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长、沱两江交汇于此,区域内河流纵横交错,近一半是山区,7个区县中5个为森林中火险区县。近年来,泸州不断打牢基层基础,探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途径、新机制,提升“防抗救”合力,全力筑牢基层防灾减灾防线。
泸州应急枕戈待旦守护全市安澜。
拓展体制力量
拧紧防灾减灾责任链
4月18日,全市出现强对流天气过程,纳溪区、叙永县、古蔺县部分乡镇出现风雹。市应急指挥中心第一时间与气象、水务、自规、水文等部门开展会商研判,分析灾害风险,发布预警信息23轮7991条次,并立即启动预警叫应机制,督促各级责任人和网格员落实“三个避让、三个紧急撤离”,风雹来临前,全市重点点位提前转移避险723人。
第一时间发出预警、第一时间有效响应、第一时间应对处置,这样高效的转移避险,源自泸州大力开展的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补短板三年攻坚行动,和持之以恒完善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让预警信号能直抵灾害一线。
为拧紧防灾减灾责任链,泸州出台《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补短板三年行动》,《灾害预警信息分级发布和基层末端反馈机制》文件等支撑性机制制度。明确健全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体系,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由应急管理机构牵头负责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设立村(社区)应急管理工作小组,村(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统筹应急管理力量,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米”。明确市级相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要求,县级政府紧急避险转移的主体责任、乡镇(街道)直接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以及“县包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包村、村(社区)包组、干部包户”的包保责任。
此外,2022年以来,泸州着力完善《灾害信息员管理办法》《应急减灾网格员管理办法》,全省率先开展灾害信息员大比武和技能培训,基层各级责任人依规依责、有序履职。灾前,防灾责任人深入开展风险排查,找准避险转移对象,健全预警信号、转移路线、紧急避险点等预案体系。近5年来,全市开展各类演练8000余次,设置“最坏情景”,以极限压力测试防灾避险能力。
泸县综合联动指挥中心队员正在向牛滩镇半专业队员讲解森林泵的使用细节。
“人防+物防+技防”
共同筑牢森林“防火墙”
每年夏季高温,泸州森林防火形势严峻。在泸县国有林场五尖山前置点,一支80人的森林专业扑火队伍便会在此驻防。该林区面积7.2万亩,主要以杉木、巨桉、红樟等可燃性树种为主,高火险期防火压力大。
除了专业扑火队伍驻防,当地共购置大小不等的防水箱、蓄水罐200余个,修建起一个90m3的固定森林消防水箱,组织巡山护林员,按照“一人一池”定期巡查方式,着力破解森林火灾扑救中“远水难解近渴”的难题。此外,泸县国有林场五尖山路口处,还安装了太阳能视频语音杆,既能长时间宣传森防知识,又能远程喊话阻止违规用火。
近年来,泸州大力推进森林防灭火体系建设。一方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前置建设一线指挥调度阵地,配套超短波数字通信系统27套,强化队伍抵近驻防和新战法训练;一方面,健全智慧应急体系,完善森林火灾信息指挥系统、森林火灾气象监测与预警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融合指挥,最终有效缩短监测预警和到场扑救效率。
“计划投资1901.47万元,重点建设森林防火阻隔系统5100亩、软体蓄水池100个等应急设施。”泸州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泸州正不断强化应急体系,瞄准防、灭两个关键,着眼网格化治理,因地制宜构建自然阻隔带、工程阻隔带和生物阻隔带。
随着森林“多维度”的智能监测体系不断完善,泸州人、技、物“三防”综合系统逐渐成型,“空天地”立体监测、火情露头就打的设想正在森林防灭火路上越走越稳。
推进综合减灾社区建设
给居民“满满”安全感
5月9日,全省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现场会举行,泸州市应急管理局就“综合减灾强基础,提升能力防灾害”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其中,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培养更多“明白人”和“管家婆”,尤其惹人关注。
龙马潭区红星街道大驿坝社区靠近长江与沱江交汇处,2020年“8·19”洪峰过境,曾淹没了沿江低洼地段。“通过监测平台可实时观测社区内沱江沿岸水位变化情况,当水位上涨至预警线,智慧平台就会触发报警,保障了辖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大驿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国强介绍,社区搭建的“安全e通”防灾减灾指挥平台,实现了智能预警、灾害监测、指挥调度等功能。近5年来,该平台成功预警17次,及时指挥调度5300余人次成功避险。
不仅有监测平台的智慧“管家婆”,泸州还组建了网格“管家婆”。即社区将辖区网格员、物业人员、楼栋长、退役军人及志愿者组织起来,经过专门培训,清楚社区风险点位、风险等级、灾害发生的应对措施和处置方法等,一旦遇到险情,立即组织各家各户“明白人”有序进行处置。
截至目前,泸州已成功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8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6个。泸州将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结合,完善多方联动机制,邀请专门机构对学校、医院重点设防类设施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建好管好社区微型消防站,发挥“灭早灭小”功能,成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沿阵地。
此外,泸州还持续健全应急保障“隔离带”。公园、学校、广场等避难场所建设规模进一步加大,建成应急物资储备点45个,“急救阵地”45个,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应急物资紧急采购、仓储和配送能力有效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稳步提升。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21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