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 拜登新关税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天机调茶局2024-05-16 08:18:29  121

近日,香港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刊文讨论了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及其他商品提高关税的实际影响以及可能的后续发展。

观察人士认为,拜登这一举措可能会导致欧洲跟进,加速中国国内产业的重组,并可能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形成长期遏制策略;但是,考虑到不少欧洲国家的龙头车企对拜登的关税政策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欧洲能否跟美国“步调一致”,还有待观望。

拜登的关税增加举措

近日,美国总统乔·拜登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EV)及其他商品提高关税,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专家认为,这一举措可能促使欧洲采取类似行动,加速中国国内行业的重组。

拜登的决定正值美国大选年,很多人认为这一举措主要出于政治动机,意在争取选民支持。然而,这种关税增加不仅仅是针对中国的电动汽车,还涉及到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电池和铝制品,关税幅度从25%到100%不等。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陈凤英指出,虽然受到影响的出口量相对较小,但心理影响更大。其他国家可能会跟随美国的脚步,对中国的新能源出口进行限制。

与此同时,欧洲正在结束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反补贴调查。陈凤英表示,中美两国在阻止中国新能源出口方面几乎是同步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王义伟也认为,拜登的举动除了赢得选民支持,还向欧洲传递了一个信息:跟随我们,不要亲近中国。

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谴责这种行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典型的霸凌”,并呼吁国际社会警告美国不要为全球经济复苏制造新麻烦。

中国国内的观察家指出,虽然新能源行业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但并不认为这种过剩是全球需求的过度。中国方面也承认,一些行业的过剩产能是今年要解决的主要经济挑战之一。

陈凤英预计,随着西方压力的增加,中国的新兴能源行业将会有更多的并购活动,以选择出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她建议,那些有能力走向海外的企业应当去非洲等地寻找机会。

拜登的新关税政策不仅是针对中国的经济攻击,也是一种政治手段,意在展示其强硬的对华态度。这种政策可能会促使欧洲采取类似措施,从而对中国新能源行业产生更大的压力。

尽管面对新的关税压力,中国需要通过行业重组和国际市场扩展来应对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全方位优势不会因为关税的增加而被彻底抵消。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的新关税

拜登的新关税政策是在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出台的,这场贸易战自特朗普时期就已开始,并在拜登任内进一步升级。这次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及其他新能源产品的关税,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美国国内产业,实际上却是一种更广泛的战略手段,旨在遏制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随着关税的增加,全球供应链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其生产的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等产品不仅在美国市场占有份额,更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新的关税政策可能迫使这些产业链进行重新调整,甚至可能导致全球新能源市场价格波动。

欧洲在面对中美贸易争端时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欧洲不希望看到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持续扩张,因为这将威胁到欧洲自身的产业;另一方面,欧洲与中国在经济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完全追随美国的政策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王义伟教授提到,欧洲因为乌克兰冲突已经分裂,这种内部的不统一使得其在对华政策上显得更加复杂和矛盾。

观察人士认为,面对美国的新关税,中国可采取的对策有限。增加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可能反而伤及自身,尤其是对高科技商品的关税,会影响中国的技术升级。相反,中国可能会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补贴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关税带来的压力。

同时,中国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来分散风险。例如,陈凤英建议,具备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开拓非洲市场,这不仅是对欧美市场的补充,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落实。

长期来看,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是一种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步骤。通过从整车到上游产品逐步加征关税,美国试图在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设置障碍。这种长期战略要求中国新能源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整合来应对外部压力。

产业重组是中国应对关税压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和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选择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出海发展,这是保持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陈凤英指出,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也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增长点。

稍作小结

拜登新关税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美贸易战进入新的阶段。虽然短期内中国新能源产业会受到一定冲击,但长期来看,通过产业重组和国际市场扩展,中国有能力应对这种挑战

对于中国来说,保持产业优势和技术领先是关键。无论是通过加大国内补贴力度,还是通过开拓新的国际市场,中国都有多种手段来应对外部压力。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美国的新关税政策虽然会给中国带来一定压力,但这也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走向全球的重要契机。

面对挑战,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迎难而上,实现新的突破。

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https://www.414w.com/read/518329.html
0
最新回复(0)