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滕梓荆战死的情节,是极为必要的,绝非败笔,绝非!
从角色的功能上来说,一如编剧王倦老师说的那样,滕梓荆的离开是范闲心智转换,变得成熟的强大动因。没有这个环节,或许很难用其它人、事件做动因来完成戏剧结构中刺激主人公的作用。
另外,从滕梓荆这个角色的塑造载体也就是我本人来说。这样的改编,其实很高级很睿智。
一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除了功能外,便是是否有足够的空间给演员去发挥演技,而这里所说的空间绝不是狭义上的戏份多少,因为戏份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角色是否有光彩。如果角色只是冗长枯燥固化的存在,没有对其对应的人物和剧情有任何推动,那它存在的价值真的是微乎其微,毫无意义可言。与其这样,何不让角色完成其应有的戏剧功能后,“合理”地离开呢?
这种离开于观众而言有时是残忍、不近人情的,甚至是难以理喻的。但它并不能完全成为编剧取舍角色的考量和依据。于编剧而言,角色除了要有光彩,还必须完成其功能。而滕梓荆的离开,既完成了推动情节的作用,又可以让观众意犹未尽地慨叹,遗憾,甚至对他恋恋不舍,久久不能释怀。如此一举两得的好事,编剧为何不做?那败笔一说,又从何说起呢?
烟花易冷,昙花易现,可以照亮天空,可以美极一时,哪怕最终易冷易现,那何尝不是一种痛快和洒脱呢。
滕梓荆,战死,值得!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20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