的挑战,以“百千万工程”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城市金融资源对县域乡村的反哺机制。通过动员和组织各级各类金融力量,将服务下沉至区(县)、扩展至镇、延伸至村,使得县镇村的居民能够在自家门口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汕头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07.97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为136.98亿元,同比增长36.5%。汕头正逐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直面痛点出实招
强信用、化风险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制约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难题,金融资源配置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汕头亦不例外,农村地区信贷有效需求的不足与供给保障的双重短缺,以及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对称和信心不对称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名银行业务员表示,县域农村融资难的关键原因在于信贷风险。由于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众多,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完整财务报表等问题,银行难以评估其经营状况。此外,县域农村地区的信息透明度较低,信用意识和履约责任意识不强,使得银行难以获取农户和乡镇企业的完整信用记录,进一步加大了涉农贷款市场风险的识别和控制难度。
不仅如此,县域农村企业主名下资产主要是宅基地、自建房等,这部分资产前期基本不符合金融机构抵押物范围,有时还会存在土地使用权证和房产证办理不完善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管理的复杂性。银行面临高风险低收益的“两难”局面,因而在对小微企业授信过程中显得尤为谨慎。
为解决这些问题,汕头积极搭建好乡村信用环境,探索风险补偿机制,以鼓励银行增加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的贷款投放。汕头农商行系统以“普惠金融户户通工程”为抓手,优化“政务+金融”服务,通过政银、银村、银企合作和网格大走访,为706个村(居委)整村授信,个人建档累计227万户,个体工商户及企业建档累计9万多户。通过匹配策略模型、大数据精准画像分析、熟人信用评价等方式实行差异化授信。
另一方面,潮南区财政局于去年9月出台《汕头市潮南区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实施方案》,通过安排1000万元财政资金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由粤财普惠汕头担保公司负责运营管理。该方案旨在通过“担保机构增信+政府风险补偿”的融资分险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性担保机构的政策性效能,将财政风险补偿资金转化为融资信用,从而推动银行敢于贷款、愿意贷款、能够贷款。这一举措预计能够撬动16亿元普惠贷款,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向镇村下沉,是汕头推进金融支持“百千万工程”的典型案例。截至2024年4月末,该方案已为潮南区63户小微企业及“三农”主体提供了9203万元的风险补偿金专项贷款担保。
此外,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导致农户和乡镇企业家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金融信息服务,限制了县镇企业获取低息、大额银行贷款的渠道。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汕头监管分局通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收集并推送辖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营主体名单、“百千万工程”项目清单等信息至各银行保险机构,以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投放。汕头市银行业协会和汕头市保险行业协会汇编了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百千万工程”金融产品清单,精选了160余款特色产品,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宣传推送,为企业和涉农主体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选择。
聚焦需求重滴灌
助小微、促发展
“银行不仅为我提供了300万元的贷款,解决了开店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全力以赴地帮我打响了知名度。”龙湖区牛肉火锅店老板王先生激动地分享他的创业故事。自从去年加入建行生活平台,他的生意便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短短一年内营业额就突破1000万元。
近年来,随着汕头文旅市场的持续繁荣,潮汕特色美食如卤味、生腌、肠粉、牛肉丸等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建行汕头分行结合当地文旅特色,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金融场景和生态系统,全力推动潮汕美食的发展壮大。王先生获得的贷款就是来自建行汕头分行的“商户云贷”。
此外,建行汕头分行的建行生活团队在王先生加入平台后,通过门店维护和线上运营,逐步将其打造成平台上的热门商户,帮助他在市民和游客中积累了大量粉丝。在春节等节假日前后的消费旺季,他们推荐王先生参与省分行在建行生活平台举办的“年货一条街”活动,通过喊麦宣传和发放优惠券,推动品牌流量的聚集。
为了解决“百千万工程”中不同主体、不同产业的融资担保难题,汕头金融机构建立了产品创新机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优惠资金精准直达涉农主体。金融机构与农业部门、科研机构等深入合作,创新了一系列专属贷款产品,如农行汕头分行的“惠农e贷”、工行汕头分行的“南澳养殖贷”,以满足不同涉农主体的融资需求。
同时,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风险评估和授信审批效率,缩短贷款审批周期,确保资金能够及时、准确地投放到乡村发展中,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还为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走进风光旖旎的南澳岛,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南澳县的旅游经济不断激发潜力,壮大市场规模。同时,这里渔业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海洋渔业基地。每当天气晴好,便有大批渔船出海捕鱼,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南澳县某渔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远洋渔业公司。经营者孙先生看到了南澳旅游与渔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大力发展船舶运营业务的同时,开发休闲旅游服务,拓展船舶管理,船舶代理服务,船舶维护及保养,渔具、渔机维护等业务项目。然而,当时的银行信用类融资产品难以满足他的资金缺口。工行汕头分行在走访企业时了解到了孙先生的融资需求,立即为该企业定制了专属融资方案,利用企业名下四艘钢质捕捞船做抵押,累计为其发放了895万元的信贷资金,为企业经营提供了金融保障。
延伸触角优服务
走区县、下乡村
“起初,进行入户调查时,大家对我们有些抵触。但当我们用地道的南澳方言表明来意后,村民们逐渐放下了心防,开始信任我们。”南澳农商银行的金融特派员章经理面带微笑地回忆道,“现在,无论是谁家需要资金进行海产品贸易、渔船维修,还是咨询金融产品,他们都会主动找我交流。”
每天早晨8时30分许,章经理便会穿上标志性的橙色马甲,开始他在汕头南澳县各村委、金融服务站和村民家中的工作。他会走访管辖内的村委会,了解当地的信用环境、特色农业产业以及常住人员的基本经济状况。利用驻村的工作环境和地理优势,他在每个村镇积极宣传乡村振兴金融政策,与村镇工作人员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帮助农户完成信息信用建档工作。这不仅是他的日常工作,也是汕头近千名金融特派员工作的真实写照。
为了将金融服务带到农村,汕头近年来积极推动金融人才下乡、金融服务下沉。汕头地区的农商银行与汕头辖内的51个镇(街道)、829个村(居委)完成了党建共建结对工作。他们投放了1103台政府服务自助机,提供了187项政务服务和18项金融基础服务,并派驻了近千名金融特派员进入行政村(居),与600多名客户经理一起,为广大群众办实事、解难题。通过“三资平台”业务,对接了1400多个街道、镇、村账户,账户存款余额高达34亿元,有效推动了农村“三资”的规范化管理,实现了“村村通政务+户户通金融”。
其他银行也在加速推进金融服务下沉。例如,农行汕头分行选拔了2名“百千万工程”交流挂职人员和60名金融助理和金融联络员,充实到各涉农乡镇一线。工行汕头分行成立了南澳乡村振兴服务团队,他们上山下海,进村设立业务绿色通道,围绕“工银‘兴农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不断走访各村、镇政府、涉农企业和个体客户,对当地特色产业进行实地调研走访,确保金融服务能够触及“最后一公里”。
同时,汕头金融机构在强化渠道网络下沉方面也做出了努力,金融网点更多地向居民社区和偏远农村地区延伸。潮阳农商银行在潮阳区谷饶镇、潮南区峡山街道设立了2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并分批建设了30个“兴潮驿站”。他们与潮阳区税务局深入合作,联合启用了6个“潮税E站”便民服务点。农行汕头分行则围绕“网点+自助银行+惠农通服务点+线上渠道+流动服务”的五位一体服务渠道,贯通乡村市场,提升外拓能力,密切银政合作,促进村民自律,探索金融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
由汕头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与汕头各乡镇(街道)联合设立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驿站,是汕头市以“党建+金融”模式,探索金融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创新举措。截至目前,汕头担保已与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澄海区广益街道等7个乡镇(街道)开展结对共建,并挂牌设立了乡村金融服务驿站,达成了198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超过8亿元。
记者手记
找到“金”钥匙活水“融”城乡
乡村是一片金融蓝海,县域将是广东金融需求最旺盛的区域。汕头立足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其发展潜力无限,但也面临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挑战。推动金融下沉,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难题的“金”钥匙。
金融下沉,需要“精准”。这把钥匙并非万能,而是要针对县域农村的特定需求,打造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比如,为农业生产量身定制的小额贷款,为农村经济提供支持的农业担保贷款等。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产业与村民生活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在今天,下沉市场已成为热门领域,但只有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需求和偏好,才能找到真正的机会。否则,所谓的金融下沉,可能只是一场虚假的繁华。
金融下沉,需要“贴近”。在偏远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犹如稀缺的甘露。做好金融下沉服务,不仅要将金融网点向居民社区与乡镇地区延伸,拉近居民与金融服务的物理距离,更要主动靠前服务,让人们了解普惠金融。只有了解,才能激发农户村企对金融的兴趣,才会有后续的参与,破解农村生产要素沉睡问题。
金融下沉,还需要“扬长”。记者采访几家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在大型银行不断下沉、县域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农商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压力之下,机遇也并存。未来,普惠金融的增量发展将为大行和中小银行带来机遇。金融机构应扬长避短,立足自身优势提供多样化服务。对农商银行来说,应发挥其机制灵活、决策链短、产品服务接地气等优势,通过数字化转型,将差异性和特色化做细做精。
当前,汕头抢抓机遇、乘势而为,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将高质量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田间地头。在此背景下,县域金融方兴未艾。如何才能充分利用金融这一把“金钥匙”开启城乡发展新篇章,汕头任重而道远。
一线实践
“金融活水”澎湃海岛“经济浪花”
南澳县是广东省的重要海岛县,近年来依托其独特的海洋资源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海洋渔业等特色产业。然而,金融资源的匮乏一度成为制约南澳县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汕头金融有关部门与机构积极行动,以助力南澳焕发经济活力。
“南澳当地居民和企业多以现金交易为主,个体户居多,大部分未持有营业执照,给银行核实实际收入和经营年限带来困难,加大了授信难度。”工行汕头分行驻南澳一线人员吴经理说道。2022年,他加入南澳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深入调研南澳县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情况。为解决农村授信难题,服务团队多次实地调研,最终确定通过村委开立证明,证实实际经营年限,并实地调查农户农企经营规模,核实年销售情况,从而突破前期业务开展瓶颈。
工行汕头分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南澳县一直是该行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在2022年初,工行汕头分行专门成立南澳乡村振兴服务团队驻岛,设立业务绿色通道,围绕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走访各村、镇政府、企业、个体客户,并举办多场次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宣传活动。通过了解当地金融需求,结合实际情况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积极推进县域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自南澳乡村振兴服务团队成立之后,该行在南澳县普惠贷款投放量逐年快速增长,2022年全年累计投放量0.31亿元,2023年全年累计投放量达1.33亿元,2024年1—4月累计投放量0.6亿元。
“过去,由于对银行政策的不了解,渔农户在贷款方面遭遇困难,不得不选择高息的民间借贷,这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也阻碍了南澳渔业的发展。”工行南澳支行的一名负责人表示,银行通过靠前服务,在码头、集市等地向渔民宣传金融政策,深入各乡镇,主动对接需求,让渔农户更容易获得正规金融支持,南澳的金融生态正在变得愈发健康。
除了工行汕头分行,其他金融机构同样结合南澳特色产业,完善金融资源支持县镇村相关制度,动员组织各级各类金融力量下沉县域,集聚各类金融资源到县镇村。比如,农行汕头分行以“海洋产业融资服务中心”为载体加大海洋牧场支持力度,南澳农商银行依托“渔业融资服务中心”从服务范围、融资效率、成本费用、特色产品、贷款条件五方面向南澳特色产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县镇村领域。
记者还了解到,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分行携手南澳县人民政府,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此合作机制包括提升货币信贷政策效能、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协同推进金融统计和调查研究四大方面,共计17项具体合作内容。通过该机制,双方充分发挥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畅通市、县两级金融工作传导机制,共同提振文旅渔体等重点产业的发展效能,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南方+记者谢嘉龙
[作者]谢嘉龙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